浅议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2018-01-20 23:30温亚洲重庆市梁平区农业委员会
中国畜牧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疾病防治公猪精液

文│温亚洲(重庆市梁平区农业委员会)

强化种公猪饲养管理并合理利用,可以确保种公猪保持较好的繁殖性能,提升仔猪的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对于如何提高种公猪的繁殖性能,笔者从公猪的选育留种、营养水平、饲养管理、合理利用及免疫与保健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种公猪是猪生产的技术核心,其主要任务是供给繁殖仔猪所需要的精液,其质量的优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猪生产质量、效益。

一、选留

种公猪的饲养根据自身的养殖需要而定,根据利用方式选择饲养的类型。对于配种站、规模化养殖的猪场或公猪站饲养种公猪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如果养殖规模较小,没有必要养殖种公猪。在购入种公猪时应根据猪生产目的引进适合类型的,如以出售商品猪为主的养殖户应引进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的品种,同时兼顾与本地猪种杂交效果较好的优良种公猪。

需要引进种猪的应具备种公猪的基本标准外,应从没有疫病和生产成绩好的大型优质种猪场引入,保证引入猪健康、生产性能优,到场后经隔离、免疫、驱虫等疾病防治措施,确定健康,已经初步适应饲养环境后方可正常混群饲养。

二、营养需要

供给合理的日粮可保持种公猪体况,生产性能好,产出的精液品质好,配种成绩高。如营养水平过高,导致过于肥胖;如营养水平过低,会过于消瘦。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均会导致精液质量下降,影响配种成绩。一般,配种期种公猪的日粮,每千克消化能不能少于12.97兆焦耳,粗蛋白质在14%~15%。种公猪的饲料中一定要有优质的蛋白质,并保证其来源的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精液的质量。矿物质、维生素等也是饲料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报道,饲料中钙、磷不足或缺少,种公猪的精液中出现大量的死精或畸形精子。提供均衡的营养饲料不但可提高种公猪的繁殖力,还可以延长其利用年限。有条件的养殖者可根据种公猪利用频率自行配制饲料。不具备生产饲料条件的养殖者应购入优质配合饲料,在饲养过程中总结经验,根据种公猪的利用情况调整配合饲料的饲喂量,适当增加辅助饲料,以保持种公猪正常繁殖能力。

三、养殖方式

根据种公猪的利用情况,饲养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一贯加强饲养方式,即种公猪常年负担配种任务,需要一直均衡地保持适当的营养供给;二是配种期前加强饲养,即在配种期前一个月,逐渐增加日粮营养供给,在配种期保持,配种期过后逐渐降低营养供给。饲喂时应定时定量,避免饲喂不足或过饱,日粮以精料为主,可喂生干料或湿拌料,避免交替造成应激,在不影响正常饲喂制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饲喂青绿多汁饲料,同时供给清洁的饮水。

四、管理

做好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工作除了需要适合的营养,还应在具备清洁干燥、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猪舍位置合理等条件下饲养。可以单独饲喂,这是管理种公猪比较好的方式,也可以小群饲喂,这是规模化饲养常用的方式。小群管理,每群不应多于3头,而且应从仔猪断奶时即合群。小群饲养的在配种后经1~2小时休息后方可混群。对小群饲养已经进行利用的种公猪也可以单独饲喂,合群运动。在饲养种公猪过程中应注意其合理运动、环境温度、湿度、使用习惯等,科学的管理可提高精液的质量和使用年限。据报道,缺乏运动的公猪多贪睡、肥胖、性欲低下、四肢软弱,多发肢蹄类疾病。

五、疾病防治

在种公猪的疾病防治方面除了防治常规的疾病,如消化不良、霉菌毒素中毒、感冒等常见病外,主要是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应在引种和饲养过程中进行疫病监测和免疫接种,如需要检疫监测的主要疾病有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等,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引种,一般引种一周后在判定无发病情况下,立即按自家的免疫程序接种疫苗,之后按常规方案进行疫病监测,控制疾病的发生。

随着人工授精技术普及,猪用冻精技术的不断推广,正确选择饲养公猪可以有效地提高猪场的生产成绩,细化种公猪的饲养管理,科学的疾病防治、合理的利用可以提高种公猪的配种成绩和使用期限。因此,种公猪的饲养管理直接影响猪生产的发展。

猜你喜欢
疾病防治公猪精液
生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对卒中高危风险人群疾病防治KAP水平的影响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输精时精液的保管
探讨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禽疾病防治现状和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