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研究

2018-01-20 16:46孟明锐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高校创新

摘要: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诸多问题,总结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科技投入不均衡,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在新时期,应当不断丰富和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政府、企业与高校应当紧密合作,协同创新,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丰富高校科技研发的融资路径,以此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

0 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传统经济向创新创业型经济转型,创新思维越来越受到关注。高校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有着丰富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科技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新时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为课题,展开论述,旨在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是创新创业的资源库和人才库,对于促进国家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面临诸多障碍,具体来说如下:

1.1科技投入不均衡

1.1.1 科研人力资源丰富

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6年,我国高校研发人员人数逐年增加,但从增长率上来看,只有2010年的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其他年份均在7%左右,整体而言,变动较小。由此可得出,我国高校研发人员总数量不断增多,增长率较为稳定,代表高校科研人力资源较为丰富。

1.1.2 经费投入不足

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指的是科研单位在内部开展研发活动过程中支出的经费。一般来说,研发活动主要有三个方向,分别为基础研究方向、应用研究方向及试验发展方向[1]。如图1为高校研发经费分布情况,近年来,我国高校研发经费支出逐年增多,且增幅较大,在研发经费支出中,应用研究方向的经费占比最大,试验发展方向的经费占比最小,基础研究经费位于二者之间。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研发经费支出逐年增多,代表科研投入逐年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三个方向的经费投入并不均衡,代表高校应当进一步提升自身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及产品的能力。

1.1.3 政府是高校研发经费支出主体

如图2为政府和企业对高校研发经费支持对比图,高校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在此过程中,政府一直是支持主体,每年增幅也比企业大。由此可见,如何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增加企业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支出至关重要。

1.2科技成果丰硕但转化效率较低

1.2.1 科技成果丰硕

本文选择专利受理量与授权量作为衡量我国高校科技产出与科技实力的指标,具体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近年来我国高校专利授权量与受理量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但相较于专利受理量来说,专利授权量的增长速度较慢,尤其在2014年,相较于2013年来说,专利授权量增长率仅为0.09%。

再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获奖情况,如表1所示。高校科技成果获奖占全国获奖综述比重呈现出增加态势,但并不明显,一直维持在70%左右。各个单项科技成果奖励也比较稳定,且稳中有升,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科研能力逐步提升,高校对于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2.2 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通过上文中分析可知,我国高校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丰硕,但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不断发展,转化途径日趋多样化,例如科技转移中心、高校科技园及成果转化实体等都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日渐丰富,但转化率却较低,一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足10%,转化之后,真正能够应用到生产实践上并取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我国高校虽然科技成果丰硕,但转化率较低,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没有能够实现有效的转化。

2 新時期高校产学研创新模式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诸多问题,要想解决上述问题,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就需要积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结合笔者自身的理解,本文提出了四种较为可行且可借鉴的高校产学研创新模式。

2.1 校企协同模式

校企协同模式,顾名思义,即高校与企业联合起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高校在科研创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上则更胜一筹,二者取长补短,成立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及技术中心等,搭建多样化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在校企协同模式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实现了科研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实践应用的无缝对接,对于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其就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校企协同模式,以北航内国家实验室为依托,共同建立了科研协同创新中心,发挥着以下三项重要的职能:第一,培养航空航天人才,提升学生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第二,打造创新型科研团队,攻克航空航天领域核心技术,高校与企业分别派遣专家学者及工程师,协同协作,突破关键技术,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第三,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校企协同模式下,以科研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筛选高校科研成果,加速技术转移,通过校企合办企业、政府牵线搭桥等方式来吸引投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2.2 数据集成模式

数据集成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创意智库、企业供应链、海量数据等资源,吸引多方创新主体,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在互联网平台上组建一线作战单元,使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得以延伸。数据集成模式有着数据成本低、营销个性化、生产柔性化等优势,对于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endprint

以“猪八戒网”为例,其实一个依托于互联网的服务交易平台,在此平台上,聚合了各个领域的创意服务人才和三百多万微型企业,为企业与高校人才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契机,将企业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紧密结合起来,科研成果与高校需求直接匹配,从而实现高效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与商品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此外,平台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人才的“聚居地”,积累人才数据与企业需求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准产业链切入点,有利于拓展二次服务空间,开发新的服务路径。

2.3 产业联盟计划模式

产业联盟模式指的是以高效及研究机构为主体,以企业及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服务平台。组建研发团队,共同承担科研费用及风向,在此基础上,实现研发人才及科技成果的共享,有利于科技成果商业化及高校技术输出的创冲目标。在产业联盟计划模式中,高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双方共同研发,有着灵活性强、科技成果转化个性化等特点。

以比利时享誉全球的大学校际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为例,其为哆嗦高效成立的研究中心,致力于微电子技术及半导体技术的研究。IMEC在成立之初,政府是科研经费提供的主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IMEC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愈发紧密,并实现盈利,随着服务与业务的不断发展,政府经费支持的比例也逐渐降低。在产业联盟计划模式下,能够实现技术及人才的共享和风险与资金的共担,高校与企业双方科研团队紧密合作,以合作单位的特殊性为依据,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个性化设计,而双方可以进行在计划内科技成果的共享,提升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4 军民融合模式

军民融合模式是一种特殊的产学研发展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为军辐射、带动民,其二为民补充、促进军,两种方式的核心都是提升产学研的紧密度。

从企业方面来讲,在民用领域积极推广并应用相关军用技术,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移,从高校方面来讲,则需要在学科建设方面遵循多学科交叉原则,将国防特色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以此来促进军用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移,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军用技术在平台条件、技术基础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带动民用技术的发展和转化。

以哈尔滨盛世特种飞行器公司为例,其为一家民营企业,主营业务为各类型单旋翼无人飞行器的研发与生产。其研发的产品质量优良,即使在狭小的地形区域内,也能够实现垂直起降,且相较于其他类型飞行器来说,其成本更低、体积更小,应用起来灵活方便。该公司于部队签署长期合作协议,为我军单兵飞行器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了自动化、复合材料及发动机制造等科技成果的转化。

3 产学研创新模式给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启示

当今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全国,传统科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至发生重叠,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进入到市场的周期大大缩短,这就需要合理进行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分工,提升合作效率,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3.1 学科交叉融合,推动重大平台建设

高校在学术资源、学科建设上有着重大优势,应当充分利用此优势,优化资源整合,促进跨学科合作,在此基础上,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多学科交叉有利于各个领域的技术融合,从而能够产出创新性的科技成果。相较于一般的研发机构来说,高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资源更加集中,多学科共同发展,各领域人才聚集,高校应当依托自身优势,优化整合科技资源,构建多学科交叉创新平台或中心,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此外还有利于打破高校、政府及企业三者之间的行政壁垒,实现跨领域、多领域的深度合作。

在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应当强化合作,对各学科知识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和设计,以市场牵引、实际问题驱动为主要方向,展开协同创新研发,实现多领域、多学科、多资源投入的产学研一体化,促进高校、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联动,实现信息共享,以此来充分发挥产学研模式的优势。

3.2 校企知识协同,交流关键技术方法

科技知识有着复杂性、抽象性的特点,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如果达不到深度融合,必然会影响合作质量,导致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渐行渐远。因此,高校应当扮演好企业领航员的角色,加强校企合作之间的知识协同,交流关键技術方法,促进双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与提升。

具体来说,一方面,高校可以派遣科技人员长期入驻企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对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展开培训,让企业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消化和吸收高校科技成果;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自身科研过程中,丰富其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提升其关键技术水平,让企业技术人员深入掌握科研与科技成果在幻化的规律,从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实现。

3.3 强化主导地位,建立市场化合作机制

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是科技研发过程中经费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因此,应当进一步强化企业的主导地位,构建市场化的合作机制,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企业应当加强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企业自身需求为导向,展开协同创新,积极提升自身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例如企业可以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

第二,应当构建“政府引导支持——校企深度合作——市场化运作”的立体化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以此来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这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建立示范基地,能够产生集聚效应,各种创新要素必将在企业聚集,形成良性循环,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3.4 完善风投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上文中提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着风险高、过程复杂、周期长的特点,这也是其转化率较低的原因所在。一项成熟的技术或产品,需要历经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投放市场等多个环节,整个过程较为漫长和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对于政府来说,面对复杂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其经费支持不可能从头到尾全覆盖,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资金链断层。风险投资则能够有效打破这一局限性,风投属于一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从最初的科技研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能够提供全过程资金保障。endprint

除了风险投资之外,还应当拓展高校科技研发的融资渠道,积极创新融资平台,以政府资金为核心,吸引企业投资、民间投资及金融机构投资,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研发融资体系,一方面,能够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为高校科技研发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资本的正确、合理引导。

3.5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发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对于高校来说,应当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调动相关部门积极性,提升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途径的持续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应当积极发挥企业能动性,一方面,企业应当积极培养自身风险意识,主动与高校展开合作,加强交流,形成利益共享和技术共享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以国家引导和支持为基础,以自身需求为导向,通过设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方式,认定和管理高校科技成果,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级别划分,对于前景优良、效益潜力大、技术先进的高校科技成果,可优先予以转化,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转化质量。

对于政府来说,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和服务职能。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应当积极引导高校做好科技研发工作,引导企业、民间投资者积极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其商业化与产业化。此外,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律法规,引导高校完善相关科研管理制度,为高校科技成果创新及转化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政府还应当加强对高校技术创新服务网络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4 结论

综上所述,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我国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之后,经济高速发展,如今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科技及产业革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高校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关键时期,科技的发展、产业面临的变革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重大压力。因此,在新时期,应当不断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做好相关保障措施,以此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水平,实现高质量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刘永千.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中国科技论坛,2017,(01).

[2]唐五湘. 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17,36(01).

[3]孙德升,刘峰,陈志.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ISCP范式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17,(03).

作者简介:

孟明锐(1982-),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省科技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助理,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研究方向:科技项目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高校创新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