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视角下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策略研究

2018-01-20 00:04吴彦艳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价值链

吴彦艳

内容摘要: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复杂,参与主体众多,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潜力不同,本文从价值链视角深入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增值环节,构建产品管理、需求管理和流通管理三位一体的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框架模型,并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提出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价值链 农产品供应链 集成优化

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购买模式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意识的增强,现有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促使农产品供应链必须进行变革创新,构建高效、安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供应链、冷链物流及农产品跨国供应链等领域,其中关于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的研究日益增多,从农产品供应链环节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共同决策、信息共享、签订契约等协调机制,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绩效的目的(Yuanita Handayati et,2015)。同时,在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逐渐结合了RFID、物联网等技术和理论,通过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优化(Corrado Costa et,2013;Zhibo Pang et,2015)。整体而言,国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研究主要针对农产品供应链内不同功能间的优化,例如Ahumada and Villalobos(2011)研究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间的整合,Shukla and Jharkharia(2015)关注需求预测、农产品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等具体的经营环节,没有扩展到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王圣广、马士华,1999),此后相关学者从农产品供应链内涵、运作模式、组织模式、信息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由于農产品供应链存在交易环节复杂、交易成本高、物流盲目无序、信息流断裂等问题(刘助忠、龚荷英,2015),因此,关于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和整合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组织模式角度进行的集成优化。这方面的研究较多。谭涛,朱毅华(2004)提出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物流中心为核心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组织。邓俊杰(2006)提出以批发市场和超市为核心整合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颜桂玲(2014)提出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刘兵等(2013)认为农超对接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可行方案。赵晓飞(2012)提出从农户组织化、龙头企业规模化、农产品经营公司化以及经销商品牌化等方面整合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组织体系。刘助忠、龚荷英(2015)分析了现有的以加工企业和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流程,提出了O2O型农产品供应链流程的集成优化模式。纪良纲等(2015)认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主体,以企业化批发市场为核心主体,和垂直一体化方式是农产品供应链整合优化的方向。第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易法敏(2006)提出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网络集成。赵晓飞(2012)提出借助信息中介、虚拟化渠道模式和开展电子商务等形式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渠道管理体系。刘助忠(2015)提出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供应链服务集成商主导的集成化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第三,从物流角度优化整合农产品供应链。黄祖辉(2005)认为农产品物流制度创新能够节省交易成本,优化农产品供应链。顾淑红等(2016)提出供应链一体化下农产品物流整合模式化。此外,还有学者从共享资源视域、系统协同视角、农户和消费者利益等角度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优化(刘振滨,2015;刘兵,2014;刘东英,2015)。

整体而言,关于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农产品供应链的某个环节,特别是流通环节,对于生产和营销环节关注较少;同时,研究视角多关注微观的组织操作层面,对组织间的协调合作研究较少。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价值,因此,有必要从价值链角度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深入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分布和增值环节,构建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一般框架,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为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优化提出发展建议。

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环节分析

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由众多的价值环节构成,并且不是每个环节都能创造出等量的价值,只有某些特定的环节才能创造出高附加值。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从原来的“数量供给型”向“价值增值型”转变,因此,只有进行价值链分析,找到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增值环节,才能更好地找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深化。

(一)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环节构成

根据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农产品供应链可以划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具体可以细分为规划、技术研发、种植、加工、营销等活动(卜梅兰,2011),根据不同的价值分布这些环节构成U型价值链曲线,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规划、技术研发和营销位于价值链的两端,属于高附加值的环节;加工环节次之,附加值较少;种植环节位于最底端,附加值最少。

(二)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增值环节分析

首先,在农产品产前阶段,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其无法在一个生产周期之中通过种植控制等手段达到扩大或缩小农产品生产规模的目的,在信息不充分、传递效率低的条件下,根据当期行情安排下期生产的品种和数量将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孙炜,2004),因此,农产品供应链的规划环节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农产品未来的市场供给,因此具有高附加值。同时,现代农业生产可以借助高科技育种、科学施肥、灌溉等生产管理措施大幅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因此技术研发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增值空间。与此同时,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降水、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使得农产品的基本价值较难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其价值增值空间相对较小。endprint

其次,初级农产品一般价格较低,很难带来较大的价值增长,通过深加工可以形成农产品系列,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因此,加工环节逐渐成为农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同时,开展农产品的产品运营,打造农产品品牌,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物流成本等营销措施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营销环节也具有较大的增值潜力。

综合而言,从价值环节分析来看,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优化重点应该集中于附加值较高的规划、研发、加工和营销等环节,特别是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从农产品发展趋势来看,应该通过技术研发和品牌培育等方式来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

价值增值视角的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框架模型

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目的是实现供应链价值利益最大化,因此,本文结合农产品价值环节分析,从价值增值角度构建产品管理、需求管理和流通管理三位一体的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该框架模型围绕农产品供应链价值最大化,分别从农产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物流三个方面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增值,其价值增值机制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开发好的农产品(产品管理),卖出好的价钱(需求管理),以合适的成本和速度完成市场流通(流通管理)。

(一)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价值增值机制

产品管理—农产品差异化实现价值增值。开发好的农产品本质上就是种植和加工出有特色的农产品,即实现农产品的差异化。不同于一般工业品可以从设计、功能、外观等方面实现产品差异化,农产品差异化需要从源头的规划、种植、加工等多环节展开。

首先,规划环节的差异化实现。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其种植面积、种植品种等规划信息直接决定了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如我国近几年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主要是由于供给不足造成的。因此,准确预测市场供求信息,做好农产品种植的合理规划是提高农产品价值的源头。

其次,種植环节的差异化实现。农产品种植虽然是价值增值最低的环节,但是却对农产品的最终品质有着决定性影响。农产品生产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影响,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因此农产品标准化是其差异化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在种植环节采用科学合理的育种、灌溉、施肥等管理手段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此外,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标准体系认证,如我国农产品“三品一标”的认证等。

最后,通过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差异化是农产品差异化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加工环节可以生产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形成系列化、多样化的产品品类,另一方面加工环节还是初级农产品再次标准化的过程。同时,深加工过程可以融合现代工艺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农产品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

需求管理—营销创新实现价值增值。我国农产品的经营往往重生产轻营销,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附加值少,因此卖出好的价钱成为农产品营销环节的重点,而高价格往往与好品牌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农产品营销环节增值的重要途径就是品牌化。

由于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其品牌化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地域品牌,即利用某一地域特有的自然条件,强化地理标志的特性,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地域品牌价值,如五常大米等品牌。另一方面是企业品牌,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规模优势以及企业商誉等扩到品牌影响力,从而提升农产品价值,如九三集团系列产品等。此外,还可以借助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从而提升农产品价值,如三只松鼠等品牌。

流通管理—成本降低和响应速度提升实现价值增值。流通过程是农产品供应链中最复杂的环节,参与主体众多,结构松散,因此,其价值增值的关键在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本质上是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管理。而提高流通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的核心,一般是围绕大型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展开。

首先,大型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传统模式和主要模式,能够实现农产品信息的汇集和交流,同时完成农产品物流的集散,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但是由于参与主体参差不齐,对市场需求响应能力一般,因此,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使其成为高效的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和物流集散地,从而降低农产品供应链成本,挖掘其价值增值潜力。

其次,农业龙头企业具备技术、资金等资源优势,具有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同时对农产品供应链运营具有一定领导能力,能够发挥其核心企业的控制协调能力,带动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价值增值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最后,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专业的物流基础设施,特别是农产品物流需要的冷链物流设施等,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效应也能大幅降低流通成本。此外,作为连接供需双方的桥梁还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流,从而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因此,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环节重要的发展方向。

综合而言,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价值增值机制可以概括为“两头挖潜力,中间控成本”,即在产品端和需求端深入挖掘其价值增值潜力,而在流通环节中严格控制运行成本,这样就可以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价值增值。

(二)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价值联动机制

农产品不同于一般工业品,初级产品就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品质,是价值增值的根基所在,因此,产品管理是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根本。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品质等的要求不断提高,产品管理必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营销方式的创新是农产品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因此,需求管理是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关键。高效的流通管理能够大幅降低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成本,提高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是农产品价值增值的保障,因此,流通管理是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重点。endprint

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农产品生产的差异化、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同时也影响了其规模化发展,决定了其生产流通成本。因此,农产品供应链的产品管理、需求管理和流通管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价值增值具有联动效应。

价值链视角下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策略

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过程就是同类节点从分散布局向地理空间、经济空间集聚的过程,是从供应链节点内部流程集成到整个供应链流程一体化的过程(刘助忠、龚荷英,2012),因此,根据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框架模型,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优化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来进行,即深入挖掘农产品供应链的产品管理和需求管理价值,协调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流通管理。

(一)深度层面:加强农产品供应链重点环节集聚

农产品供应链的深度集成优化即在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集聚,具体表现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规模化以及营销环节的品牌化。

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最大问题在于生产分散,规模效应、溢出效应不明显,导致现代科技、金融等服务业无法发挥最大效用。因此,以农业资源禀赋为基础实现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区域集聚是集成優化的重点。如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可以实现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规模化种植,通过科学规划种植品种、应用机械化作业手段以及高科技种植技术等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从而提升农产品价值。

对于没有丰富土地资源的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及农产品特色,创新营销模式,实现农产品的市场空间集聚,即品牌化营销。如浙江遂昌在淘宝网建立全国首家县级特色馆,实现地域品牌的网络化集聚,并通过在网上开展红提营销,成功创造了遂昌红提网络品牌,形成了遂昌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由此带动了观光采摘和高端市场销售并举的红提产业链发展,大大提高了红提产业链的附加值。

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碎片化问题严重,因此,无论选择何种集聚方式都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对于地域空间的集成优化,需要当地政府制定与土地转让承包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散户农民通过市场行为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以利于土地的集约化生产。其次,对于市场空间的集成优化,则需要当地政府发挥带头引领作用,通过设立农产品行业协会以及农产品地方标准等形式,加强当地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并通过产品品牌集聚升级为地域品牌的集聚,扩大地域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二)广度层面: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

农产品供应链广度上的集成优化就是实现农产品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从而达到成本控制和提高市场响应速度的目的。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的基础是实现信息共享,因此,首先要建立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由于农产品供求信息分散,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地方政府主导,大型批发市场组织,农业企业参与的区域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信息的区域集成优化。

其次,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协调中的主导作用,构建混合纵向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连接机制。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进行农业产业链设计,某些环节以某一利益主体为主通过独资、控股或参股等形式形成产业链环节的规模化经营,构建农产品产业链的利益整体,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成本。

再次,构建“企业+农业产业园区+市场”的一体化组织形式。传统的“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中,农户违约风险大,企业对农户的监督和管理成本高。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园区,核心企业主导制定园区准入门槛,一方面有利于相关农业产业的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对农户的管理成本,同时园区内市场信息汇集有利于提高市场响应速度。

最后,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沟通协调作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是物流集散地,更是市场信息的集散中心,构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发挥物流企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沟通桥梁作用是农产品供应链集成优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Yuanita Handayati,Togar M.Simatupang,Tomy Perdana.Agri-food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the state-of-the-art and recent developments[J].Logistics.Research,2015(8)

2.Corrado Costa et.A review on agri-food supply chain traceability by means of RFID technology[J].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2013(6)

3.Zhibo Pang et.Value-centric design of the internet-of-things solution for food supply chain:Value creation,sensor portfolio and information fusion[J].Inf Syst Front,2015(17)

4.Omar Ahumada.J,Rene Villaos.A tactical model for planning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 produce[J].Operation Research,2011(190)

5.王圣广,马士华.供应链的拓展应用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1999(6)

6.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

7.刘振滨,刘东英.共享资源视域下的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研究[J].农村经济,2015(1)

8.刘助忠,龚荷英.农产品供应链集成模式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

9.刘兵,胡定寰.我国农超对接实践总结与再思考[J].农村经济,2013(2)

10.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

11.纪良纲,刘东英,郭娜.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困境与突破[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2.易法敏.电子商务平台与农产品供应链的网络集成[J].财贸经济,2006(6)

13.黄祖辉,刘东英.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14.顾淑红,花均南,吕涛.供应链一体化发展下农产品物流整合模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5)

15.卜梅兰.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

16.孙炜,万筱宁,孙林岩.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结构优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5)

17.刘英华,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纵向一体化: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4)

18.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产品供应链价值链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