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2018-01-20 10:48李飞
魅力中国 2017年52期
关键词:考古文物环境保护

摘要: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各类文物往往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反应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意识以及当时的生态环境。加强文物的保护与科学研究,对于认识历史,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文物古迹损坏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在分析环境污染对文物影响的基础上,指出文物考古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文物考古;环境问题

前言

文物是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生产、生活所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不同的文物则能体现不同时期的社会状态、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为人们还原当时的历史真实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研究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社会背景及发生原因提供依据;为正视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因素成为文物损坏的重要因素,文物考古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引起考古界的关注,文物与环境互相依存,不可缺一。

一、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质量发生变化,使得文物古迹遭受了一定的损害。文物的损害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外部的区域性因素不仅包括来自农业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全球性地方性污染,还包括气候、地质和地形;邻近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化学、水文、植被、微生物、考古的环境; 构成文物的材料成分等。文物的材质可能是有机的、无机的或者是两者的混合物。不同的材质的文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方式不同,受破坏程度也不同。近年来,历史文物特别是无机材质的文物遭受侵蚀的速度已明显加快。

(一)大气污染所造成的酸雨的危害

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物理变化过程,最终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霜、雾等大气降水降落地面形成酸雨。酸雨造成文物的破坏,酸雨加快地上文物侵蚀速度,对地上文物以及古建筑尤其是含有大理石等类似成分的雕塑建筑物造成的破坏极大,造成损失,几乎难以挽回。研究表明,乐山大佛基岩,在酸雨的作用下,风化剥蚀作用强烈,平均速率在 ( 0. 2 g/h·m2) 左右,被剥蚀厚度约2 cm。酸雨使土壤酸化,对地下文物产生影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硫化物和氮化物会导致土壤的酸化,当酸雨渗入地下,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度,酸碱度影响着土壤的性质,从而改变地下存放文物的环境,对地下文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青铜器、铁器、骨器受到的影响最大。

(二)水污染对文物的影响

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被污染后,水体中含有很多污染物质,如酸、碱、有机污染物等,污水在排放过程中渗入地下,对文物遗迹的可能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地下文物如陶制品、墓葬、化石等的危害,降低了文物的开发和贮藏质量。文物遗址周围水体的恶化及富营养化等影响整体文物环境感官。

(三)辐射线对文物的影响

辐射线可使文物表面老化,降低文物品质,缩短文物保存寿命,其中紫外线对文物的破坏尤为严重。光辐射污染在文物保护中不容忽视,光环境影响织物的颜色,降低织物强度。光辐射对文物损害还表现在光化学污染,或称“光化学烟雾”,即在有阳光直射时,光线中较强的紫外光、紫光、蓝光诱导汽车尾气排放的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產生少量有机醛类等腐蚀性强的污染物,日积月累将毁坏文物的质地。

(四)地下水对文物的影响

地下水对文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地下水水质污染造成对文物的影响,还表现在地下水水位的变化的影响,地下水水位的升高,对文物的侵蚀作用加大,水位降低,地表塌陷影响对文物破坏加剧。这方面例子很多,古城西安超采地下水至地面沉降危及多处文物景观,埃及首都开罗附近著名的狮身人面像正受到地下水位上升的威胁,近年来发现,地下水位上升正在侵蚀和削弱狮身人面像的基座和主体。

(五)野考古对环境的影响

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与信息资料的学科,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整体,田野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田野调查发掘作为直接获取资料的环节,是考古的重要方法,但同时,田野考古过程如不注意采取对环境的保护措施,考古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在水土流失、局部生态的影响。

(六)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野外考古的过程中,对文物及遗址的挖掘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土体和岩石等固体的废弃物,由于土方开采,会对原有的地表结构造成破坏,同时裸露面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有可能出现滑坡甚至坍塌等危害的出现,从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野外考古搭建的临时居所用及临时性的施工便道,如果没有的必要的保护措施,在遇到大雨或者大风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水土流失。

(七)局部生态影响: 土地利用

文物景现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野外考古对土地的占用,改变了原有土地的用途,改变了原环境景观,由于挖掘等方面的原因,对原有的植被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改变了动物的栖息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八)其他影响

考古作业人员生活废水如随意排放,会使地面水甚至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在河道中的考古会使河流的含泥沙量有所增加; 考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噪音,对周围居民及生物有一定的影响。考古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悬浮物及生活垃圾对环境产生影响。

二、文物考古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不仅环境污染会对文物开发与保护造成影响,同样,文物考古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文物考古环境保护带来一定的难题,具体如下:

(一)考古工作人员环保意识不强

考古工作人员在野外考古工作时间历时较长,在野外生活产生的生活废水如果随意排放,往往会使地表水源受到污染,如果距离考古河道比较近,还会污染考古河道,同时考古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废弃物、生活垃圾等都会对考古环境造成影响。而现阶段考古工作人员由于环保意识不强,或者疏于对考古现场垃圾的处理,上述污染现象还时有发生。endprint

(二)野外考古导致水土流失

在野外考古作业中,尤其是涉及挖山掘石等大型作业,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土体和岩石等固体废弃物,而且会破坏山体的结构,一旦发生暴雨,极有可能会出现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危害。而且考古人员野外驻地的帐篷及施工便道,如果没有必要的保护措施,在遇到大雨或者大风的情况下,也会造成水土流失。

(三)野外考古影响局部生态环境

一些文物深埋地下,野外考古挖掘,往往改变了原有地表植被,改变原有土地用途,与之相关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则可能遭到破坏甚至一些稀有物种可能因为周边环境的变化而灭绝,所以野外考古如果考虑不周,也极有可能影响局部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文物考古环境的保护措施

文物是以实体存在的物质,它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因此,文物与环境二者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外观在体现着统一,互为依托,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形象的整体和完美的景观。

(一)考前调查要细致入微

考古调查阶段是实施考古活动的基础准备工作,是保证考古活动进行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考古调查时期不仅要了解文物情况,还要对考古文物的生态环境进行细致调查,保证考古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保证文物的完好无损,还要保证其生态环境不受到伤害。使文物考古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二)考中挖掘及保护要尊重生態环境

在文物考古的挖掘阶段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挖掘工作的进行要事先进行设计,追求最为合理的方式和方法,要注重分析研究地表的土层特点,挖掘后的处理工作要追求其原有的状态,尽量保生态环境的原生态。文物考古环境的保护要以自然规律为前提,既要保护文物环境,又能改善生态环境,不同的文物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分散的文物进行博物馆收藏,大宗的大遗址文化则采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方法进行保护。大遗址考古文物保护有利于实现文物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三)文物考古环境保护要加强规划管理

文物保护工作部应该只依靠文物保护部门,更应该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尤其是环保部门,充分考虑文物保护中环境因素的影响,实现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使两者都得到很好的保护。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条款和规定,使文物保护规范起来,严格执行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按章按法办事,不可徇私舞弊,要提高先关法律的执法力度,提高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效率。

四、结语

文物以实物存在,必然受环境的影响,而文物考古活动在大自然中进行,也必然影响环境,二者相互依存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文物考古活动中,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以牺牲文物或环境来进行考古活动,要以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宗旨进行考古活动。文物考古过程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文物的保护又要以一定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努力实现文物考古环境的保护和环境生态保护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同帜,曹剑英.文物古迹的环境污染因素及其影响研究[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4(3) .

[2]边归国.环境污染对文物古迹的影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D].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论文,2000.

[3]赵军.环境污染对地下文物的威胁[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5(3)13.

[4]陈新民.谈文物环境保护.中国文物报.2010(03).

[5]赵西晨.考古发掘现场保护中的环境因素及影响.中国文物报.2011(07).

作者简介:李飞,男,籍贯:山西省山阴县。职称:助理馆员学位:大专。研究方向:文物考古endprint

猜你喜欢
考古文物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文物失窃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