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史为基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科学

2018-01-20 14:46徐玲琳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恐龙牙齿科学家

徐玲琳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国家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思维、质疑精神、创新精神等科學素养。如何提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成效?小学生对名人、伟人天生有种崇拜心理,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把科学史中的名人事例应用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科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成效。

一、模拟体验科学家的工作——提高科学兴趣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童年开始就对自然科学充满了好奇,这样的兴趣就是他们事业的开端。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课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模拟体验科学家的工作,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满足好奇心,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

“消失了的恐龙”教学片段:

师:既然恐龙早就消失了,那些逼真的恐龙图片是哪儿来的?

生:化石还原。

师:如何从化石还原成这些逼真的恐龙形象?早在1825年,人们发现了这样一颗牙齿,人们特别想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牙齿。(恐龙牙齿化石图)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怎么办?

生:把这个牙齿跟已知动物的牙齿比较一下。……

师:老师这里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请你来作科学家,看看你有哪些发现。(提供1号、2号恐龙脚印、牙齿等图片资料)

……

“消失了的恐龙”一课本是按照“交流恐龙资料—了解化石的发现过程和作用—研究化石模型”的活动顺序编写的。案例中,教师没有按照教材顺序来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工作的过程来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充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分析科学家的实验数据——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中有许多基本的概念、原理与规律,这些知识固然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有很大的帮助,但真正使学生受益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测量、现象的观察、理论的建立及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思维。对于某些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要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把科学家的实验数据拿来给学生分析:

如“遗传与变异的秘密”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合,渗透部分中学生物知识和数学中概率知识,带领学生分析孟德尔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经历摸球实验后,再与孟德尔豌豆光、皱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确定子二代光豆 ∶ 皱豆为3 ∶ 1,随后再出示孟德尔其他的实验数据,学生发现不仅是光皱豆性状,其他性状比例都是3 ∶ 1。此时,学生自然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是3 ∶ 1?从而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学生在课堂几十分钟的时间中得出了孟德尔8年才得出的结论,在感叹科学工作不容易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超越科学家”的成就感,提高了科学兴趣,科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辨析科学家的某些结论——培养质疑精神

质疑是思维的引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导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提供科学家的例子来作为质疑对象,当学生连科学界的权威都敢质疑了,还有什么不敢质疑呢?

如:亚里士多德作为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在当时一度被人们视为权威,然而后人却发现他也有一些错误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提供这些观点让学生进行质疑:

1.他认为天体永远围绕地球这一宇宙中心作匀速圆周运动;

2.物体下落的时间与重量成反比,如一物重量是另一物的两倍,则在同一下落中只用一半的时间;

3.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说”让学生进行质疑,如绿豆治百病、末日说等。将质疑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它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我和科学家进行大比武——培养创新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故事的素材,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机械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设计投石机等工具,帮助阿基米德赢得胜利。寓教于乐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科学,不仅是在课堂上搬来科学家的趣味故事,博学生一笑,还是将科学史、科学家事例与教学设计巧妙结合,在丰富课堂形式内容的同时,提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成效,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成为科学家的远大理想,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恐龙牙齿科学家
假如我是科学家
爱护牙齿要注意的事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