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资源”活水 增课堂实效

2018-01-20 14:46杨巧珑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有效性资源

杨巧珑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小学生品德教育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的缺失。在以往的小学生品德课教学中,往往存在着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或成人化、“家长式”的教学方法。这样既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不了教学目标。为此,进行了《利用本地德育资源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探索。这一探索,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

关键词:有机性;有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小学生品德教育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的缺失。在以往的小学生品德课教学中,往往存在着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或成人化、“家长式”的教学方法。这样既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不了教学目标。为此,我进行了《利用本地德育资源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探索。这一探索,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

什么是本地德育资源呢?凡是本地发生或存在的,能向学生施加良好道德影响的人文资料,都应看作本地德育资源。我地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文化传统,古代仁人志士不少,古迹和传说甚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地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涌现了不少模范人物。同时,我地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这些都是一些很有价值的德育资源。我的探索就是,如何将这些挖掘、整理出来的德育资源材料巧妙地、有机地运用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去,从而增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了运用本地德育资源提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机性”和“有效性”。所谓“有机性”,就是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以教材为基础,选准渗透点,联系本地德育资源,水乳交融地进行品德教育。所谓“有效性”,就是针对教材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运用本地德育资源进行教学,以此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技能,让其扎实地掌握教材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本地德育资源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相结合的有机性和有效性呢?几年来,我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主要做法有:

1.用本地德育资源导入新课

有人说,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围绕课文内容的中心,选用本地德育资源中的实例,采用适合学生心理、思维特征的故事法等方式,进行介绍讲解,就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一节课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中的《爱护集体荣誉》一课,在导入新课时,介绍了我市革命烈士向秀丽,在药厂上班时,用自己的身躯扑向燃烧的酒精,与烈火展开殊死搏斗,最终避免了一场恶性爆炸事故的发生,自己却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事例。通过对这个实例的具体介绍和教者的适当引导,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用本地德育资源突破难点

尽管现行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在编写时,对抽象的概念等内容进行了回避,理论上的阐述和说明也没作过多、过高的要求,但学生对教材中某些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这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单纯靠教者的讲解,教者总是觉得“有理讲不清”,学生也会觉得老师越讲越糊涂。而如果用一些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离他们近的事例进行讲解的话,则会让他们豁然开朗。如在教学《要勇敢 不蛮干》一课时,有些学生总是把“勇敢”“英雄行为”和“冒险”“蛮干”混同起来,总觉得要做“英雄”就得去“冒险”。我听到一教师在上这课时,就列举了他们当地的小学生文×这样的事迹:当文×看到山中起了火时,他试图去灭火,后来火势越来越大,于是他迅速向村里的人报告,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将火扑灭了。教师诱导学生对文×的事迹进行分析后,较为容易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3.运用本地德育资源深化道理

学生在初步接受道理后,围绕教育的主题内容,选用本地德育资源中的典型事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对其分析、判断、讨论。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激情和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用武之地,他们会对书本上的道理理解、掌握得更深刻、更准确,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本地德育资源导行

行为指导和训练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离不开行为训练和指导,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要目标。用本地的一些典型的、有较大影响的行为实际,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为这样的榜样,更让他们感到亲近、真实。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列举了本校男老师服从人民的需要,走上教育岗位,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刻苦,关心、热爱学生,为救落水学生英勇牺牲的事迹,让同学们全面、清楚地知道了应该怎样去为人民服务。

5.用本地德育资源进行教学的延伸

课堂教学无疑是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课堂的延伸教学亦不容忽视。因为我们的品德教育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对象总会受到社会环境中的一些不良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項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气呵成,它必须依赖于多种因素同向的共同作用,是全方位努力的结果。如果品德课教学仅停留在课堂上、道理中,不重视行为的实践、延伸教学,就会导致我们的教学空对空。久而久之,学生对品德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怀疑和厌倦情绪。为此,我在探索过程中,围绕本地德育资源进行了多种教学延伸活动:

(1)挖掘本地的德育资源活动。我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带领学生到有关部门调查、走访,收集、整理德育资源。挖掘、整理本地的德育资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学生因此能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2)到德育资源基地接受教育的活动。在探索过程中,我适时地组织学生到烈士墓、烈士故居、资源陈列室等德育资源基地,开展瞻仰、参观等活动。

(3)开展宣传本地德育资源的校园文化建设。

在将本地德育资源引进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这一做法有着独特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有:

1.它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少年儿童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人们的认识需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活动属于学习性认识活动,但要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和道理,同样需要认识飞跃的基本条件,即借助于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再现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选用具体的事例、观点材料化地进行品德教学,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本地德育资源在空间上与学生接近,这种“接近”,能使学生觉得自然、亲切、实在,易于使学生产生认同、共鸣,从而使我们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更有说服力。

3.能活跃课堂,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

学生在接受品德教育时,最不喜欢的就是教师讲大道理。就小学生而言,老师的大道理讲得最多,但他也听不懂多少。“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品德课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常教常新,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让他们有所收获。而结合课文内容,以讲故事等形式,向他们宣讲本地的德育资源,学生喜欢听,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失为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4.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方面,从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来看,选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如英烈事迹材料),既能以其道德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相应的道德情感,又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等学习活动,悟出其中所反映的道理,同时,学生还能以英烈的行为为榜样,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从而达到“明理—激情—导行”的完整的品德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在课内的教学和课外的延伸教学活动中,通过挖掘和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辨别、分析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为以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有效性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