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在倪瓒绘画中的体现

2018-01-21 23:30徐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倪瓒自然观道家

徐娟

摘 要:元代的画家,大多信奉和推崇道教(包括全真教)和道家思想,倪瓒的绘画作品尤其如此。画面中的那种平静、深远、孤独、萧疏都寄托于他的绘画作品中,成为他情感的客观参照物,达到了道家所谓的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他的绘画艺术受到道家自然观的影响较大,更深入其本质,更透彻地将心灵展现于自然物中。通过对倪瓒的绘画详细分析来揭示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并进一步阐释道家思想在他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倪瓒;道家;自然观;绘画

从元四家的绘画作品上看大多受到道家自然观影响最深刻,他们当中有仕途坎坷的士大夫,有初奉教禅宗后入道教文人,有本为道家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元代知识分子的几种类型,深受时代“不公待遇”,遭受坎坷,现实对他们的打击基本相同,在绘画上审美旨趣和追求大致相同。而在其创作上,在吸收借鉴前人和同代人的基础上,于绘画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绘画艺术个性鲜明,绘画语言更加丰富。在生活当中他们互相为友、切磋画艺、合作绘画,过着不问世事之争、清心寡欲、平淡“无为”、“自然”的生活。从他们的绘画思想、艺术和生活状态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元代山水在绘画史中达到的高度不可逾越,他们山水绘画中审美高度也是历代以及至今都不可代替和超越的。

其中倪瓒就是元四家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位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较深的画家,本文通过“倪瓒与道”、“倪瓒绘画中的自然观”来阐述倪瓒绘画作品中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一、倪瓒与道

“断送一生棋局里,破除万事酒杯中。清虚事业无人解,听雨依时又听风。”这首诗是倪云林的感喟诗。倪瓒历来被视为清高文人的代表,青年时积极有为、朝气蓬勃,身为富家子弟,志趣高雅、自恃孤傲。但是到了中年这位生不逢时的文人,便交了华盖运,生活不如意,事事糟心,处处受到束缚,他弃散家财,浪迹江湖,现实的无奈让倪云林避开闹市隐居于山林。

倪瓒,元末画家,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人。倪瓒幼时丧父,便跟随伯父的长子倪昭奎,并在其呵护下长大。倪昭奎是个社会活动能力很强的人,但他拒绝升迁的机会,“一心追随道教弘扬道学,建玄文官,祠老子……倪昭奎任主持并被赐真人号。这样,倪昭奎虽然不曾仕官,但作为道教的上层人物亦地位显赫并享有许多特权。”倪瓒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内和倪昭奎的关怀庇护下成人,倪瓒自然而然的受到当时道教以及道家的思想影响,以至于后来隐逸山林谢绝尘世的纷扰。有时候往往事与愿违,青年时的远大理想抱负,在元代末年,倪瓒的人生理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种无忧无虑、静心读书的情状已不复存在。倪昭奎的去世,嫡母的相继亡故,书生之气的倪云林根本没有能力挑家创业,在隐居之前经历了这些不顺心之事,再加上看不惯元代社会政治背景下异族的统治,就决定隐退于山林之间,并以诗、画来抒发自己精神上的压抑,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倪瓒对现实无奈,入仕又受挫,在这种情况下,老庄的出世思想更适合倪元林的现状,他初奉教禅宗,后入道教全真派。他来往的朋友中,多为道家之士、归隐之人、文化名士,如四家中的黄公望、王蒙、道士张雨等。

王蒙有很多参禅悟道的诗画,“松石夜灯禅影痩,石潭秋水道心空”(《寄照本明》)。还有他写给王蒙的诗有“同煮茯苓期岁暮,残年此外更何求。”“野饭鱼羹何处无,不将身作系官奴。陶朱范蠡逃名姓,那似烟波一钓徒。”从殷实的富户人家到散乱的浪迹江湖,从一掷千金的贵公子到落拓不羁的寄食者,从宾客盈门的热闹到青灯古寺的冷寂,倪云林似乎完成了他的生命价值。从此以舟楫为生,从此绘画占据了他生活的主要部分。倪云林一生隐逸,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占有重要地位。

二、倪瓒绘画题材中的自然观

(一)无人之景,一河两岸

在元四家中,倪瓒的山水绘画典型面貌是一河两岸的表现形式,画中前岸有几块坡石,几株枯树。河面无一水纹,一片空明。对岸几道水流或小洲或水边平地或一两个平缓山丘,近景低于远景。

倪瓒的《六君子图》用简淡的笔墨表现了近景江边的六棵树,中景浩瀚平静的江水,远景墨色淡淡的山头。他作品中大多都是这样的构图,后人称之三段式,清静、简单的构图,映现出平淡天真的内心世界,表达出了一种人与自然与艺术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紫芝山房》画得如此安静而高洁空灵,象征着他心目中理想状态的隐逸之趣。从绘画中的疏竹、乔木、怪石、茅舍、山水里,都体现了倪云林的理想境界。他的主要作品还有《渔庄秋霁图》《容膝斋图》《秋亭嘉树图》以及晚年画的《幽涧寒松图》等,都能代表他的绘画风格。那就是以简单取胜,表现出一种清幽、洁净、静谧、简单和恬淡之美,表面上给人一种凄苦、悲凉、索寞的视觉上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是消极、悲伤的状态体现,而是对老庄“道”的一种体悟,一种参透。从他的多幅绘画中,可以体会出他对此岸与彼岸精神家园的追求,也同时体现了绘画是他现实社会与理想境界之间的一个桥梁。

(二)清淡无为,画写性灵

倪瓒绘画表达出来的大多数是淡淡的境界与简简的笔法,代表了山水绘画发展至简笔的极致。倪云林性情淡泊,隐逸脱俗,因此画面表现出的简约、淡逸,应该与隐居后长期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有关。与此同时,他长期隐居于南方山水之间, 生活中接触的都是疏林平静的自然景色,这样的生活态度和对山水绘画的喜好造就了一个划时代的倪云林,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典型。

老子主张“知其白,收其黑,为天下式”以及“五色令人目盲”。也许最本真、最纯朴的才是美。倪瓒的作品以及思想都体现了老子的这个观点,他的绘画中没有颜色,只有水墨,并以水破墨,用墨分五色来抒写绘画之情意。与此同时,在他的画面中没有人物、飞鸟、船楫,只有近景的树石,中景平阔而宽广的水面以及远景對岸的几道汀渚,带给人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神秘安静和空间的想象感。倪云林绘画中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天然合一、无声胜有声,都顺应了自然规律的原始现状。无论是人的生存状态还是绘画艺术的表达只有顺应了这种自然之态,才能与万物融为一体,心灵才不会感到孤寂,只有悟道的人才能在这空辽广阔中获得美感,才能在这无声优声的大自然界中得到感悟。

倪云林绘画中的山、石、树既体现了有我之境,又表现出了无我之境,绘画中的一切都使得他心情舒畅、安然自得。他构图的“简”,就像他画面中的静一样,也是他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感受,用简单的笔墨语言来表现自己对待人生以及对待世事的态度。庄子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也以致意者,物之精也。”倪瓒绘画语言看似简单,但画面中传达出来的“意”体现的都是物象内在之美,并不在乎表现的粗浅。倪瓒绘画作品笔墨的应用以及简单的构图,看似孤寂、萧疏的画面,其实是他自娱自乐的最原始的体现,也是参透“道”的一种体悟。

参考文献:

[1]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陈振濂.谈中国绘画史(二)南宋——元末[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3]远小进.美术与自然——中国美术中的自然观成因比较研究[M].天津:文艺出版社,2003.

[4]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5]李启色.“元四家”的文人精神及艺术风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6]裴昌胜.道家自然范畴的美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

[7]逸山.元代著名的道士画家—黄公望、倪瓒、房从义[J].中国道教,1991,(04):17-21.

[8]曾三凯.试谈“自然观”与中国山水画[D].中国美术学院,2003.

[9]朱仲岳.倪瓒作品编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0]赵墨.倪云林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倪瓒自然观道家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图说书法(155)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庄子说》(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