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糖尿病前期干预指南

2018-01-22 06:18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糖耐量患病率空腹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胰岛素抵抗为主的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受损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减低(IGT,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与空腹血糖异常(IFG,Impaired Fasting Glucose)是正常人与糖尿病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两种糖代谢异常情况可单独出现,也可重叠出现。餐后或空腹血糖升高是老年人糖尿病前期主要的临床表现:餐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即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即空腹血糖受损)。2型糖尿病呈逐年增高趋势,我们的研究显示:在1980~2014年的35年间,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0.8%(0.6%~0.9%)上升到2014年的9.3%(8.5%~10.2%),预计到2025年,2型糖尿病患病率将达到12.5%。同时,在1980~2014的35年间,IGT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从1980~1989年的2.1%(1.5%~2.8%)上升到2010~2014年的13.6%(10.2%~17.3%)。2型糖尿病与IGT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和年代更替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2型糖尿病与IGT患病率从50岁开始,女性2型糖尿病与IGT患病率高于男性。由此可见,老年人中女性更易患糖尿病。而老年人2型糖尿病与IGT患病率高,可影响其他老年病的存在、诊断和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多,老龄相关的多器官功能损害常见。

老年人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大血管并发症显著增加。老年人的血糖监测易于在家中进行,因此对于处于糖尿病前期的老年人开展有效的前期血糖干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老年糖尿病前期干预专业学组根据中国老年人糖尿病前期流行状况、危险因素,特制定此老年人糖尿病前期专家共识。

1.老年人糖尿病前期的特点

1.1 老年人糖尿病前期概念 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可达95%)属于2型糖尿病,老年人糖尿病前期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糖耐量减低或者空腹血糖受损患者。IGT/IFG是正常老年人与老年人T2DM之间的过渡状态,胰岛素抵抗是其最重要的发病机制。

1.2 老年人糖尿病前期主要临床表现 餐后或空腹血糖升高:餐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即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即空腹血糖受损)。

1.3 老年人的糖尿病前期特点 IGT/IFG也具有可逆性,若不加干预会发展为临床老年人糖尿病,易并发心、血管、肾、视网膜等多系统并发症,危害极大。

2.老年人糖尿病前期危险因素

老年人糖尿病前期的病因尚不清楚,除年龄外,并没有仅见于老年人的糖尿病前期发病危险因素。老年糖尿病大多是在基因遗传基础上,各种后天环境因素共同累积的结果。老年人糖尿病前期常见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种:

2.1 遗传因素 一级直系亲属(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患者。

2.2 衰老 老年人体脂增龄性减少使得老年人对胰岛素不敏感,对葡萄糖不耐受。表现为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升高,其中空腹血糖增龄变化不明显,而餐后血糖增加明显,因此,老年人葡萄糖耐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外周抵抗造成的。

2.3 超重及中心性肥胖 老年人IGT/IFG患病率与体重密切相关,从肥胖至低体重依次递减。

2.4 高脂血症、高血压及患有心脑血管病变 多数老年人高血压及高血脂的患者有糖耐量减低及肥胖。

2.5 妊娠 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有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公斤)者;曾有不明原因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

2.6 不良生活方式 生活不规律,心理压力大,以及吸烟、酗酒、体力活动少。

2.7 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与中老年糖尿病前期呈正相关。

2.8 其他 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生活事件、退休等因素与老年糖尿病前期相关。

3.老年人糖尿病前期干预优点

3.1 短期 老年人糖尿病前期患者早期有效干预可推迟和阻止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生。

3.2 中期 老年人糖尿病前期患者参与生活干预有益于病情好转、保持健康、增加活力,可继续从事正常的工作和体力活动。

3.3 长期 老年人糖尿病前期患者做好病情控制有利于老年患者拥有品质更好的生活,推迟或降低老年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如将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将会延长6~10年寿命,避免老年人视力受损,免于罹患肾脏病、截肢和神经性慢性并发症的危害。

4.老年人糖尿病前期干预措施

面对为数众多的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是一项迫切的任务。针对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干预以改变糖尿病进程,减少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属于糖尿病的二级预防。

4.1 人群防治

4.1.1 老年人公众健康教育: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等大众传媒以及社区咨询、宣传等活动进行宣教。

4.1.2 高危筛查:对于老年人进行高危筛查是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高危人群包括:年龄≥4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曾患妊娠糖尿病或娩出过巨大儿的妇女;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史者。对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跟踪随访,加强高危老年人群的筛查工作,对血糖、血脂、血压、糖耐量和尿糖进行动态观察。

4.2 个体防治 老年人糖尿病前期的防治中个体化极其重要。需要对每个患者的心身、认知、体力、生活、合并疾病及用药情况进行仔细了解,给予合适的教育,制定可行的饮食、运动及要素治疗方案,并密切随访控制效果、检测并发症发生、发展情况,采取及时有效地防治措施。

4.2.1 心理干预:采取有效措施对老年人进行情绪管理,克服他们的紧张焦虑心理;指导压力缓解,自我调整;在社区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提高老年患者知晓率,加强老年患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加依从性。

4.2.2 饮食控制:个性化营养处方,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肥胖者控制体重;提倡合理膳食,优化饮食结构;戒烟限酒。

4.2.3 运动锻炼:老年人应遵循适量、规律、持续的原则进行运动锻炼;个性化有氧运动处方;中等强度,长期坚持;饭后进行,注意低血糖反应。

4.2.4 药物防控:老年人在进行药物防控的过程中既要控制高血糖,又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药物防控应与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同时进行;生活方式控制不具备、做不到或做的不好者必须进行药物防控;推荐药物: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等;中草药避免服用损伤糖耐量的药物。

执笔:原慧萍、杨泽、史晓红

参 考 文 献

1 HP Yuan, XH Li, G Wan, L Sun, XQ Zhu, FG Che, and Z Yang*. Type 2 diabetes epidemic in East Asia: a 35-year systematic trend analysis. Oncotarget 2018; 9 (6): 6718-6727.

2 史晓红,杨泽.北京市2型糖尿病高危年龄人群危险因素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

3 钱荣立,杨泽,佟之夏.21世纪的糖尿病防治[R].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

4 邵安华.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要点[J].老年医学与保健,1998,4(1):4-8.

5 杨文,周智广.糖尿病的早期干预治疗[J].临床内科杂志,1996,13(2):14-15.

6 李亚珍,于爱清,付青英.个性化干预在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5:75.

7 姚依群,尹秋生,周书明,曹少军.老年糖尿病患者干预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6(13):221-224.

8 张进军,樊闯,邓永安,等.老年糖尿病前期非药物干预探讨[C].全军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2008.

9 潘长玉.重视老年人糖尿病的筛查工作[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7,16.

10 田云霞.浅谈中老年糖尿病饮食的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5).

11 尹秋生,周书明,姚依群,等.综合干预对老年糖调节异常患者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6):523-525.

12 杨慧芳.糖尿病前期人群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5,(21);380-381.

猜你喜欢
糖耐量患病率空腹
对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实施产科门诊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CT冠状动脉造影在不同糖耐量冠心病病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对读者来信的答复
空腹喝水
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在合并糖耐量减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