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中华民族特质 展示厚重母爱情怀
——浅析电影《 母亲的肖像》 艺术特色

2018-01-22 15:54■文/周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8年1期
关键词:肖像母爱画家

■文/周 琦

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由我区著名导演赵国桦执导、著名演员艾丽娅等实力派倾情出演的电影《母亲的肖像》与观众见面了。这是我区近年来拍摄现实题材影片的成功佳作之一。

影片讲述了发生在当代都市一对母子之间的爱恨恩怨故事。青年画家岸春受人之托在创作一幅母亲肖像的过程中,几易其稿皆不满意,由此引发关于母亲的话题,进而触碰到画家5岁时母亲离家出走在其幼小心灵留下的无法抹去的伤疤,这些往事如阴霾挥之不去,成为画家完成母亲肖像的心理障碍。

该影片主要特点是成功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进行了大量的铺垫,从开端、发展到高潮环环相扣,平实中有迂回,高潮间有跌宕,使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片头运用新闻式镜头交代了画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林立的高楼、太极晨练和空中飞过的和平鸽……都市和谐安详的生活美景尽收眼底。主要场景是青年画家的生活环境即画室兼卧室:挂满墙壁的油画作品,单人床,玻璃缸中的海龟,空间有限的厨房,等等。画面均撷取于现实生活,如清水汩汩流泻,娓娓道来。

影片表面看是画家应约为生前没有留下照片的母亲(蒙古族老人)创作一幅肖像,但内里却透射出母爱对于成长的不可或缺。画家因母爱的缺失创作过程举步维艰;偶遇心仪的单亲母亲如西并未有所突破;寻找年龄相近的保姆刘妈作模特,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几经周折,始终没能让委托人满意。作为康城成功的青年画家,拥有自己的工作室、经纪人,代表作《父亲》好评如潮,此时却陷入困惑和迷茫,影片悬念由此产生。这一悬念符合剧中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和心路历程,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增强了影片的吸引力。

影片明暗两条线索交织,画家为蒙古族老人创作母亲的肖像和寻回自己缺失的母爱。而单亲母亲、记者如西不懈的努力,为找寻答案提供了条件。随着调查不断深入,母亲出走的真正原因浮出水面,竟然是隐藏在母亲薄情表象背后的家庭暴力。这一结果彻底颠覆了岸春的认知,毁掉了其心中父亲的形象,引起观众对岸春童年遭遇的同情和对家暴的谴责,从而引发强烈共鸣,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影片成功之处还在于紧紧抓住了人物情感困惑,着眼于矛盾心理的刻画,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幼缺失母爱与成年后渴望母爱的心理冲突。岸春5岁时,母亲出走,父亲一手将他抚养成人。因此,父亲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岸春——“天下的女人都是不可信的”,包括他的母亲。在岸春的心里,母亲没有给他完整的母爱,为了自己抛弃了年幼的他和这个家。岸春对母亲的怨恨与日俱增,变得沉默寡言。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又极其渴望母爱。

二是人物身份设计合理。主人公岸春从事美术创作,以卖画为生,独立思考、创作,这种单一的生活环境使他的心理障碍长久积压、得不到释怀。女朋友如西身份是记者,找寻真相是职业特点,助推画家踏上寻亲之路,为整个剧情的展开提供了条件。母亲是以画家保姆刘妈的身份出现,3年多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以至于当岸春发现刘妈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时,心理对抗达到极致,把剧情推向高潮。

三是运用象征和伏笔手法。影片第一画面呈现的是绚烂朝阳下,鸿雁对对成行,寻找着归宿,暗示着主人公寻找母亲的心路历程。画家生活环境的静态铺陈,反衬其内心深处情感的波澜不惊,预示着风雨欲来。画家抓拍的小羊羔吮吸着母羊奶汁的镜头;广场上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抱;老人在儿女的陪伴下徜徉在明媚的阳光里,无一不在渲染着浓浓的亲情,与主人公过早地失去母爱形成鲜明对比。房间四壁悬挂着油画作品,其中《父亲》的特写镜头几次出现,昭示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地位,正如画家自己所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而保姆刘妈的第一次出现,与墙壁上的《父亲》呈现于同一个画面,隐含着某种关联,为剧情发展设下伏笔。女朋友的出现也暗合了岸春的心理需求,如西和儿子的温情场面让他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勾起了内心的渴望。保姆刘妈给岸春做模特,因为长久的压抑与隐忍哭得不能自已,同样为后来真实身份的揭示埋下伏笔。

四是影片运用了时空交错的手法。把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穿插、交织起来,恰当地表现了主人公隐秘复杂的内心世界。影片运用蒙太奇手法,恰当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活动和事件变化的过程:当如西在公安局调查岸春父亲时,刘妈却晕倒在厨房,120急救车去往医院,如西进一步调查,急诊室刘妈接受治疗,如西在思考……时空通过镜头不断转换,促进了故事情节的展开,增强了影片的节奏感。

五是影片较好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手法。用环境来衬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状态,主人公岸春的出场是阴暗的房间、单人床、散落的易拉罐啤酒,昭示着主人公的苦闷。刘妈为画家准备的早点的特写:热气腾腾的馒头、面条、小菜、剥了皮的鸡蛋,等等,为后来刘妈母亲身份的揭秘作了铺垫。看到公园里母子玩耍的融洽场景,画家脑海中闪现出母亲离他而去的情景:大雨滂沱的夜晚,5岁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和母亲一步三回头的不舍,这梦魇般的场景为主人公与母亲解不开的心结埋下伏笔。

当然,影片的成功之处不限于此。之所以能够给观众留下久久的回味,产生心灵共振,还在于剧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特别是母亲,源于现实生活、扎根于民族沃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一点是《母亲的肖像》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区电影艺术今后应遵循的方向。

猜你喜欢
肖像母爱画家
地毯肖像
叙利亚肖像
去世66年后,他的肖像上了钞票
《肖像》
母爱大于天
酷炫小画家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特殊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