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8-01-22 16:21刘晓莉
法制博览 2018年31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文化

刘晓莉

中共西吉县委党校,宁夏 西吉 756299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将建设法治文化写入党的报告,意味着中国当前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全民遵守法律、崇拜宪法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现实生活中,不严格遵守法律,知法犯法、违法乱纪甚至贪赃枉法现象时有发生,这都是法治文化思想没有完全树立,法律震慑力作用发挥不够强大所致。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法治文化存在三个问题。

一、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法治观念淡薄,法治信仰尚未形成

在我国,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淡薄,许多人没有树立法律至上、独立平等观念,遵守法律,依据法律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意识不足。遇事找人情,托关系的情况比比皆是,权本位思想、官本位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遵守法律、信仰法律的整体氛围。法律信仰是人民大众在内心深处对法律认同、敬畏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在我国人民心中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也没有真正形成。

(二)法治应有的权威作用没有形成

法律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巨大的威慑力,是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规范,需要人人都去遵守的制度。但从实践中来看,我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上存在着权比法大、文件效力大于法律效力的现象,很多公民在维权时,宁愿上访也不愿走法律程序,他们认为政府介入比法院判决更有效。司法部门不够独立,独立判案的空间不足,行政干扰司法现象存在,法律震慑力作用发挥不够,法律没有树立起应有的权威。

(三)法治文化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法治文化体系包括法治教育、法治信仰、法治环境、法治执行、法治监督环节。近几年虽然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一定进步,但是无论从法治教育环节,法治信仰情况、执法环境来看,我国法治文化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法治教育现状是学校不设法治教育课,机关单位普法教育走形式,主要以应付上级检查为主,学习时读读写写法律条文,考试时千篇一律,党政官员游离于法治教育之外。法治宣传形式也简单死板,通过发传单、听法律讲座、做普法考试等,这些死板教条的形式对法治文化宣传起不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公共场合或者旅游胜地法治栏目很少见,街道、景点到处都贴满商业广告。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一些法治类文化产品很少,很显然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了。从执法环境看,不论执法机关还是工作人员,由于法治水平或其他参杂个人情感的因素,他们的行为无形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执法不严或执法不公的情况发生,这些都不利于法治社会的推进。

二、推进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法治文化、提升全民族法治文化素养

提升法治文化素养,最关键的是人民群众。我国有将近14亿人口,56个民族,如果每个人都能牺牲自身利益自觉遵守法律,为维护社会公正、为他人合法权益抵制违法行为,既是困难再大也要在法律范围内以身作则,那么法治社会就能实现。笔者认为:人民大众法治素养的提升有四个途径。

一是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律的价值在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民不管社会职位高低,不管贫穷富贵,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尤其是法律工作者,公检司法部门的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一定做到司法案件每一件都体现严肃公正,让每个公民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杜绝出现法律对别人是依法办事,对自己、对亲属是法可容情的情况出现,坚决制止行政干预司法的情况出现,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

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和司法工作者的法治理念。领导干部和司法工作者对待法律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遵守法律的情况。领导干部和法律工作者如果能够遵纪守法、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能够秉公办案,老百姓自然会遵守信仰法律,在全社会就能形成全民守法的可喜局面。领导干部和司法人员如果不严格遵守法律,在办案过程中甚至徇私枉法,老百姓就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导致上访,甚至暴力事件的发生。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头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带动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引导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对于不严格依法办事的领导和法律工作者,如果出现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或徇私枉法的情况要及时处理,甚至比一般百姓处理力度要大,罪责要重,让其付出惨重代价,倒逼他们提升法治理念和法治水平。

三是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国家的栋梁,孩子法治意识的培养,法治信仰的形成至关重要,他们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如何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现在学生学业很优秀,但由于没有设置相应的法治课程,导致部分学生学识很高但是法盲的现象存在,甚至由于不懂法给社会带来危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必须都设置相应的法治课程,让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树立法治理念,并把法律作为考试内容,像语数外一样作为高考必考科目,学生一定能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四是加强法治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如今,人们生活在网络化社会,法治宣传要紧跟时代,要利用新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等人们容易接受的喜欢的方式,通过典型事例的传播,加大法治文化宣传的力度。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司法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以及乡村干部的有效配合,不定期组织人民群众参与法院的开庭审理,审判以及执行活动,通过旁听典型案件,让群众接受法治宣传教育。在旅游景点、公共场合设置法治宣传栏目,让人民群众在休闲娱乐时间也随时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二)建设法治文化、完善社会信用制度

社会信用制度能够规范人的不良行为和相关习惯,而且具有巨大的威慑力。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社会信用制度。笔者认为,国家应该给每个公民都建一个社会安全号,这个安全号是每个人一生的安全纪录,记录每个人的不良行为,将银行账户、驾驶证,行驶证,医疗保障号等都跟这个社会安全号联系起来,某个人如果有违法、违纪或不良道德行为都会在他本人的社会保障号里记录清楚,不诚信会成为一个人的污点,盗窃、抢劫、作弊、酒驾都会成为此人的不良记录,人一旦有了污点,就会产生信任危机,影响就业,影响乘坐机船,影响金融贷款,影响子女入学等等,阴影就伴随他一生。这样,考试就不会作弊,酒驾就会杜绝,社会暴力事件就会减少,因为它有制度约束,谁都不敢违反,一旦违反,这辈子就被贴上不诚信标签,无论走到哪,干任何事都会受到排挤。因此,法治文化的形成,需要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我国今后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将社会信用制度的作用发挥出来,对人们的习惯和行为进行规范,为建设法治文化打基础。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