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撑起脱贫大业

2018-01-22 17:35易水
创造 2018年9期
关键词:草果贫困地区贫困户

易水

产业是创造财富、支撑发展的源泉,是贫困户稳定增收、精准脱贫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几十年的扶贫实践证明:发展一个产业,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近年来,云南省把产业精准扶贫作为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围绕“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脱贫产业发展目标,立足特色抓基地、培育龙头拓市场、扶贫到户促增收,产业扶贫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产业扶贫挑起全省脱贫攻坚的“大梁”。

找准项目:打开致富门路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往往就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致富产业选择培育难。特别是对许多山大沟深的贫困地区来说,培育致富产业该如何着手?在这一点上,怒江州因地制宜打造致富产业的做法值得借鉴。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发育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怒江州仍存在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比例高、脱贫难度大等现状,是全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连绵不绝的群山,是怒江农业生产的制约瓶颈,也是大自然赋予怒江的宝贵财富。只要利用得当,坚持绿色发展,广阔的山地,也是金山银山。随着国家对怒江扶贫力度的增强,多姿多彩的林下经济财富开始在贫困山区显山露水。

怒江低势河谷气候很适宜草果生长,发展草果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几年,怒江州委、州政府将草果作为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利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积极引导群众不断做大做强草果产业。短短几年,怒江已成为云南省新兴的草果种植生产地。截至今年4月底,全州草果种植面积达85.17万亩,产值超过2.2亿元,一个新的绿色产业在怒江峡谷遍地开花、结果,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果银果”。

只要找准了项目,产业脱贫就大有希望。怒江州的成功做法,并非个例。在中国核桃之乡漾濞县,全县90%的农户种植核桃,70%的农户靠核桃脱贫致富。核桃产业已成为漾濞覆盖面最大、产业带动性最强、群众受益面最广的绿色产业、支柱产业。

在西双版纳布朗山区的班章老寨,依托当地拥有众多古茶树的资源优势,村民们不断学习普洱茶的种植与加工技能,年收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从长期饱受贫困的村寨一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楼房,汽车、手机等也在村里迅速普及。

在元阳县哈尼梯田的主要核心区,通过走“稻-鱼-鸭”的生产模式,达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综合开发效果。2016年,全县红米种植面积达9.01万亩,完成养鱼面积70595亩,带动了2.6万户10.4万人增收。

而在陆良县召夸镇,当地则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山地露天蔬菜,年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收入突破8000万元,少数农户年种菜收入超过10万元。

扶贫开发的基础是产业。云南并不缺少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关键在于找准比较优势。近年来,云南省坚持“规划+扶贫”,发挥优势选准扶贫产业,省农业厅联合省扶贫办等8部门制定实施了《云南省“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组织88个贫困县编制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全面梳理贫困地区5530个行政村“一村一品”清单,重点推动在脱贫中成效明显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现差异化优势,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使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更精准、更有力、更显效,有力带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主体带动:实现村企共赢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没有龙头就没有市场,就没有价值链。因此,推进产业扶贫,要重视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要创新机制,鼓励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去年以来,全省强化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着重抓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通过将贫困村户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折股到村,分红到户,破解失能、弱能贫困户增加收入的难题,各地涌现出大量的成功典型。

南涧县小湾东镇岔江村委会是小湾电站的移民村,全村600户247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572人。根据群众讨论的意见、建议,结合本地实际,该村形成了以“企地共建”为基础的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结合电站后续工程、用工、后勤保障工作量大的实际,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在岔江村委会组建两个专业合作社,一个是与电站密切相连的小湾群民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另一个是与全县大产业发展相关的小湾恒忠无量山乌骨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方式,实现岔江村“村有产业支撑、家有转移就业、户有入股分红”,有效解决了库区群众如何依靠企业实现脱贫致富和农村经营实体如何实现更有效发展的大问题。

在产业扶贫的“大理模式”中,最大的特点和亮点便是“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和“产金互促”模式。

从2015年底开始,巍山县在大理州率先探索创新并推行了“党支部+X(龙头企业、合作社、挂钩部门、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模式。经巍山县庙街镇党委政府与大理时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多次协商,双方同意以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的产业信贷扶贫资金投资给公司,帮扶期为5年,每年公司以建档立卡贫困户注资额的10%分红给贫困户。2016年6月,庙街镇组织大理时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向被帮扶的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企业帮扶首次分红资金50万元。目前,“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已在大理州全州推广,带动贫困户48623户发展产业,带动面达86%。

巍山县兴荣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则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获得600万元投资用于公司养牛产业发展资金。从2016年起,公司每年支付给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元的红利,2016年11月16日,公司已将每户5000元的红利兑付给贫困户,共计分红60万元。2017年公司计划投资8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在弥渡玉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态黑猪养殖示范场,苍浦塘村村民李正太高兴地说:“我和媳妇都在这儿打工,俩人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有4500元,加上卖核桃的钱,一年大概有7万元左右。平时还可以打理核桃树、接送小孩读书,比在外打工方便,过小日子没有问题。”据了解,通过入股分红、养殖和到基地务工,苍浦塘村村民人均增收9210元,户均收入达2万余元。

像这样利益联结、村企共赢的例子,在云南并不在少数。

依靠核桃、坚果深加工发展起来的凤庆县庆丰核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仅2016年一年就收购干果1789吨,支付原料款3220万元,带动5968户果农增收656.4万元,其中带动573户贫困户增收88.6万元,户均增收1546元。

在泸西县金马镇,金爵红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样以“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社员”的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辐射带动2500户农户,每年就地转移劳动力10万余人次,年创收9000多万元,为农民增收1800多万元。

坚持“主体+扶贫”,近年来,云南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全覆盖贫困户的试点工作,引导推广“农业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的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据统计,目前全省30%左右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稳定的脱贫增收联动机制,推动了对贫困群众的“滴灌式”帮扶,实现了企业、产业、贫困群众的“三赢”发展。

健全机制:突破产业瓶颈

目前,云南省产业扶贫已覆盖种植业、养殖业、农特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方面,出现了一大批接地气、效益好、前景广、带动力强的扶贫产业,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速发展,并形成政府主导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互动、干部帮扶促动等良好局面。

“近年来,我省立足特色抓基地、培育龙头拓市场、扶贫到户促增收,产业扶贫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但仍存在支撑机制不健全、发展路径不开阔、市场体系不配套等问题,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亟待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产业扶贫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愈益迫切。”9月22日,全省产业扶贫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省委书记陈豪在讲话中指出。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脱贫攻坚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强化政策措施落地,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致富注入持久动力。

陈豪强调,产业扶贫要聚焦关键、精准发力。要把精准理念落细落小落实,做到产业选择、受益对象、项目实施、政策扶持精准到位;要找准路子、突出特色,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拉长产业链,做好特色文章;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真正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要强化科技、人才、流通、金融等要素支撑,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要突出改革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树立市场经济思维,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为产业扶贫注入新动能。同时,要强化组织领导、注重典型推广、加强督查考核、狠抓政策落地,以务实作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确保产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草果贫困地区贫困户
不同烘干方式对怒江草果产品质量的影响
炖肉放草果,提鲜健脾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