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云南报刊

2018-01-22 17:35徐继涛云南省博物馆
创造 2018年9期
关键词:云南日报日报报刊

徐继涛 云南省博物馆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云南的报纸期刊在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唤醒民众,鼓舞与坚定各族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云南抗日民主运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由于大量文教机构迁昆和云南地方实力派较为开明的政策,昆明成为文教中心和“民主堡垒”,这些因素都为抗战报刊的创办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抗战报刊的创办,又为“民主堡垒”不断地“鼓”与“呼”,真是相得益彰。

抗战初期的云南报刊

全面抗战爆发后,昆明原有的10家日报自生自灭,只剩下云南省政府机关报《云南日报》和国民党云南省党部机关报《云南国民日报》。不久又出现了几家报纸:1938年10月,南京《朝报》迁昆出版。12月,泰国归侨在昆创办《暹华日报》(后改为《侨光报》)。次年5月,《中央日报》昆明版创刊。

《云南日报》于1935年创刊。由于当时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对抗战的积极态度,以及中共云南党组织派往该报社工作的陈方等人的努力,该报先后刊登了不少宣传抗战的稿件:1937年9月6日刊登了周恩来、朱德、叶剑英与龙云在西安机场准备同机飞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的合影;10月刊登斯诺写的《毛泽东谈中日战争》;12月25日刊登了《大公报》记者在延安采访毛泽东的《毛泽东谈抗日战争前途》;1938年7月12日刊登毛泽东《致参政会电》和他的照片;9月4日刊登朱德在西安托李根源带给龙云的信;12月26日起,连载毛泽东的《论新阶段》(连载10天后因国民党云南省党部的阻挠而停止)。这些文章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介绍了中共在敌后战场的斗争,在云南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外,在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的主持下,《云南日报》副刊“南风”也办得很有特色,除日常刊登有关抗日救亡的各类作品外,还针对文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讨论,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

这一时期,由于各种群众社团、文化团体的建立,各种抗战期刊纷纷涌现。1937年9月创刊的《前哨》,是中共昆明支部以非党员名义登记的公开刊物,因国民党当局指责该刊言辞过激,出了两期就被迫停刊。同年10月创刊的《南方》,是中共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以非党员名义登记公开出版的刊物,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主旨。1938年中共云南省临工委与中共昆明支部合并,成立中共云南省特委,《南方》即成为省特委的机关刊物。1939年1月后,它又成为新成立的中共云南省工委的党刊,1941年1月被迫停刊。

1938年5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云南分会”(后改为昆明分会)在昆成立,出版《文化岗位》会刊(后更名为《西南文艺》)。该刊宣传抗日并就文化界人士如何实践民主运动,创作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文艺作品进行探索和引导。同年6月,在省教育厅长龚自知帮助下,由进步人士冯素陶、楚图南和中共党员刘惠之创办《战时知识》半月刊。该刊坚持宣传抗日民主的宗旨,揭露和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战和民主进步的言论,每期发行2500本,是当时昆明刊物中发行较多的一种,影响也很大。

这一时期出版的抗战期刊还有:《新动向》《青年公社》《新云南》《抗战周报》《歼寇》《苏音》《抗战》《救亡》《火山》等30多种。

抗战中后期的云南报刊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当局对革命的进步的宣传活动进行限制。在此形势之下,云南报刊也受到很大影响。1940年后,前面述及的报刊,有的被查封,有的被迫停刊,有的转入地下。

这时,《云南日报》报社内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冒着各种风险,力所能及地做了许多工作:对反共文章,能不用的尽量不用,非用不可的采取淡化的方法;对于那些虽然有些反动的内容,但又比较重要的新闻稿,则加上具有进步倾向的标题予以发表。其他的一些报纸,如《云南国民日报》《中央日报》《朝报》等,因有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在其中工作,也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

抗战中期,云南也出现了少量的进步报刊。1940年3月,由中共党员吴毅夫倡议,个旧民族资本家、进步人士苏辛农等筹资创办的《曙光日报》出版发行。其创刊词宣告宗旨是:“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抗战进行到底。”1940年10月,楚图南、冯素陶、徐嘉瑞等文化名人支持创办《诗与散文》,刊登了许多宣传抗战的文章。由于许多进步人士、文化名流积极写稿,影响不断扩大。1941年下半年,马识途、吴国衡在西南联大出版《微波》,期望在一潭死水中泛起些许微波。1941年,著名报人顾建平在弥渡创办《滇缅日报》,主要刊登滇缅铁路的情况,宣传爱国和抗战到底的思想。1942年,李根源邀请顾建平到大理创办《滇西日报》,宣传抗日救国。1942年元旦,丽江纳西族青年张星泽、和月池等创办《丽江周报》,其宗旨为宣传抗战,激发民众抗日爱国热情,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同年12月,由罗铁鹰主编的《金碧旬刊》创办,头一篇文章就是李公朴的《民主与自由》。

抗战后期,云南报刊又迎来了一个振兴与发展的时期,在原有基础上恢复和创办了不少报刊。1943年9月,《昆明晚报》创刊。10月,由财政界人士创办的《正义报》创刊,撰写、刊发了大量宣传抗战的评论和资料性文章。同年10月,国民党驻滇部队创办《扫荡报》。它虽为军方报纸,但因编辑人员多为进步人士和中共党员,该报及其副刊《南天门》经常刊登一些倾向进步的文章和评论。同年12月,战时疏散来滇的南京报人陈仲山创办的《观察报》出版发行。该报以一半篇幅作副刊,沈从文应邀主编副刊《生活风》(后改名为《新希望》)。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冯至、卞之琳等和联大的文学青年,常为该报写稿。

如上所述,当时昆明仅日报就有《云南日报》《云南国民日报》《朝报》《中央日报》《正义报》《扫荡报》《观察报》共7家。在人口不足30万的昆明市区,有这么多报纸,各个报社都想方设法办出特色来,以争取读者,因此各报的副刊都办得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云南的期刊种类繁多,多以宣传抗日民主与进步为己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民主周刊》和《海鸥周刊》。《民主周刊》是民盟云南支部主办,创刊于1944年12月9日。创刊号文章明确指出:“‘一二·九’我们的民主周刊诞生。我们认为抗日与民主,是目前的中国不可分离的两种奋斗。”《海鸥周刊》是1945年5月26日创刊,这一天是戴安澜将军壮烈殉国三周年纪念日。该刊发刊词概括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缅甸战役的历程,简述了戴将军英勇牺牲的经过,高度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

链接>>

抗战爆发后,面对中华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加强对中国各阶层、阶级、政党、民族、地方实力派的团结争取工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昆明地方组织贯彻党的号召,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动员各界、凝聚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支援前线抗战。

党中央明确指示,要求做好以龙云为首的云南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1937年8月8日,龙云乘欧亚航空公司的飞机前往南京参加“国防会议”,途经西安时与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会面,并同机飞抵南京。在此期间中共领导人向龙云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方针,具有爱国思想的龙云受到极大的鼓舞,赞成和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热情表示要派兵支援抗战,并表示派人向八路军学习游击战术,还要求和延安建立电讯联系。

随着全民抗战的深入,为了进一步团结爱国力量,争取抗战胜利。1938年8月,云南临时工委和昆明支部合并,成立中共云南特别委员会。特委会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党组织发动“战地服务团”随抗日军队出征;派出党员骨干到各大中学校、工厂、昆明郊区农村,开办读书会、工人文化夜校、识字班,组织歌咏队等多种形式,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和动员群众。成立各种救亡团体,发展昆明“民盟”组织,建立“民盟昆明支部”,编辑出版《民主周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在教育界、新闻文化界、工商界、金融界及各地民族上层、爱国士绅中广泛开展了统战工作。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地方实力派、学生、工人、妇女和各族各界人士组成的抗日救国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不断壮大。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以龙云为首的云南地方实力派,尽“地方所有之人力物力,贡献国家”,先后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第五十八军和新三军,加上原来出省的滇军老三军,共派出包括昆明子弟在内的40余万部队出征,云南军队力战抗日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抗日劲旅,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

猜你喜欢
云南日报日报报刊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云南日报》经济报道新闻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灵感日报
园子里的春天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灵感日报
论党报的新闻温度*——以《云南日报》新闻报道的“温暖”转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