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01-22 18:50邵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创造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

邵然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宣言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动员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蓝图。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就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要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又要立足中国现实,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既不表现为两个封闭僵化、互不相关的独立体系,也不表现为一种折衷主义的“平庸的调和”和无原则的混合,而是表现为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观;亦即表现为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建立在“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基础上的“综合创新”,因而是一种真正的“辩证的或有机的综合”。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层次蕴含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坚定文化自信,使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使其理论研究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需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时代性和人类性。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就在于马克思率先深刻揭示和论述了辩证法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并由此出发,展开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批判,这既是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独特贡献,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本性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表达和反映了时代精神,而且还在不断地塑造和引领新时代的时代精神;坚持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品格,正是马克思主义时代性最深层次的理论表征,亦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的创造力和理论的创新力的秘密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性,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塑造和引导人类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的“价值坐标”或“核心价值取向”。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受资本所统治的社会现实,指明了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价值尺度和现实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时代性和人类性等重要理论特征和实践品格在当代中国的最深刻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发展成果,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之所在。

三、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不仅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也要积极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抵制落后文化的侵蚀,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

(一)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挺立起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坚实根基,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我完善,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读书做人境界;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做人操守,无不传承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凝聚着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求索理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并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实践贯彻。

(二)坚决反对和抵制落后文化的侵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这就要求我们“深化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知,同时,积极反对任何低俗落后的文化思潮的入侵”,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从而使全党“更加自觉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反观落后文化思潮中的顽固守旧派,他们“为古是尚”,对古圣先贤的思想无条件地顶礼膜拜,认为古圣先贤创立的传统文化,无论是总体还是部分,都优于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一切外来文化,因而必须全盘认同传统文化,不能“同情地理解”;必须因循守旧,不能“批判性地继承”。这显然是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要求相违背的。当前,一些新儒家的极个别人,刻意夸大儒家文化功能,宣扬“儒家文化优越论”和“儒家文化偏至论”,认为儒学在人类文明史上无可匹敌。这些观点,无疑受到了顽固守旧派的影响,需要我们仔细甄别并加以反对和抵制。

与顽固守旧派的思想类似,教条主义主张把书本上的理论当作教条,认为一切从定义和公式出发,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曾给党的革命和建设带来过极其严重的危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就蕴含着对教条主义的最深刻的反驳。

(三)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

中华文化不仅拥有俯仰千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丰厚文化资源,更葆有面向世界、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广阔胸襟。因此,今天的文化建设,还应当在立足中国传统、坚守中国立场的前提下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汲取西方国家和其他民族思想文化成果中的有益成分,做到含英咀华,为我所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洛克、霍布斯、孟德斯鸠、卢梭、汉密尔顿、黑格尔、克劳塞维茨、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凯恩斯、约瑟夫·熊彼特、萨缪尔森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及其重要的理论著作,并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上述思想家的著作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都表征着他们所处时代的精神,都是考察和钻研当地社会突出问题之后产生的理论成果。这就需要我们对西方文化的重要人物及其经典著作进行准确把握,既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又去伪存真,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的学术研究方法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理论成果,“为我所用”,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益的滋养。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