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在高校法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2018-01-22 22:55崔会玲
职工法律天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法学依法治国公益

崔会玲

(451150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

一、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者,治之端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党和国家在法治发展过程中一直积极进行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法治实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提炼法治的本质内涵和精髓要义,拓展和提升法治和法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为新时代法治思想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经过理论梳理和精神领悟,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内涵论内容全面、意义深刻,很好地契合了中国特色发展和实践,在法学理论范围内达到了较高的高度和深度,具有重大的法学教育意义和法治建设推广意义。

二、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提出后,强调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法治人才的培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卓越法治人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很显然,法制人才的建设一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法制人才的建设机制提上去,法治过程才能被积极地推进。而各大教育机构和高校则成为培养法治人才的基地和平台,为此,高校的法学教育和教学改革问题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问题。新时代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高屋建瓴、理论深刻,为我国高校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身体力行,法学教育和改革必将在法治现代化的道路上昂首向前,创新前进。

三、当前高校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法学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初步实现了法学教育、司法考试与法律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目前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区域性法律特点和特色时代需求,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和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很多法律人才的培养缺乏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区域法律没能做到与中央发展保持一致,缺失公益法律观念;法学教育结构体系无法做到全面化、专业化、实践化、国际化等等。

1.法学思想教育方面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高新人才需求的背景下,高校法学教育理论目前仍存在对教学内容的意识形态性、科学性、实用性重视不足。首先,对法治人才的思想政治导向重视不够,很多高校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思想贯彻过程中过于偏重于西方法学理论,言者必希腊。其次,法律职业伦理和法治理念分量太轻。高校法学思想教育不能只是片面注重法律知识的讲授,忽视对具体法条的解读和抽象理论思辨能力的培养。再次,高校对复合型、应用型法学知识重视不足。我国法学教育过于偏重法学本科专业化教育,导致法治人才视野狭窄和专业化人才缺失,不能有效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保障。

2.法学实践教学方面

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不甚理想。首先,实践教学思想上重视不足,很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忽视其内在思想灌输。其次,法学对外实践交流效果不佳,很多高校埋头自己探索,国际教学交流渠道偏窄,“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方式渠道欠畅。再次,是在法治人才培养中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不多,很多现实案例共享资源无法实现。

四、新时代习平法治思想背景下高校法律教学改革的方向

1.更新新理念——健全人格教育理念

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所以高校法治人才培养应凸显“健全人格教育”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建议高校积极拓展通识教育新渠道,建立法学公益教学体系,将公益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开设法律诊所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培养法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学分设置中增加必要的公益学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法治人才;成立“公益教育中心”,建立具有公益法课程、公益法实践、公益法论坛等完整流程的“教学—实践—研究”的公益法教育体系。

2.发展新模式——“互联网+法学教育”模式

在新时代信息化的浪潮中,高校要勇于做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打造“互联网+法学教育”的便捷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法治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高校应当与法律实务部门建立深度的资源共享机制,搜集和积累动态庭审、原始卷宗、电子卷宗等优质资源,实现通力合作;其次,高校应当营造覆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教学与辅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渐进普及智慧教学模式,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转变。最后,高校可以着力打造一批适合网络传播、教学内容质量高、教学实际效果好的法学在线开放课程,将能够体现自身特色及学科优势、具有完整的教学活动的法律精品课程推向大规模在线开放平台运行,面向其他高校学习者及社会学习者开放修读,开创法治人才培养新途径,服务全社会。

3.开辟新渠道——虚拟教育平台与实践教学同步

立足实践,虚实结合,内外协调。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为此,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虚拟教学平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法治人才。首先,高校应引进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谈判、法律调解、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等实践教学课程,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操作。其次,培养方案上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满足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再次,高校法学教师应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最后,创建“同步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多种举措,真正优化教学实践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同步,营造“教室+法庭”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氛围和教学实践的趣味性和专业性。

4.实施新培养机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为实现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高校应积极探索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首先,积极探索课程、项目、专业项目的国际合作与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等多种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其次,高校应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将法律学习和英语学习良好结合起来,提高国际型法治人才的英语培养效率;再次,探索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储备一大批熟悉“一带一路”相关法治人才;最后,应当加强区域之间法律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法律人才的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全面提升法治人才国际化视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1]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上)[J].法治与社会发展,2016(2).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木(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潘晓霞.高校法律课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 (4):54-55.

[5]蒋毅.法律实用主义视野下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进路研究[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6]卫晓溪.“互联网+”思政课: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与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

[7]土利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27-30.

[8]夏锦文.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4-6.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

作者简介:崔会玲(1990~ )女,河南济源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法学。

猜你喜欢
法学依法治国公益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公益
公益
公益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