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流域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思考*
——以江苏淮安为例

2018-01-22 14:13柳邦坤
中国名城 2018年8期
关键词:淮安文化遗产物质

柳邦坤

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作为21世纪新兴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并在报告中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继作出指示批示,这无疑对运河流域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运河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沿线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孕育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流动的、活着的文化遗产”。[1]大运河沿线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大运河山东、江苏段沿线城市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最丰富、最集中。其中有“运河之都”称号的淮安,是大运河申遗的重要城市之一,列入申遗的遗产区、遗产点最多。淮安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申遗名录共有两个遗产区:清口枢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一段河段:淮扬运河淮安段;五处遗产点: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在运河哺育下的淮安,凭借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积累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淮安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十番锣鼓、淮海戏、淮剧、苏北琴书、工鼓锣、剪纸等项目建立了市级传承基地,举办“淮安市民间艺术节”“文化遗产日”等系列展演展示活动,建设了淮海戏、淮剧等专题网站;推出《人文淮安——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丛书、《人文淮安-民间文学集萃》《淮扬美食文化传奇》等一批出版物;建设淮安戏曲博物馆、淮扬菜展示馆、淮安名人馆、长荣大剧院等一批展示场馆,通过多种途径、渠道以及方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百姓生活。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发展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利用运河非遗资源,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和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对淮安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以文化内容,以创意、创作、创造为核心,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大规模地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文化产业正在自上而下形成一股发展的浪潮,进入一个空前高速发展的阶段。

国内外关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有效保护传承非遗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提供借鉴。吕妍沁通过对成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创设进行深度研究后,提出了在传承视野中的产业化开发模式。吕妍沁对非遗产业化模式进行了相关的总结,并提出了产业化模式对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问题的可能性。[2]陈久玲、林宪生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为“非遗”的开发、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渠道。现代化、市场化的环境让优秀的“非遗”不能自己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而文化创意产业利用多媒体和高新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延续下来,既能在内容或形式上有所创新,又能有效地传承下去,给“非遗”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使“非遗”由静态模式转变成动态发展模式。[3]国外对这一方面的研究,着力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对当地经济效益的影响上,大部分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效益的提升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比如,Al-hagla提出了遗产区的概念,他认为,这一概念是地区、外来旅游人士、当地居民相互形成互动关系,通过对遗产的保护修复、产业化、当地经济发展这三个要素和环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区域概念。Charles等人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文化遗产区域进行了研究,认为影响此类区域的经济来源有两种: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保护、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外来游客前来观光、拉动旅游产业的收入,他对这部分支付对经济的影响,建立了区域投产模型进行了分析,数学结论是大于原投资收益的三倍多。[4]可见,建设非遗文化产业园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是大于直接经济效益的。

1 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

1.1 淮安市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

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淮安青莲岗等地的先民们就已开展了原始农业种植、养殖活动,并开办作坊烧制彩陶,创造了代表淮河下游古代文明的青莲岗文化。夏、商、周时期史籍上称为东夷、淮夷之地;春秋末地属吴越;战国时属楚;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境内置淮安府。以清江浦为轴心的两淮城市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

古运河催生和哺育了淮安,培育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安处于南北文化过渡地带,南北文化在此碰撞融合,这些文化遗产经世代相传,与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为淮安的非物质文化注入了活力。数千年来,劳动人民通过日常的生产生活积累、通过与外界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创造除了许多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其中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间习俗知识等。可以说,如今的淮安之所以能够展现给世人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辛勤智慧的淮安人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深厚的非遗资源为研究大运河流经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实材料。

淮安保存了大量与运河相关的神话及民间传说,主要有白马湖来历的传说、大禹锁镇巫支祁的传说、韩信传说、九牛二虎一只鸡的传说、老子山的传说、水漫泗州城的传说、娃娃井传说、八仙台传说、漂母传说、吴承恩与《西游记》等传说。有传统舞蹈洪泽湖渔鼓、莲湘、踩五花云、龙舞(洪泽湖水上舞龙、黎城龙舞)、渔沟花鼓会、马灯舞、茶伞舞、花鼓舞、宋集跑驴等;民间音乐金湖秧歌、十番锣鼓、南闸民歌等;传统戏曲淮海戏、淮剧等;曲艺有苏北大鼓、工锣鼓、淮海琴书等;传统手工技艺有淮安茶馓制作技艺(岳家茶馓制作技艺)、平桥豆腐烹饪技术、文楼汤包烹饪技术、天妃宫蒲菜烹饪技艺、洪泽湖渔具制作使用技艺、洪泽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金湖竹编技艺等,另有传统美术剪纸、淮安蛋雕、郭氏砖雕、泥塑、面塑、民间绣活(涟水虎头鞋)等。

淮安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名录体系已经建立,淮海戏、淮安区十番锣鼓、京剧荀派艺术、淮剧等4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信传说、金湖秧歌、工鼓锣等27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安雕蛋、传统瓷刻技艺等153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运河文化与淮安当地的民间艺术可谓是相得益彰,在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色彩鲜明、极具感染力艺术文明。

1.2 淮安政府重视非遗保护,大力投资建设非遗项目

投入近40万元筹建的原清河区(现与清浦区合并为清江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于2012年5月底建成开放,展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个以及民间工艺项目20个,馆内展示有三国传说、淮海戏、提线木偶、吹糖技艺、清河婚俗、程氏针灸、游身八卦连环长剑、蛋雕等非遗文化,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现场展演等方式让人民群众更多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列中。现今,淮安市文化广播电视出版局正在建设非遗展示中心。

2014年,淮安区利用河下古镇的优势——拥有全国最长的古石板老街,将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在河下古镇精心打造了非遗一条街,邀请李记纸扎、钱家绒花布鞋、效娲泥艺、岳家茶馓等名声在外的非遗项目入驻淮安区河下,在助推古镇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传承非遗文化。

无论是201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中心入驻淮安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还是2014年筹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基地,近几年,淮安市政府越来越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规划与利用。淮安钦工肉圆的传承人李晓春成立了钦工肉类制品有限公司,研发出了肉圆速冻产品和真空包装产品,因产品味道佳、美誉盛传,其产品已经成功进入上海、南京等市场;市级非遗项目博里农民画与翔宇教育集团“联姻”后,将纸上的艺术转变为精美的产品,从而生产出了领带、纱巾、手机套等系列民间美术工艺品、礼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仇桥杂技”文化更是在政府的支持带动下大放异彩,仅淮安市淮安区的50个杂技团年总收入就突破了两亿元。2015年,淮安市西游记文化产业园项目启动建设;2017年总投资260亿元的里运河长廊对外开放;集文化体验、娱乐演艺、民俗购物、养生休闲、主题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的文旅商综合体——中国漕运城也在建设中。从保护传承到投资建设,淮安市委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建设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发动机停止运转时,ATF泵也被停止,且ATF压力消失。作用在活塞上的压力也消失。活塞由钢珠保持在锁定位置(图9)。发动机启动过程中液压填充所需能量存储在涨紧的活塞弹簧上。电磁阀仍处于通电状态,以固定活塞上的锁止器且使球头离开锁销(凹槽),以锁定活塞。

在对非遗文化的建设投入上,淮安市政府顺应非遗资源的自身特点,充分尊重非遗文化特色,让一个个具有浓厚艺术色彩的艺术作品活起来,投入生产变为艺术产品,做到贴近群众生活,让非遗重新回到群众身边、走向市场,焕发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2 非遗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创意产业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5]

基于对各地民俗文化、特色节日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对民间美术以及传统技艺进行保护,是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的两种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知识经济的深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高端、新型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但是,在新兴的社会形态面前,旅游开发、保护传统两个方面不足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最大程度化的传承与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碰撞,进行有机互动,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其核心要素是人的创造力,即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对创造力的理解以及创新一个新事物的能力。[6]运河流域的非遗项目看似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然而在各地鲜活的社会实践中,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方式。非遗文化是时间和文化的积累,是动态的沉淀,它重在人所拥有的传统手工技能、精神技能,但忽略了创新性;创意产业强调的是将创新思维转变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但是它缺少深厚的文化沉淀。非遗文化为创意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素材,创意产业为传统非遗文化提供发展的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两者互相完善、相辅相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存在方式、传播途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载体是符号、物质实体和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走进百姓的生活中去,对人们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感,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亲密度不高,导致文化技艺不能很好地传承下去。但现代社会中,市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天然的存在空间和载体,产业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最佳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素材,丰富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被国内的影视公司翻拍成为电视剧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同时也带火了故事发生地如连云港花果山、吐鲁番火焰山等地的旅游业,以及拍摄外景地如黄山、九寨沟的旅游业,给旅游景区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给影视公司带来收益。这是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资源相碰撞产生的结果,也是两者相结合、开发利用彼此资源的成功案例,也就足以说明产业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发展道路。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有文化含量的产品和服务,促成新的消费市场,而且还能与不同行业合作,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更新,推动发展,为非遗文化在现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一条生存之路。[7]

3 建设淮安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路径与内容

基于淮安本市的基本情况,可将淮安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为集文化体验、民俗演艺、创意设计、旅游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的文旅商综合体。另外淮安运河非遗产业园建设亦可以淮安在建的“漕运城”为依托,“漕运城”是以漕运为主题,通过中国大运河漕船和其他元素的结合形成的文旅景区,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创建有诸多相同之处。通过“漕运城”中的相关大运河元素的景观建筑,足以让造访园区的观众体会到淮安“运河之都”的魅力,另外,在“漕运城”里引入演艺、非遗展示、设计、画廊等,就彰显了创意特色,可以通过欣赏、体验、互动,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拉动消费。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方面要与企业联合,加大开发和创新力度。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来创造经济效益,再将获得的经济效益投入到非遗的传承工作和企业的发展中去,在保证非遗项目得到了保护与继承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在其中能够发展壮大,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园区内应设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体验项目,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区、技艺工作室、DIY体验区、旅游购物区等文化产业旅游综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区可分设静态与动态两部分进行展示,静态部分可向观众呈现非遗作品、相关的非遗历史文献;动态区域则可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如为观众现场剪纸、捏泥塑、扎纸人等,让大众得以近距离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技艺工作室则是为非遗传承人们建立自己的工作室,给非遗传承人提供一个展示经营交流的平台,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游客可以在DIY体验区自己动手体验产品的制作,还可以私人定制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对于茶馓、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文楼汤包、天妃宫蒲菜、洪泽湖小鱼锅贴等传统手工技艺,可通过美食街等形式集中呈现。另外,还可以为非遗项目成立专门的博物馆、研究所等,如淮安剪纸博物馆、泥塑博物馆等,这些不同的形式将淮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集聚起来,并进行产业化发展形成产业园,在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能促进消费增长,转变淮安经济发展方式。

4 建设淮安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议

4.1 建立产业化经营模式,增强大众对非遗的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需要通过产业化转变为有形资产,产品就是其实物载体和表现形式。钦工肉圆的传承人李晓春成立了钦工肉类制品有限公司、市级非遗项目博里农民画与翔宇教育集团合作创产领带、纱巾、手机套等系列民间美术工艺品、礼品,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业化表现。淮安清江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淮安区河下古镇聚集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仍缺乏“产业园”概念。

4.2 减少行政干预,促进园区有序发展

政府应转变思维方式,更多的由行政干预向指导、引导、疏导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法律规定与市场政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上绽放其文化活力。从具体实施方面来说,政府应该制定明相应标准,用作衡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否适合投入产业化发展。相关标准与规则的确立,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判断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否可以投入产业化发展、哪些项目应该部分产业化发展、哪些项目不适合产业化发展提供评判标准。在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项目中,例如蛋雕、瓷刻、提线木偶、剪纸等,均可依据其文化创意进行产业化生产;运河号子、马灯舞、金湖秧歌、洪泽湖渔歌、十番锣鼓、淮海戏、淮剧、仇桥杂技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等项目,具有可视性特点,积极鼓励这一类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市场推广,可以在园区内建小剧场、茶社等,发展演艺产业,还可以与文化旅游部门合作,打造如《印象大运河》或《印象淮安》大型演艺品牌,将运河非遗资源融入到演出中,使淮安运河夜游丰富内容,让游客住下来,拉动文化消费。

4.3 确立传承人的扶持培养制度,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传承人在非遗资源项目中处于核心地位,传承人生活以及创作的状态,将直接关系到该项目的生存状况,而传承人扶持与培养的确也是现今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切实可行的传承人保护制度,加大对传承人的政策扶持和经济扶持,同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提高非遗在群众中的认知度,引导他们去了解非遗、关注非遗,最后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去。同时,还应该建立关于非遗的人才市场,建立起人才与企业的沟通桥梁,促进非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顺利进行。像一些例如纸扎、泥塑等面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因其传承的紧迫性,需要在产业化之前进行有效的保护,扩大人才储备、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以保障其有效的传承。

由于人口政策、通过高考升学以及外出务工等渠道人口外流,传统的父传子的非遗传承人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改变,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进行非遗传承人的多元化培养,如举办培训班、采取“招亲”的方式遴选传承人、面向社会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等,多种途径、多样化措施培育传承人。

4.4 加强创意性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这一基础上,可以通过创意把“非遗”融入如今的社会生活。创意性保护的宗旨是以创意为手段,激活“非遗”的生命力,这是整个“非遗”保护发展历程中产生的新产物。企业在生产相关产品时,仅仅生硬照搬非遗文化元素是不可取的,利用非遗文化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是文化元素与物质载体的融合,更应是一种创新的体现,应提取文化元素中的可行部分,结合产品的功能、用途等特点进行生产。

然而,对于产业而言,利益最大化是其最终诉求,如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过度的商业化开发,破坏其原有面貌,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产业化开发的同时,政府也应该建立相关的监测评估机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防止出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性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4.5 打造非遗园区品牌,提升城市形象与知名度

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城市文化的塑造和宣传有着重要作用,而城市文化的发展也是城市形象的提升的关键要素。对于淮安而言,除“运河之都”这个城市形象的定位因素之外,淮安被刚刚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江淮生态经济区,进一步明确了淮安的发展战略定位,因此,“江淮明珠”也是淮安的一个重要城市形象传播因素。淮安应加大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有效传播“运河之都”“江淮明珠”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在城市外貌日趋相似的现代社会,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从衣食住行中诞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够体现出城市的独特性。在如今的“注意力经济”社会环境下,谁能够吸引注意力谁就具有竞争力。所以,对于非遗的保护,仅仅将非遗请入文化创意产业园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出园区的品牌形象,通过某一具体特色项目,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带动整个项目乃至地区、城市的发展。例如天津打造出的“泥人张”闻名世界、山东潍坊一年一度的风筝节闻名遐迩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然而,要使文化创意产业园走出去,宣传工作是一项必须的环节,尤其当前正处于新媒体传播时代,人们的信息接受呈现碎片化,电脑和手机成为人们工作的主要载体,微信和微博更是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传统的营销基础上,可以利用“两微一端”等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式,将园区的形象标识、文化产品、活动内容传递给受众,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从而提高园区的品牌辨识度。[8]

5 结 语

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发展是文化创意时代的重要课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路径是可行的,运河沿线城市有着运河特色鲜明的非遗资源,具有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实施产业化发展,让市场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是今后许多拥有丰富非遗资源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化园,将是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保护和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多赢”选择。

猜你喜欢
淮安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