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融合传播2.0时代,媒体人怎能还不转变角色?

2018-01-22 02:48杜泽壮
中国传媒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广电传统媒体受众

文/杜泽壮

“媒体融合”自2014年8月提出以来,经过三年多的认知、学习、理解、实践,已被全国媒体人所接受并运用到工作中,尤其在全国重大时政报道阶段,全媒体报道、融合传播应用得最广泛、最普遍,众多创新手段、设备、方法大都集中涌现出来。

多终端、多手段、互动的传播报道,扩大了普通民众了解、掌握党和政府的最新动态、最新要求、最新规划的途径,同时也为前者表达合理述求提供了平台与渠道,处理得当、及时、到位,无疑会拉近两者的心理距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及中国梦的实现;处理不得当、不及时、不到位,则会让两者产生隔阂与误解,危害社会的团结与稳定,进而延缓伟大事业与梦想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人的思维和角色与时俱进地转变至关重要。

在传统媒体为主流的时期,广播式传输特性让媒体人在多年工作中形成了报道发出即完结的思路与习惯,不去培养更多考虑受众反馈的意识,更不会建立起普遍、快速向上汇报、反馈受众对报道的意见和建议的机制。但是在新媒体快速兴起,互动式传播逐步占据主流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受众正选择、习惯、依赖于能够提供互动功能的新媒体介质,广播式传播的传统媒体只有越来越快地被新媒体颠覆,被受众抛弃。

新媒体传播是传统媒体传播的演化与进步,是传播界的一次革命性升级。笔者认为,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增加了受众的互动参与。传播中数据元素的量级随之无限放大。对大量受众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不但能够指导后续内容产生,促进传媒行业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可以为党政机构掌握民情民意,在制定重大决策时提供可量化的参考数据。

然而,让笔者忧心的是,尽管“媒体融合”已经为媒体人明确了新时期工作的发展方向与使命,各地也早已大张旗鼓推进落实,但仍有相当多的媒体领军者抱守传统传播时期形成的思维理念,不重视受众的参与互动、不收集受众的反馈数据,排斥新媒体端数据的监测与分析,不引入新媒体数据考核等。如此这般不转变,难以有转型之机。

(杜泽壮:泽传媒——数熙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曾任原国家广电总局行业报《中国广播影视报(产业周刊)》节目记者、编辑,节目资讯中心主任,技术资讯中心主任;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传媒》杂志广电版主编。2011年出版著作《广电这几年(2004-2010)——中国广电产业变革大潮与暗流》。)

猜你喜欢
广电传统媒体受众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