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主要类型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2018-01-22 07:20林珍珠王智卿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4期

林珍珠+王智卿

摘要 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本文探讨了泉州市中低产田主要限制类型分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良措施,以期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关键词 中低产田;改良措施;福建泉州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174-02

Suggestions on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Main Types of Medium-Low Yield Cropland in Quanzhou City

LIN Zhen-zhu 1 WANG Zhi-qing 2

(1 Quanzhou Agriculture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re in Fujian Province,Quanzhou Fujian 362000; 2 Seed Management Station of Quanzhou City)

Abstract Relying on project of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 fertilization,the main types of medium-low yield cropland in Quanzhou City were investigated,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ive capacity of cultivated land.

Key words medium-low yield cropland;improvement measure;Quanzhou Fujian

中低产田是指土壤中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耕地。中低产田是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因此,推广中低产田改良技术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7°34′~119°05′、北緯24°22′~25°56′,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950~2 050 mm。据2015年统计,泉州市耕地总面积约144 935.88 hm2。2012—2015年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共采集耕层土样24 059个。依据检测结果及《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 609—1996)、《福建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及《全国中低产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 310—1996)筛选泉州市主要类型中低产田,并提出改良建议。

1 泉州市中低产田主要限制类型分布

以耕地限制因素为主要依据,泉州市各地区中低产耕地主要限制类型有所区别,但全市以干旱型、缺素型的缺钾、缺镁限制型、缺氮限制中低产耕地为主,分别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7.77%、71.55%、45.13%、43.96%;其次是瘠瘦型、缺素型的缺硫限制型、缺钙限制型、酸性限制型和缺磷限制型,分别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6.68%、24.65%、15.89%、12.65%、11.29%;其他耕地限制类型均在10%以下。

2 主要类型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2.1 干旱型

全市干旱型中低产耕地面积约为112 717.50 hm2,占全市中低产耕地面积的95.60%,说明干旱限制是泉州市中低产耕地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并以季节阶段性干旱类型为主。主要是由于水源缺乏、季节性缺水或水利设施条件差,田间无灌溉系统配套等,导致土壤缺水干旱,致使农作物生长发育受阻而影响产量。山区干旱型中低产田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坡地较高处,水利设施条件不全和田间灌溉渠系不配套,主要靠天然降水补给。沿海干旱型中低产田因地势低平、地下水位低,又加上水源缺乏或水利设施条件差、田间无灌溉渠系配套,且沿海土壤易受海风和海浪的侵蚀、土壤质地多为砂质土,导致土壤缺水干旱。

干旱型中低产田改良的重点是尽可能地改善灌溉条件,在此基础上培肥土壤,以肥调水,走有机旱作之路。改良措施有:发展节水农业水利体系,针对季节性缺水,建立蓄水工程并积极兴建灌溉基础设施,如田间喷滴灌工程等;增施有机肥,结合耕翻深松,熟化土壤,增加熟土层厚度;加强秸秆还田力度,实施秸秆覆盖,以利于吸纳保蓄降水,减少土壤侵蚀,增强土壤抗旱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1-2]。

2.2 缺素型

相关研究[3]表明,泉州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总体呈中等水平,有效磷、交换性钙、有效硫、有效锌含量总体较丰富,碱解氮、速效钾、交换性镁、有效硼总体为缺乏水平,养分分布不平衡。全市缺素型中低产田土壤钾、镁和氮缺乏比较严重,分别占全市中低产耕地面积的87.95%、55.47%、54.03%。其次是土壤硫、钙和磷,分别占全市中低产耕地面积的30.3%、19.54%、13.88%。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良。一是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实现用养结合。秸秆含有较丰富的氮、磷、钾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钾素含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改善土体结构、改良土壤耕性的作用。二是深层施肥,有利于根系发育,使根系深扎,扩大营养面积。三是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既可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全面需要,也可以培肥地力。同时,推广使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生物有机肥,增加有机肥的含量,降低无机肥的比例。四是推广高浓度复混肥,增加钾肥的投入,协调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五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因地制宜,协调各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六是重视镁、硫、钙、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均衡使用[4]。endprint

2.3 瘠瘦型

全市瘠瘦型中低产耕地面积约为38 661.16 hm2,占全市中低产耕地面积的32.79%。主要分布在安溪县、惠安县、石狮市和泉州市区,分别占全市瘠瘦型中低产耕地总面积的29.70%、19.06%、18.61%、13.60%。这些耕地多分布于偏远区域,交通不便,农田耕作粗放,有机肥投入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保肥供肥能力差,矿质养分较缺乏,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作物产量不高。

有机质缺乏是导致土壤瘠瘦的主要原因。因此,瘠瘦型中低产田改造的关键是提高土壤肥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進行改良:一是加大改土培肥、增施有机肥,有机肥通常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可以维持土壤养分平衡,能有效改善土壤的地力条件;二是调节种植结构,合理轮作;三是大力实施秸秆还田,增加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肥力;四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肥,提高施肥效益;五是恢复发展种植绿肥,山区县利用冬闲田恢复种植紫云英,沿海县冬季种植蚕豌豆等经济绿肥[5]。

2.4 酸性限制型

全市酸性限制型中低产耕地面积约为18 334.28 hm2,占全市中低产耕地面积的15.55%,集中分布在安溪县,合计面积18 224.27 hm2,占全市酸化限制中低产耕地总面积的99.4%。导致安溪县土壤酸性较强的原因,一方面与安溪县降雨充沛、矿物风化淋溶作用强烈、盐基大量淋失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长期以来偏施化肥尤其是酸性过磷酸钙和生理酸性肥料等有关系。

改良措施有:大力推广科学优化配方施肥,减少施用酸性过磷酸钙,提倡施用碱性肥料,广辟有机肥源,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酸碱缓冲性能;对强酸性的土壤可根据其潜性酸量施用石灰或白云石粉进行土壤改良[6]。

3 参考文献

[1] 吴清鹏,荣光勋,陈爱秋,等.三江侗族自治县中低产田障碍类型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164-166.

[2] 宋丹.辽宁省中低产田现状及分区改良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2):230-232.

[3] 叶媛蓓.泉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措施[J].福建农业科技,2016(8):55-59.

[4] 王丽.合肥市中低产田现状及培肥改良措施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2):82-84.

[5] 景国臣,王亚娟,王占喜.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与培肥改良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4):34-36.

[6] 方琳娜,陈印军,刘时东.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改良措施[J].吉林农业科学,2015,40(2):57-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