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作文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

2018-01-22 10:25朱军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有效教学

朱军

摘 要: 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大舞台,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生活、悉心体味生活,加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理解,感情真挚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出骨血丰满、思想深刻的富有灵气之作和真正的生态之文。

关键词: 生态作文 有效教学 教学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三年级一次测试,其中语文试卷最后的作文题如下:

最美人间四月天,又逢稻香蛙鸣时。当久违的蛙鸣“呱呱”响起时,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请以“又闻蛙鸣”为题,写一篇作文。

这样的文题来自身边的乡村生活,青蛙是农村孩子比较熟知的事物,蛙鸣也是夏季乡间熟悉的声音。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这样的作文命题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合乎其胃口的,应该会有一番感想、感触。

然而,批阅时才发现我有点想当然了。“又闻蛙鸣”,如此富有诗意的选题,人间四月天,千里稻花香,清风明月夜,又听到一阵阵“呱呱”蛙鸣,久违的感觉又涌上心头,想起了过去种种生活场景,想起了曾经的人或事。初中学生可以以“蛙鸣”为线索,展现过去的美好景色和优美环境,甚至可以对比当下,体现环境的改善,引发感慨,如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可以以“蛙鸣”为载体,回忆温情过去,过去的温馨生活场景,过去的恬淡生活,像鲁迅的《雪》那样;当然,也可以借助“蛙鸣”展现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呱呱”蛙鸣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感悟,如朱自清的《春》那样。

这样命题完全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笔者在批阅时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内容是如此缺少生活体验,缺少诗意情感,缺少生命感悟。有学生开头提及“蛙鸣”,而后文却与“蛙鸣”毫无关联,写自己生病父母深夜送医院治疗,写自己深夜独行父母暗地护送,写自己儿时与伙伴的某些趣事等。有学生借“蛙鸣”写青蛙,写自己过去与小伙伴捉青蛙、玩青蛙,甚至杀青蛙取乐。更有甚者,有学生连青蛙是怎样,蛙声是如何都不清楚,以为蛙鸣“吱吱”,一“吱”到底。这样的作文,一凑二抄三套,凑材料,抄范文,套格式,模式千篇一律,内容空洞乏味,弄虚作假,文散无心,成了完成任务的填鸭式活动,没有生活的丰富多彩,没有生命的自由呼吸,何谈诗意的栖居?

呼唤生态作文,应是当务之急。《语文课程课标》中对学生的作文明确提出了以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體验。”只有真实地体验感悟生活才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作文应该是表达者的“心声”,应该是表达者的“有感而发”,作文表现的应该是生活的“原生态”。

二、分析与思考

作文有效教学呼唤中学生生态作文。原生态就是最初的生态,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破坏的自然本态。生态作文指没有经过他人强制、命令的影响,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是对非人类的生命情有独钟,以切身的体验与感情的表述见长,以人文的生态思考与感悟穿插其间。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而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

传统封闭式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现代生活系统脱节,学生被禁锢在狭窄的教室里和有限的教材中,缺乏观察与积累,写作素材匮乏,导致原本生动自然、丰富多彩、情趣十足的生活,被涂抹得空洞、单调,乏味;原本使人情感愉悦、吟咏成趣的写作活动变成了学生搜肠刮肚、望而生畏的苦差事。

(一)学生生活单调,缺少生活体验。

当下,随着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孩子随着成人迁居城镇,渐渐远离阡陌田园,远离荷塘月色,很多孩子早已不分五谷,不知节气,徜徉于城市的霓虹街道、游戏网吧。同时,因为学业压力,很多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一天到晚就是吃饭、上课、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四季变换,不知山清水秀,生活机械单调,缺少对自然的领略、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关注。

(二)学生认知不够,缺乏情感体悟。

“情以物迁”,习作应该是学生基于生活而作的个体生命心灵的独白、情感的宣泄、悟性的折射,是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内心世界体验后的文字呈现。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尽显其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淋漓渲染出其寂寥思乡的愁思情怀。这些都是作者情感体悟的结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对生活中的事物认识水平不高,缺乏发现“美”的眼力,不能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不能准确判明生活事件的价值。这种不足致使学生难以激发对生活事物的热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社会万象的感触。没有切实的情感体悟,何谈“辞以情发”?

(三)作文教法单一,忽视学生主体。

生态作文要展示的是学生生命的“原生态”,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需求、探索精神及表达欲望的本来面目,是“学生生命力创造力的自由释放”。写作是学生心灵的震颤、悸动与倾诉表达,是生活化、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是学生主体的体现。但当前作文教学“为考是图”、“唯分是瞻”,作文教学沦为应试的手段,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往往比较单一。一些教师的作文指导是:怎样审题立意,如何提纲选材,怎样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等。学生在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潜移默化下,渐渐功利、浮躁,借助作文法宝——作文选,参考立意,套用结构,改编题材,摘抄名言,构成一篇篇虚假作文、投机作文,没有主体体验,更勿说情感迸发。

三、实施建议

“语文写作应该追求体验、创新、分享、合作、努力。我们应该刻意打造、打磨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的敏锐性,提升学生将原有生活再现出来的表现力”。因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預备方法”。这些是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表明的观点。

(一)走进生活,生态体验。

作文的源泉源自学生真实、丰厚而厚重的生活,“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是生态作文的前提条件。茅盾先生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作文教学应该更多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入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领略自然,观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用心品味生活。为此,学生的作文才能少一些虚假、捏造,多一些真实细腻的生活本真。

如有学生在这次习作中作如下描绘:

黄昏时的蝉静了不少,万物开始疲了,就连一向炽热太阳也变得温和。如果说,白天的舞台是蝉的齐唱;那么,夜晚的时间便是蛙的合唱。夏夜的星光与月光相映,明亮的连水底似乎都一览无遗。万物都在休养,唯独蛙偏爱这时鸣叫,蛙鸣声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它们的。

(二)书写真情,生态写作。

生态的课堂追求的是自然本真,生态作文则强调“以人为本”,“我手写我心”,让写作者情动于中、文发乎外。生态作文就是依据《语文课程课标》,强调作文来源于生活,强调作文是学生的真切体验和感悟。因此,生态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原汁原味地写出自己生活感悟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具体的过程之真、情感之真,思想之真,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生态之文、绿色之文。

这次习作中有同学这样写道:

独自徜徉在绿荫小道上。路两旁是秀颀的青山,潺潺的溪涧。倏地听见几声蛙鸣,空谷传响,眼里已是止不住地闪烁了……蛙塘里的蛙日益成长,菜畦中……小白菜,黄花菜,还有些长的快的马兰头,争妍斗艳,千姿百态。小番茄提着火红的灯笼,照着花菜身上的露珠。几只山鸡在其间踱步,真是好不惬意。我总是缠着爷爷在这蛙塘边的绿畦里玩耍。有时拔上一株未长大的小青菜,有时捉一会小蚂蚱,有时又追着山鸡满地跑……黄昏下,我和爷爷坐在田埂,随手摘下几根小黄瓜,在衣服上擦几下就塞进嘴里尽情咀嚼,满嘴的阳光味……蛙塘里的“呱呱”声此起彼伏,一会儿高亢激昂,一会儿幽静绵长,一会儿跌宕起伏,颇有阿炳《二泉映月》的味道。一切如画一般优美。

(三)自由创作,生态模式。

生态作文教学最核心的标志是作文教学的所有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符合作文教学本身的特点与规律,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当下的作文教学往往出现种种“非生态”现象,一味为迎合“高、大、上”的功利化目标,教师给予了很多“指令性”要求,而脱离了学生身心,背驰了生态语文学习规律,束缚了学生思维,僵化了情感体悟。学生在“唯分是瞻”的思想作祟下不问皂白,弄虚作假,假话、大话、空话、废话连篇,“言而无物”,千人一面。

生态作文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不压制学生的思想,不限制学生的手脚,尽可能营造自由的、民主的、宽松的写作环境,在和谐自在的氛围中愉快写作,使学生在写作中敞开心扉,彰显心灵,张扬个性,使学生“有感而发”,真正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

如学生习作所写:

……已经很久未闻蛙鸣,但当我看到旧时的池塘,心中泛起一股酸楚。池塘早已填满泥土,盖上新房,那棵浓密的大树也早已变成一块腐朽的木桩。唯有蛙鸣萦绕在耳边,我一边听着蛙鸣,一边沿着土路,走向家。

总之,生态作文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生态作文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大舞台,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指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加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理解,感情真挚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引导学生写出骨血丰满、思想深刻的富有灵气之作、真正的生态之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罗耀珍.本真——生态习作的灵魂[J]:作文教学研究,2012(4).

[4]陈耀方.浅谈小学生作文的“言之有物”[J].写作,2017(1).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有效教学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新课程初中语文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