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字图书馆研究综述

2018-01-22 10:25陈美娟徐正东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研究综述高职

陈美娟 徐正东

摘 要: 本文对高职数字图书馆的定义、采用的技术、馆藏建设、服务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为未来高职数字图书馆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高职 数字图书馆 研究综述

一、引言

数字图书馆的兴起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兴建国家基础设施计划及电脑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1995年美国联邦信息基础设施技术与应用项目就召开了数字图书馆专题讨论会。国外最早提出数字图书馆的学者是威廉姆斯,他认为数字图书馆由两个有机部分组成:一是信息馆藏,二是服务。前者基于数字化技术处理,后者依托网络技术传播,二者是数字图书馆缺一不可的主体因素[1]。

笔者采取篇名检索法,在中国期刊网输入“数字图书馆”检索,截至2018年共有记录14773条,输入“高职”和“数字图书馆”检索,只有121条记录;目前高职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以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为基础,沿用数字图书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等,因此高职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数字图书馆研究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述评。

二、高职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综述

1.高职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由于各研究者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视角、起点、手段及目的等不尽相同,因此对高职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各式各样。

赵晓辉等认为高职数字图书馆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代替传统手工管理方式,用局域网等技术将采访、编目、典藏、流通等图书加工、借阅流程连接起来的高职图书馆;孟庆兰等认为是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高职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的高职图书馆;金蕾等认为是对有价值的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为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信息存取服务的高职图书馆;朱继朋等认为是高职图书馆网络化存取及分布式管理等融为一体,是信息、技术及管理与服务的高度统一,是一种人、机器与网络高度融合的信息服务系统。

各个学者对高职数字图书馆的定义虽然在内容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是共同的特征是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众多新兴的技术结合在一起,对传统的高职图书馆进行功能扩展,以智能化的方式对外提供图书馆服务的一个整体系统。

2.高职数字图书馆采用的技术研究

正如定义中所说,高职数字图书馆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当下的各种信息技术,如存储技术、门户技术、挖掘技术等,因此在高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中这些技术相应地就成了研究重点。

王立平等提出了云计算在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先天优势;王荣祥、贾海天等分析了Hadoop平台解决海量数据存储问题可行性;刘海舒、李慧萍等研究了虚拟学习环境在数字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性;梁杰等认为Web挖掘技术在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具体应用;陈平华等指出SOA架构是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必然选择及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基于ITIL的运维服务托管的必要性;王宇一等针对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提出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刘静、陈国刚、廖志平等从门户网站建设的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注意事项;蔡洪齐等研究了即时通讯平台在文献信息服务方面的作用。

各种信息技术对高职数字图书馆的影响在研究方向及方式方法上各有特色与着重点,但是共同的特征是为了实现高职数字图书馆的功能的稳定性、实用性和便利性。

3.高职数字图书馆馆藏建设研究

无论是实体馆还是数字图书馆,馆藏都是核心要素,如果没有馆藏,那么图书馆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馆藏建设是前提与基础,高职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本质是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馆藏资源,因此围绕高职数字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研究层出不穷就属于正常现象。

祁冰等介绍了特色资源库建设的意义、特点;薛原等分析了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刘明星、廖武山等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在建设电子图书馆过程中的问题和要求;任玉林、徐军、付宁康、邵莉娟、周云等提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路、内容和目标;赵春燕等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特色,阐述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如何突出专业特色、职业教育特色和提升服务能力;毕朝晖、王慧、刘星星等建立高职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体系中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隶属度,并得出评价结果及动态发展趋势。

高职数字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的分析与总结,辅以部分评价指标的建立,同时结合各高职的特点及目标进行个案研究,实现在利用现有馆藏的基础上实现数字资源的特色化。

4.高职数字图书馆服务研究

所有的图书馆建立的目的是让更多的读者方便、快捷地享受馆藏服务,因此提供服务是建立高职数字图书馆的根本目标,服务成了高职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要一方面。

钟育伙等介绍了高职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含义、服务模式、服务方式、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数字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措施;陈平华、周万德、郭丽等认为构建信息资源平台是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基础;窦剑、赵新龍、王佳等分析了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现状;赵娜等点明了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意义,重点探讨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施途径、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郝春明、李守宏等分析了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特征及服务模式;刘会敏等讨论了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依托自身的优势走向社会化的服务转身问题;杨勇等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知识储备与组织,优化馆员队伍结构,加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叶昊等认为高职数字图书馆需要优化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读者并调动用户之间的主动性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郭晓彤、邢伟等认为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必然要加强E-learning服务;陆建玉、周莺、傅爱红等构建了四度三级基于BSC的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数字图书馆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何种方式方法更好地让读者享受到高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并对服务绩效进行评价。

5.其他相关研究

除了以上高职数字图书馆的主流分析外,各学者还对高职数字图书馆的其他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陈小衡、张志红等分析了构建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或地域性高校联盟的背景、必要性和可行性;李曙光等认为应当逐步改善环境,增强公共服务意识,优化栏目展示,突出目标信息,合理扩充内容,开发特色资源强化用户体验;朱丽、梁玲、林莉、胡凡等从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的现状入手,研究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吴梅丽、尤晓静、徐凌云等分析了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对馆员或参考咨询馆员等人才素质的要求;吴汉华、林小勇、黄汝群、赖惠娟等分析了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当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高职数字图书馆的部分研究从管理、信息安全等视角并结合研究者的工作实际从一个点或某个特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为扩展高职数字图书馆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虽然国内外很多学者对高职数字图书馆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探索,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高职数字图书馆的定义过多、标准不一,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这无疑阻碍了对高职数字图书馆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其次,高职数字图书馆馆藏建设与服务指标体系不统一,不同的研究者可能根据各自的偏好,采用带有个人倾向的技术手段与服务方式,造成结论多样;再次,对高职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还停留在馆藏与服务上,而且对目前通过最前端的VR技术加强读者体验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最后,对高职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偏少[2]。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数字图书馆已经作为高职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已经引起图书管理人员和图书馆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其了解,可以正確地认识高职数字图书馆的现状,并为高职图书馆管理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依据,最终达到打破高职图书馆服务的时空限制,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泛在的图书馆服务。

要进一步深化高职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笔者认为,在研究内容上,不仅要注重对高职图书馆的研究,还要注重对读者的研究,并关注两者之间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良性互动,达到读者需要的高职数字图书馆都能提供,高职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正好是读者需要的;在研究手段上,不仅要加强定性研究、个案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定量研究,还要加强对更新换代技术特别是革命性技术的关注,通过技术革新,提供更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在研究过程上,不仅要深入研究影响高职数字图书馆的前因变量,更要全面研究高职数字图书馆的结果变量,全面评价前因与结果的依存关系;要重视对高职数字图书馆发展影响至关重要的人即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研究,针对高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认真研究制约高职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读者对高职数字图书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蓉英,谷丽娜.数字图书馆与知识网络的关系分析[J].清报科学,2008(06):947-951.

[2]赵莹莹.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8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职院校智慧课堂构建研究与探索”(编号:2018-R-64094)、2017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立项课题“基于虚拟仿真的高职数字图书馆应用模式研究”(编号:20172170)、2018年南通市软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城市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工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编号:2018N0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研究综述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