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选适合幼儿学习的民间故事

2018-01-22 06:29陈俐波
赢未来 2018年27期
关键词:可接受性教育性多样性

陈俐波

摘要:民间故事语言朴实、情节简单,短小精悍、易懂,向幼儿娓娓讲述了一些浅显易懂的人生的道理,让幼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民间故事融入幼儿课程的民间故事并非都能随手拿来,随时就用,现实中,我们也发现许多作品听起来让人觉得开心、有趣,但实际上从情节到语言并不适合年幼儿童接受,因此,对于这些搜来的集民间故事我们在融入我们幼儿园教学时,需要仔细思考并斟酌,将那些有教育意义、年龄的适宜性较佳的适时地融入现有的主题的课程内容科学地加以结合运用。

关键词: 教育性;可接受性; 本土性 ;多样性

一、内容的选择要有教育性

(一)民间文学促进幼儿多元化的成长

幼儿期是儿童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三至六岁儿童已存在显著的倾向性活动,有着不一样的兴趣与个性特征。因为生活条件的差异,一些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家长并未形成健康的教育观念,缺少科学育儿理论,在教育时未充分体现出表率效果,所以不利于儿童优良个性品质的建立。

我们将民间故事以主题教育的形式渗透幼儿一日生活教育活动之中。通过民间故事主题教育让幼儿分辨生活中的对与错、好与坏等,培养幼儿坚持、勇敢、勤劳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幼儿在民间故事主题学习中获得学习和生活品质的培养。

(二)民间文学促幼儿初步认识一些基本品质

幼儿在学习民间故事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相关故事中,在理解故事相互作用过程中,他们自身被故事所影响,在情绪、活动方面趋于故事中的真、善、美的艺术形象,进而纠正本身的不良性格品德。比如《田螺姑娘》的故事,告诉孩子要做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这种观念融入幼儿的心中,使他们知道学会关心他人,带给他人温暖。

二、内容的选择要有可接受性

(一)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

可接受性,就是选取的内容应结合幼儿的实经验,满足各年龄段幼儿的个性特点,同样地,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性。比如,小班幼儿认知能力偏低,无法有效集中注意力。按照幼儿个性特征,选择故事以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故事作为主导。比如《阿福阿喜》、《年的传说》等,使幼儿们在实践场景中体会其中的乐趣所在。

(二)故事选择要适合幼儿

幼儿进入中班之后,其语言能力有所加强,针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在不断加深,在选取故事内容之时,比如:《老鼠嫁女》、《金饭碗》等不同故事,促进幼儿的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见解,提高他们的联想力。然而大班幼儿其注意力水平有所提升,理解力也能不断加强。所以选取某些知识类的故事,如:《无锡的来历》、《清名桥的传说》等,加强幼儿的理论基础,拓展他们的视野。

三、内容的选择要有本土性

(一)、口熟能详的本土故事,促幼儿幼儿品质发展

我们无锡流传了很多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可是到今天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却渐渐淡出了孩子们的生活,很多孩子不知道这些民间的故事, 如《三山的来历》、《太湖的来历》 等民间故事,利用生动的人物与丰富的故事,向幼儿表达了较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而无锡又有很多特产,也流传了一些关于这些好吃的美食的民间故事,如:《无锡三凤桥酱排骨》、《油面筋的传说》等,向幼儿讲述了无锡的美食文化。

(二)、就地取材,促幼儿学习

无锡文化较为悠久,特别与吴文化的大环境相适应,所以,教师们通过网络、书店等方式收集有关无锡当地的文学作品。能够这样说,民间故事如同一部历史书,是一个熟悉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老师能够从其中选取某些满足幼儿特征的作品来加以教育,如:民间故事《鼋头渚的传说》等,让孩子的心中扎下地方文化的根。

(三)、选材与改编,促幼儿理解

民间故事的选择和改编,要选择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高尚情操,带领他们朝着积极方向进行成长。比如选择《清名桥的故事》的民间故事,不只是让幼儿学会要通过动脑解决问题,并且又向幼儿渗透了感恩等教育。同样地,不只是在实现好选材之时,还需对文学作品做出改编,让其符合儿童的学习需求。

四、教育实践探索的多样性

(一)民间文学在各个年龄班的教育实践探索

小班:通过民间童谣方面的教育,提高幼儿对这一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其热爱民间文学作品的兴趣。带领他们体验民间文学形式、内容富有的内涵,加强幼儿的语言,要求用语言基本清楚、能较准确的表达语句。

中班:利用民间文学作品方面的教育,提高幼儿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兴趣,带领幼儿体会更多的文学形式,逐步学习所编、改编短小的童谣,加强幼儿的语言,通过较准确的句法加以表达,提高幼儿的阅读积极性。

大班:利用民间教育,引领幼儿熟悉其中的不同模式,熟悉其中的知识,培养幼儿的高尚情节,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了解看图、情景以及谈话讲故事,发展连贯性语言,提升幼儿主动吸收作品中精彩的词汇的积极性与能力。

(二)民间文学在教学实践中的操作尝试

利用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与教育,使幼儿熟悉我国悠久的歷史文化,加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与信心,让他们形成勇敢善良的优良品质;利用朗诵、讲解、改编、交流等方法让他们具备作品美感的能力。

1、创设民间文学艺术活动环境,使幼儿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

幼儿文学艺术作品,有着浅显易懂的特征,并且具有情境结合的特征。老师有目的的构建场景和通用积极向上的作品加以培养是其中的主要方式。健康向上的作品与活动能够让幼儿在创建的场景中加以学习。比如学习《汤圆》之时,能够带领他们进行制作,使他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其形态、颜色和味道。

2、民间文学教育教学和音乐、美术、表演游戏等一系列方式相融合,最大化体现出作品自身对儿童的情感导向作用。

民间艺术有着一定的多样性,能够最大化借助其中有着的特征,把民间文学和音乐、美术相结合,把几种艺术要素相整合。比如学习《阿福阿喜》之时,我们开展相关的儿童教育戏剧,让其中的故事内容更为生动,能够对儿童的情感起到导向的。

总之,在选择故事内容之时,不只是需要满足幼儿的兴趣与实践经验,还需有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不只是应符合幼儿的实践,还应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经验;不只是需要反映出内容的丰富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和适宜性。让幼儿利用其中的各种线索,说明本身的理解,勇于表达自身的认知,尽情想象,开启思维的通道,进而培养天性。

参考文献:

[1]徐晓英.让民间故事伴随幼儿成长[J].动漫幼教365,2015,(09):89-90.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可接受性教育性多样性
法律论证理论对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启示——基于“昆仑燃气公司案”的分析
注重裁判理由的可接受性——“寄血验子”案的法律解释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平衡研究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机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浅议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
论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冗余与亏空——兼驳“同案同判”与“裁判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