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鹤舞”与民俗文化

2018-01-22 12:34尹祯民尹佳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仙鹤白鹤乡贤

尹祯民 尹佳

民俗舞蹈,作为一种侧重精神财富而延续的艺术,又与传统思想体系和古往今来的价值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也就与民俗文化有了天然的联系,以至共生共存。珠海,自古以来就是百越族群生息繁衍之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仍保留着用歌舞叙事传情的民俗风尚。民俗文化宝库的储存十分丰厚。由于历史赋予的优越条件,多氏族共处的文化积累,使之成为广东著名的民间舞蹈之乡。这里的“三灶鹤舞”在2011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珠江流域及沿海地区的民俗文化。笔者拟从三个方面解析《三灶鹤舞》与民俗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三灶鹤舞》是三灶民俗文化的产物

自古以来,珠海地区主要是以自然村落经济为特征而构成的农耕社会体制,中华民族先祖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立了以农事二十四节气,即“四时八节”为中心内容的各种活动,百越先民长期以来传承和延续着这些活动。这种科学有序安排农事生产,并与休闲生活相结合的习俗,便成为岭南民俗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依附并服务于民俗节日的岭南民间舞蹈,更是民俗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三灶鹤舞,大年初一至初七(人日),白鹤队在宗祠表演后,便挨家挨户拜年。白鹤被当地人民视为保护神,舞白鹤是他们对祥禽“仙鹤”图腾崇拜的体现。生活在南方沿海地区的越氏族群先人,历史上就有崇拜“鸟”图腾的习俗,《说文解字》云:羽民,南方羽民之国。《山海经·海外南经》说: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日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南方羽民之国乃骆越先人的生活栖息地,他们把鸟作为自己的图腾,插羽毛、戴羽冠、着羽眼”。至于其中的“长头、长颊、身生羽,正是南越先民装扮成鸟的形象,是对鸟图腾的认同和崇拜。实质上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凤”文化在岭南大地的延伸和拓展,而且承载着真善美的道德教化和审美观念的真谛,在漫长的历史浸润和积淀中形成一种民俗心态,成为当地民俗活动中历演不衰的节目。白鹤是天空神物,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和敬老尊老的表现物,蕴含着三灶人民崇善崇美向往美好生活的民俗精神。

二、《三灶鹤舞》在民俗文化中衍变的三个时期

民俗舞蹈可分为原生型和再生型。《三灶鹤舞》属于原生型民俗舞蹈。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模仿期。据有关史料记载“三灶鹤舞”已有七百余年,是宋代三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模仿白鹤的神态动作,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而创造出来的民间舞蹈,如很多年画以仙鹤为仙人坐骑,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画在一起,作为长寿延年的象征,同时鹤被赋予了高洁情志的内涵,成为名士高情远志的象征物。二是成型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三灶鹤舞》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整个香山县跳鹤舞已蔚然成风。三灶鹤舞,以舞为主,“祥瑞仙鹤,舒翼而舞”是三灶鹤舞的主题思想,演绎了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休息、嬉戏、归巢等七个情节,栩栩如生的白鹤动作和神态是三灶鹤舞的外在形式,鹤的造型逼真是扩大其外延和深化其内涵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三是成熟期。清末民初,三灶鹤舞加入歌唱和锣鼓伴奏,载歌载舞使场面热烈,据《香山县志》中对鹤歌的文字记载:“辛亥年,元宵灯火演故事,游戏通衢,舞者击鼓以三节,歌者击鼓以七节。又春宵结队,彼此酬” 。鹤歌在三灶民间流传广泛,融汇了客家话、白话于一体,歌词以历史题材、人们日常劳作、生活、喜庆等为主,一般与鹤舞一起进行表演,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唱法。其代表曲目有:《出鹤》《鹤舞出巡》《鹤蚌相嬉》。另有一说,历史上三灶陈氏村民好学成风,当地话中“鹤”与“学”(hou)音相近,跳鹤舞、唱鹤歌,以褒奖好学精神在民俗文化中衍化成努力学习符号,将这种符号化为分子深深嵌入民俗文化的母体之中。

三、从《三灶鹤舞》的规制透视民俗文化的作用

“生活习俗作为在长期生活历练中形成的群体性生活规制,是一种固化了的行为习惯模式,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植根于社会成员的心理,对于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交往产生很大的作用和影响”。三灶鹤舞有开光、拜老,羽化三道程序:首先我们说说鹤舞开光,岭南民俗节庆文化中,大型动物舞蹈很多,舞龙、舞狮,赛龙舟等,在表演前都要点睛开光,舞龙时称为画龙点睛,舞狮时称为醒狮点睛,而三灶鹤舞也有此仪式,称为开光点睛,其意为仙鹤光临人间,福光普照大地之兆。其次就是拜老,在联青社的安排下,白鹤队要挨家拜寿,按规制三十岁左右的要拜四次,暗喻事事如意,六十岁以上要拜六次,暗喻人生六六顺。三是鹤舞羽化,三灶先民于初七(人日),将道具火化。在民俗规制中, 丝绸道具(龙、狮)及金属道具(面具)收箱,龙舟沉水,精心保护和珍藏以备来年。纸制道具因造价较低且难以保存就烧毁,民间就有烧土牛和白鹤的风俗,且寓意泥牛入土、仙鹤升天,这是透视民俗文化之一。

岭南民俗舞蹈一个显著特点是动物人格化,根据此类动物秉性去表现升华了的精神之美,并借助各种道具,来演绎故事,表达情感和愿望,使得展示的美学形象更加丰富而生动。舞蹈理论家于平先生在《舞蹈形态学》中将“中国的道具舞蹈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类就是道具形态障蔽了运动而成为视像主体”。三灶鹤舞在表演中动物人格化,在自娱自乐和宣泄情绪之中,将民俗文化的精神之美推向极致。如白鹤的制作时间就选在冬至日,在广东民间有“冬至大似年”的谚语,在乡贤的带领下,大家集合宗祠前祷告,祈求祖先的保佑并赐予白鹤以灵性。另外,材料的挑选也很严格,竹篾要本地产上等青竹,“竹”是花中四君子,超脱隐逸成为人品的文化象征,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白鹤的翅膀要求做成九十厘米长,意喻“天长地久”。鹤颈要扎上红布带以备开光时使用,其他部位也有规定和讲究,这就是民俗文化的积极内涵,道具制作过程就是民俗文化的积累和规制,这是透视民俗文化之二。

《缁衣》引用孔子之言:作为民众君长的人,表明自己的爱好,以指示民众风格的趋向,谨慎表明自己的憎恶,以阻止民众的奢侈淫逸,这样民众就不会迷惑了。我们的古圣先贤秉承着“文以载道、乐与政通”的儒家理念,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说“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这里的乐就包涵了民俗文化)。据明·嘉靖二十七年(1549)《香山县志》第八卷中记载:“小榄何庸,字用中,又字一之。涉猎书史,鼓琴调鹤以自娱,因自号琴鹤东人。成化中,至京师翰赀得七品散官,出入诸名公门下。皆为赋琴鹤东人诗”。可见乡贤何庸调鹤以自娱,修身养性以明志向而指示民众风格的趋向。三灶鹤舞能传承700年,与三灶乡贤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有关,乡贤文化是珠海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乃百善之首,利用三灶鹤舞的敬老贺老的规制形式,推广宣传“孝”道之事,使儒家“孝”文化根植于这片沃土。这是透视民俗文化之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说:“我们提倡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话,努力地保护和传承好《三灶鹤舞》这笔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是我们的当前重要工作。在金湾区委宣傳部、珠海艺术职业学院领导的重视下,音乐舞蹈学院成立了《三灶鹤舞》保护研究小组,笔者有幸参与其中。现就我院在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提出4点想法:一是充分发挥音乐舞蹈学院在《三灶鹤舞》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先对《三灶鹤舞》做最详实、最完整的民间搜集,记录该舞的表演内容、形式以及道具的制作方法,并将其资料归档保存,供专业研究所用。二是将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分类、细化整理,引入课堂,结合教学实践,使学生掌握三灶鹤舞的风格韵味及准确的动态形象,以利青年人的学习、传承和研究。三是运用三灶鹤舞的素材,创造富有时代特征的舞蹈为新时代民俗文化的发展做贡献。四是发挥团队专长,构建理论依据进行理论研究,发扬适应时代的乡贤文化,不断地保护传承好《三灶鹤舞》,共同努力取得更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仙鹤白鹤乡贤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蛇与仙鹤
蛇与仙鹤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阴险和仙鹤
别让“乡贤”成“乡党”
白鹤和乌龟交朋友
野鹅与白鹤
校园里住着一群白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