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评价手段调动学习兴趣

2018-01-22 10:27卢虹
新课程·上旬 2018年10期

卢虹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评价的过程,教与学的互动,占主导地位的就是教师的引导启迪。尤其是小学数学,它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基本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概念,在展现数学严谨、抽象的同时,也带给学生心理上的畏惧感,让懵懂无知的小学生对数学充满神秘好奇感但又不敢靠近。作为教师,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评价打消学生面对数学时的茫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好小学生数学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小学数学;评价手段;兴趣

课堂中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一门艺术,科学有效的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数学教学中,而且还能充分满足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的心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为学生创建一个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促使师生之间多方面交流,获得知识!

一、善于捕捉学生的反应进行激励评价

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在教学中具有群体中的导向榜样作用,往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的教学思路最快说出下一步的学生,其思维和注意力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相连。对这一类学生,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捕捉学生的教学反应,及时对其进行鼓励认可,会在学生中形成积极的榜样力量,调动学生渴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主动跟进配合教学工作。如在讲解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过程中,我提出600-329这道题,虽然大多数学生知道0减9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下来一个10,但随即又出现十位上0减2不够减的情况。这时,思维快、注意力集中的孩子会喊出继续从百位上退下来一个10,对这种能配合教学思路的做法,我会在第一时间表扬这个学生,通过这种及时的赞扬促进更多的学生勇于表现,主动围绕教师思路进行教学。

二、密切关注学生的思考进行肯定评价

数学思考过程最能体现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同一数学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课有充分准备的教案思维,但在课堂上,学生一方面要学习理解教师的预定内容。另一方面,预定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往往会迸发出出乎意料的思考方法。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有创意的独特想法予以评价。如我在讲授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中,计算29加26,我教会学生通过列竖式逐位相加的办法运算,但有的学生计算较快,脱口说出可以先用20加20,再算9加6就能口算答案。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这道题看成30加26再减1。凡此种种,都是学生动脑用心的结果,教师对此都要进行及时肯定。通过这种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喜爱与赞赏,带给学生的是肯定与自信,必然放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营养与动力。同时,也在其他学生心中种下了积极思考、多样思维的种子。

三、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评价

数学是思维方式的学习,数学教学必须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提出,决不能简单地告诉结果,而要通过教学引导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鼓励、赞赏,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反应进行纠正、提示,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发现结论。

教学评价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要通过语言的艺术鼓励学生探究知识、摒弃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延迟评价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对学生的意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寻找正确的思维道路。

四、有效激发学生的个性进行互补评价

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形成简单的一对一模式。尤其数学教学,方法多样,手段不一,但都能取得殊途同归的效果。在教学评价时,可让其他同学参与,听听别的学生的意见,既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心理上得到重视满足。同时,也可以把学生的好胜心引入学习讨论当中,让道理越辩越明,方法越论越多,使学习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索转变。在此期间,教师必须紧密把握教学节奏,使讨论的主题始终围绕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的各种意见做出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对优点要及时肯定,让学生予以发扬。对错误观点要准確提出,在避免学生思路方法误入歧途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接受意见、认同不足,并引导他们提出改进想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评价,可以把学生的好胜心、表现欲正确引导到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求知过程中,起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欣赏的眼睛,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通过有效评价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实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龙.新课标下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7(11).

[2]林琦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农家参谋,2017(17).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