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形态学的研究与展望

2018-01-23 03:53李卫华
农村.农业.农民 2018年16期
关键词:形态学术语显微镜

李卫华

关键字:土壤 微形态学 研究进展 展望

土壤微形态学是土壤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应用显微镜技术对土壤微观形态以及颗粒组成进行的研究。其基本任务是将显微镜下观察、描述的土壤微形态特征及变化来说明土壤生成、发育的演变规律。

国外研究进展

19世纪20年代,N i c ol发明了偏光显微镜,观察到岩石中的矿物在不同的偏振光中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光学特征,并根据不同的特征对岩石和矿物进行鉴别。在差不多相隔100年以后,奥地利学者K ubiena于20世纪30年代初用光学显微镜对土壤剖面和土壤物质、现象进行系列研究,并于1938年出版专著《微土壤学》,开启了土壤新学科——土壤微形态学的新篇章。土壤微形态学的发展,标志着土壤学的研究从以往的肉眼观察阶段跨入了光学显微镜研究阶段。1969年,国际土壤学会成立国际土壤微形态工作小组,进一步确定了其科学地位。

随后,土壤微形态学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由于术语混乱,受到很大影响。B re w er对K ubiena提出的专门术语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土壤垒结分析和垒结单位的分类系统,并出版了专著,其中的术语体系被学者们沿用了20多年。而后B ullo ck也出版专著,其内容和微形态术语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同,成为一个国际通用的土壤薄片描述手册,初步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名词的繁多、术语的深奥及其理解的不一致所造成的问题。这个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微形态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基本概念及应用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土壤微形态学研究术语得到统一规范,国外学者开始对土壤微形态学进行统一研究。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学者黄瑞采虽然早在1939年就开始了土壤微形态的研究,并于1991年出版了《土壤微形态学发展及应用》,但对于土壤微形态学进行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比国外晚30年。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相继设立了土壤微形态研究机构,著文介绍了土壤微形态学,翻译出版了《土壤学中的矿物学研究》,并相继发表了土壤制片技术和土壤结构性磨片观察的研究,土壤微形态学一时得到了极大发展。

曹升赓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大量的土壤研究,发表了多篇土壤分类、土壤地理的微形态特征研究报告;唐克丽进行了古土壤微形态研究,对东北的黑土、白浆土、大寨“海绵土”、华南红黄壤和砖红壤、江淮平原的草甸土和水稻土,以及西藏高原的珠峰土都进行了土壤微形态研究;樊润成用岩相偏光镜对红壤结构进行研究;熊德祥用土壤薄片对江淮平原沤改旱土壤结构变化进行研究。这些工作,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土壤微形态的发展。进入80年代,我国学者发表了多篇土壤分类、土壤地理的微形态特征研究报告,对黄土及黄土发育的土壤的微形态研究和东北耕作土壤的微形态研究均见诸土壤学刊物。这期间,曹升赓将土壤微形态术语翻译成中文,并将土壤发生分类中微形态学的应用资料加以总结。

随着土壤微形态学和微形态技术的发展,现在各地土壤工作者已逐渐认识到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土壤微形态学的研究,必将对我国土壤科学的充实和发展作出贡献。

通过以上学者的不断努力,现在土壤微形态应用越来越广,简单应用如下:成土作用的研究;土壤分类的研究;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研究;土壤肥力特性的研究;土壤耕作、土壤改良的研究;土壤侵蚀的研究;古土壤的研究等。

展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土壤微形态学的研究方法、概念及解释等各方面都取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相较其他学科的发展,其发展还是较为缓慢。尤其在中国,进行土壤微形态研究的人较少。而且土壤微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方面,在定量方面的研究较少。

在20世纪后期,扫描电子显微镜快速发展,并逐渐应用到土壤微形态领域,土壤微形态从光学时代跨入电子时代。不仅如此,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电子能谱仪、图像处理技术等对土壤微结构进行定量化处理,极大促进了土壤微形态发展。虽然土壤方面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应用还不广泛,但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必将在土壤微形态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形态学术语显微镜
《用显微镜看大象》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的危险因素
你会使用显微镜吗
显微镜
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大脑前动脉分叉的几何形态学相关性研究
显微镜下看沙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疏肝祛瘀方对兔膝早期骨关节炎软骨组织形态学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