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丛集性头痛验案举隅

2018-01-23 04:3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4期
关键词:风池合谷前额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 CH)是原发性头痛中程度最重、具有高度致残性的头痛,头痛呈丛集性地发作,主要临床表现有一侧眶周、颞、额等部位的剧烈疼痛,伴同侧球结膜充血、眼睑的红肿以及眼睑下垂、流泪,流涕、鼻塞等自主神经症状[1-2]。丛集性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血管扩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以及血管激动物质释放增加诱发神经源性炎症和激素的昼夜节律分泌异常等相关[3]。有研究证实常规一般止痛剂治疗丛集性头痛无效[4],现阶段常使用舒马曲坦皮下注射,佐米曲坦滴鼻以及纯氧吸入等。而维拉帕米是目前预防丛集性头痛的首选药物,但因其不良反应有心脏传导阻滞、便秘,头晕以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5],使用时需监测心电图。针刺作为一种外源性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具有经济、安全、有效的优点[2],是目前被认可的治疗原发性头痛的有效疗法[6]。笔者在临床跟师过程中治疗丛集性头痛一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分析

患者陈某, 男,20岁,在校大学生,初诊: 2017年2月3日。 主诉: 左侧眼眶及前额部反复疼痛8年余,复发加重10余天。 病史:8余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眼眶及前额部呈针刺样疼痛,疼痛难以忍受, 持续30~60 min,其后自行缓解,同时伴畏光、恶心、干呕、大汗等症, 常于冬季清晨发作,持续2~3月,间歇期如常人。1年前患者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断为“丛集性头痛”,予“丙戊酸镁”口服治疗后症状稍缓解,其后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自行停药。10余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眼眶及前额部针刺样疼痛,疼痛并逐渐加重,伴畏光、恶心、干呕、大汗出、四肢冰凉、多梦、易醒、气短乏力等症,无心慌、胸闷,恶寒、发热,精神纳眠差,二便调,体瘦,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辅查:头颅CT示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丛集性头痛;中医诊断为头痛,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镇静止痛为则。予针刺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印堂、神庭、太阳(左)、头维(左)、悬颅透率谷(左侧)、内关(双)、合谷(双)、风池(双)、天柱(双)、完骨(双)、三阴交(双)、太冲(双),选用0.22 mm×25 mm及0.22 mm×40 mm针灸针,针刺印堂、神庭、头维、百会、四神聪用平刺,悬颅向率谷方向平透刺10 mm,频率200次/min,快速捻转1 min,使针感向眼眶及前额部放射,太阳向后下方斜刺10 mm,使针感向眼眶及前额部传导;风池进针针尖向鼻尖20 mm,针感向同侧眼眶及前额部放射,其余穴位均按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留针30 min,隔日1次,取针后于左太阳穴区及前额找瘀络消毒点刺拔罐放血,每周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患者治疗第1个疗程后疼痛发作时间逐渐缩短、疼痛程度亦逐渐明显减轻,2个疗程结束至今疼痛未复发,四肢变温,气短乏力明显好转,眠可。

2 讨论

丛集性头痛归属中医学“头痛”范畴[7-8]。《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行系统性总结:“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痰厥、气虚、血虚头痛之类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丹溪心法·头痛》里明确记载:“头痛多于痰,痛甚火多也。”故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分。《济生方·头痛论治》记载:“凡头痛者,气血俱虚”。通过总结历代诸多医家的观点,头痛病与痰、瘀、风、火及气血虚有密切关系,病机属虚实夹杂[9]。本患者形体瘦弱,久病体虚,久病成瘀,因虚至瘀、血液运行不畅,瘀血阻滞于内,袭于人体经络,上犯头,阻经脉,不通则痛,故而发病。病位在头,所属脏腑为脑,病机为气虚血瘀,脑络失养,治以益气活血,镇静安神止痛。取穴胆经、局部穴位和远端穴位为主。其中的印堂、神庭、百会、四神聪为局部取穴,调气血养脑髓、疏通头部经气、镇静调神,以平补平泻手法;《灵枢终始第九》记载:“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头者,取之足”。《标幽赋》曰:“头有病而脚上针”。采其远端取穴,与局部腧穴遥相呼应,疏通全身经脉,引导调节周身气机升降出入,使“气从以顺”,且此患者“痛甚则难忍、大汗淋漓”,应选用强力镇痛的穴位合谷,而合谷擅治头面诸疾之行气止痛,内关以宁心安神,三阴交可滋阴养血,太冲疏肝理气,合谷配太冲能活血化瘀、通行气血止痛,合谷配内关镇静安神,属远端穴位。《儒门事亲·卷四》曰:“夫头痛不止,乃三阳之受病也。”患者疼痛部位与足少阳胆经所循行的经大致相符,按照循经取穴的原则应以足少阳胆经穴为主,而且腧穴处为痛处,故选用率谷、头维、风池、完骨、天柱、太阳等腧穴,取足少阳胆经穴悬颅透(左侧)率谷与(左侧)太阳、头维相配,以达疏解少阳经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以快速捻转,使针感向眼眶及前额部放射,太阳向后下方斜刺10 mm,使针感向眼眶及前额部传导;风池是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擅长活血通络止痛;天柱、完骨可疏通经络,清利头目,按“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风池进针针尖向鼻尖方向20 mm,针感向同侧眼眶及前额部放射,余腧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有研究认为[10],对风池穴治疗可松弛斜方肌等局部软组织的紧张,以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通则不痛”以止痛为目的。治疗中在(奇穴太阳区)找瘀络放血以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与《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与针刺经络辨证以加强疗效,有研究[11]证明放血疗法可加强头疾疗效。

总之,针刺及放血治疗丛集性头痛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本研究虽属个例报道,但可将其作为临床上治疗丛集性头痛的参考方案。

猜你喜欢
风池合谷前额
简单搓搓可养生
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墨风池诗词选
魔法精灵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