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外政要引用《管子》简要梳理及其软实力资源应用展望

2018-01-23 06:44王京龙
管子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政要管子思想

王京龙

(山东理工大学 齐文化研究院,山东 淄博 255000)

《管子》一书,在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显现出了其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价值,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一代又一代的资政启迪。近代梁启超关于《管子》思想更优长于西方文明的认识,更是又是一个很有见地的理论发现。从此以后,近代以来的中外政要对《管子》的援用便不绝于耳、代有新声。由此而进一步显现出了《管子》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所潜在的民族文化软实力价值及其社会发展的强大现实推动力。

一、近代以来中外政要援用《管子》情况的简要梳理

近代以来,最早援用《管子》的是孙中山。他对《管子》的援用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管子》经济思想的评价。他的观点是试图用《管子》的经济思想改造落后的中国;二是在服装变革的过程中植入了《管子》的思想,设计并推行了中山装,运用行政的力量推动了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变革。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于1912年在上海演讲“社会主义之派别及批评”时,对《管子》思想做出了高屋建瓴的评论:

按经济学本滥觞于我国。《管子》者,经济家也。兴盐鱼之利,治齐而致富强。特当时无经济学之名词,且无条理,故未能成为科学。厥后经济学之原理成为有系统之学说……骤视之,其理似不高明深邃,熟审之,则社会之万象莫不包罗于其中也。由此可知:(一)世界经济学乃中国人首创。(二)管仲即首创世界经济学之大经济家。(三)经济学乃一极高深繁难、包罗万象之学术。[1]367

有学者认为,“这一结论是孙中山遍历世界,考察研究,阅读所有世界经济专书之后,所发之言论,所作之评断。即此可见管仲不仅为中国经济学创始者,亦为世界经济学之创始者。又不仅有言论,有书传后,且有实际事功。这是些只研究理论的西方经济学家所无法相比的。更为令人钦佩的是,管仲虽是三千年前的人,他主张的许多观点今天看来仍多不易之论。正基于此,我们不能把《管子》一书只作为历史著作来看,而应当古为今用,学习弘扬他的优秀思想以指导今天的经济社会实践。”[2]

此外,孙中山北伐成功,国民党执政,确立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便开始以“主义”之名行专政之实。“主义专政”的一个标志是推行了孙中山崇拜,其表象之一则是中山装的“制服化”。如1928年3月,国民政府内政部就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3],随后,南京市政府也规定职员“一律着中山装”[4]。再下来,到1929年4月,国务会议议决《文官制服礼服条例》,就正式将中山装列为政府制服,并进一步规范其外形款式并明确其意涵:四口袋喻意礼义廉耻,胸五粒纽扣(初七粒)喻意五权,袖三粒喻意三民[5]。中山装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模式,是中国男士服装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质的变革。

显然,孙中山对于《管子》的认识,大约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因素:一是孙中山作为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思想家,对《管子》的思想有着自然的深刻理解,在游历西方社会中发现了《管子》思想的伟大,这是他接受了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之后的自然反差;二是感受到了学界对《管子》思想重视的呼号,孙中山的这番论述是在1912年发表的,这时候他已经是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在此之前的1909年梁启超刚刚出版了他的《管子传》,梁启超是著名的学者,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的这一行为,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届对学界观点的直接呼应;三是试图把《管子》的思想应用于改造中国的普通社会实践的应用当中。

孙中山对《管子》的认识,是近代史上作为中国政要把《管子》思想引入到了国家行政管理应用当中的第一人。他的这一积极措施,开启了近代以来国家管理对《管子》思想的发掘应用之先河,尤其在服装变革中对《管子》思想理念的植入,产生了尤其深入的社会影响。

蒋介石对《管子》的引用,主要是把《管子》的礼义廉耻思想引入到了国家的行政管理当中,形成了一套既承继了孙中山,又不同于孙中山的国家管理思想体系。

1932年4月,蒋介石提出以“礼义廉耻”来挽救人心、“医青年之大病”的观点。1934年4月9日,蒋介石在《礼义廉耻的精义》一文中阐发他对“礼义廉耻”的基本看法。他认为,“所谓‘礼’,其实就是信”,“礼是共守的规范,也是信义的基础”。讲“义”就是要“舍己利他”“献身为公”,所以“义”就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通于“智”,“不智的人不能廉”,讲“廉”就要做到“明了公私是非而慎于取合”,因而“廉”就是“清清白白的辨别。”[6]186随后,蒋介石发起了“新生活运动”,确立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政治地位。实际上,蒋介石对《管子》礼义廉耻的解释,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新解释,对于妨碍全民抗战的腐败社会风气,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客观上也有利于抗战[7]420。但他把《管子》礼义廉耻的思想看作是禁锢人的行为意识而唯我是从的工具的时候,这不仅歪曲了《管子》礼义廉耻的本意,而且也不利于激发全民奋起抗战的热情。由于蒋介石的大力提倡,当时全国各地到处都可见到蒋介石“礼义廉耻”的题字。

据有关研究,毛泽东最早接触《管子》,是1913年冬在湖南第四师范读预科,在“修身”课堂听杨昌济老师讲课时提到的《管子》。1913年11月15日,杨昌济先生讲“修身课”,毛泽东在《讲堂录》中的记载,表明杨先生讲到了《管子》:

《管子》:不偷取一世。人之爱情,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现在之群,固致其爱情,不待言矣,然而千栽以上之人,千载以下之人,其致其爱情,亦犹是焉。不观乎人心乎,其读史也,则尝思慕忠贤;其置产也,则务坚其契约,故日人无有不善也。[8]590

“不偷取一世”见于《管子·牧民》:“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据《毛泽东早期文稿》整理者查核,毛泽东关于《管子》的这一段笔记,系杨昌济日记的大意缩编。据杨昌济在《论语类钞》中说,此段写于戊戌(1898)年。可参见《杨昌济文集》第26—27页和73页,又可参见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校订本)1914年10月21日之修身问题。这说明,毛泽东关于《管子》这段课堂笔记,来源于恩师(后来的岳父)杨昌济。换句话说,毛泽东研习《管子》,最早开始于杨昌济的教诲[9]159。

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尤其对先秦诸子,可谓烂熟于心,信手可得。因而,在他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实践中,从《管子》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现依据有关研究情况,试举几例如下。

其一,对《管子》军事思想的应用。1931年3月18日,由项英主持召开了“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开了4天。红一方面军各军军长、政委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在中央苏区贯彻王明冒险主义的序幕。会议期间,在分析形势时,几乎是唇枪舌剑,毛泽东的意见并不占上风。郭化若认为,怎么打的问题会议都还没有做为中心问题来考虑,这是不合适的。于是就来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住处,想征求一下他的意见。于是就有了以下一段回忆记录:

“这个问题不考虑可不行。尤其是你们参谋部门。”毛泽东说着坐下来翻开桌上的那部《管子》,“先打弱敌还是先打强敌的问题,在战略上打弱敌,古已有之。《管子》中‘故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不就是讲这个道理吗?”[10]85

毛泽东在这里引用的这段《管子》中的话,出自《管子·制分》篇中,意思是说,凡进攻作战,打强点就会碰钉子,打弱点就容易成功,攻击敌人的强点不克,其弱点也就会变成强点;乘虚先击破敌人的弱点,其强点也会变成弱点。居无定所、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过程中,毛泽东手中不离《管子》,在言语中信手便有对《管子》的言论引用及其认识与理解,足可见他对《管子》的熟悉程度。

其二,对“精兵简政”思想的应用。1941年11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的风湿性关节炎和胃病再一次同时发作了。李鼎铭先生在为毛泽东同志治疗期间谈论到了一些边区政府的事。当谈到一些繁杂的具体工作时,李鼎铭建议边区政府应该施行“精兵简政”,毛泽东一听即高兴地表示赞同说:“好嘛,这个建议好!”并说:

这个办法,最早还是管子向齐桓公提出来的哩!被齐桓公采纳了,以至后来九合诸侯,当了多年的霸主。[11]

李鼎铭说:“一旦施行‘精兵简政’,就可以俭省出不小的经费,用来支援前线的对日作战……”毛泽东连连点头说:“这确实是个好的建议!”并说:

这也使我想起了《管子》关于“捆马栈”而对齐桓公说的一番话,凡事都应该有个章程、有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哩!

李鼎铭笑了说:“主席的联想力很广嘛!”毛泽东又说:“那就请你回去以后搞一个材料,正式提出‘精兵简政’的主张。”[9]171

毛泽东在这里所讲到的《管子》向齐桓公提出“精兵简政”的建议,指的是《国语·齐语》《管子·小匡》等文献中记载的《管子》在齐国实行的居民制度改革,谓之“参其国而伍其鄙”:“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以为民纪。”此之谓“国”,指的是城所包括的区域;“鄙”指的是“国”以外的郊野区域。“参其国而伍其鄙”,就是把原来的居民管理体制改变为“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国子帅五乡。参国故为三军。”“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率],卒[率]有长;十卒[率]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大夫[帅]。五属五[一]大夫。”意思说,把国中之二十一乡分为三部分,国君齐桓公管理十一乡,两个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理五乡,“三分其国”实际上把国中居民实行了军事化管理,变成了“三军”。“伍其鄙”与之相似,就是把郊野的居民划分为“属”,由属大夫负责管理。这样改革以后,形成了兵民合一的居民管理制度,战时为兵可上阵,平时为民可耕田。实际上也就是全国所有居民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类似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皆兵。

关于管仲“捆马栈”的故事,见于《管子·小问》篇:“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尝为圉人也: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叉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毋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傅马栈”的本意是说,木杆有曲有直,单用直的最后弯曲的就用不上了;单用弯曲的最后直的就不好用了。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直的和弯曲的搭配使用。这样寻找到一个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做,什么样的木杆也能用好的。正像毛泽东所说,这则故事的寓意,就是告诫人们无论办任何事情,都需要寻找到其中的规律,制定出一个章程,掌握了规律,有了章程,按章程办事,什么困难都好解决。

其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即开始思考怎样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和怎样防止干部腐化堕落以及怎样达到长治久安等重大问题。期间曾引用到了《管子》的礼义廉耻思想,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把我们当作李自成。[12]89

毛泽东这里引用的“礼义廉耻”之内容,来自《管子·牧民》篇:“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显然,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引用《管子》的国之四维,意欲在取得国家政权以后,要把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一同搞上去,尤其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如果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不懂得礼义廉耻,即便获得的政权,也是不能保持下去的。“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首先必须要从各级各类干部做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即开始思考怎样巩同新生的红色政权和怎样防止干部腐化堕落以及怎样达到长治久安等重大问题[9]172。期间曾引用到了《管子》的礼义廉耻思想,那时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把我们当作李自成。”[12]89

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文献中,很少见到他对经典原文的引用,对《管子》的引用同样主要是对《管子》思想的融会与借鉴,属于“化用”一类。从现有的研究情况来看,邓小平对《管子》思想的化用,在多个方面都有所反映。比如,《管子》的改革起始于土地使用制度,其中的“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其征”等等都是成效巨大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措施。邓小平领导的中国社会改革同样起始于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其当时率先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管子》的“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其征”等就有着很高的相似度;《管子》的改革突出强调“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邓小平的改革强调的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者之间的精神也是十分合拍;《管子》的改革强调要“来天下之财”,邓小平的改革强调要全面对外开放,其战略眼光也极其相似。当然,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邓小平与《管子》并没有可比性,其本身也并不在一个平台之上,但《管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成功的改革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学者们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都认为其改革思想的关键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3]。这样的两个相隔两千多年改革家,虽然不同之处众多,但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样一个共同之处,显然形成了一些思想层面上的高度契合。这应当也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现象,看作是一种“化典”应用也未尝不可。

胡耀邦同志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当时百废待兴、拨乱反正的特殊时期,对《管子》思想的引用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983年12月22日,胡耀邦同志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时,提到了这样一个历史现象,《管子》讲“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后来司马迁的《史记》把这句话改为“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对此,胡耀邦同志做了认真比较,认为这种古典的经济思想是对的,需要我们很好地借鉴发挥。他认为,要想办法使人民用智慧和劳动的双手富裕起来,国家就强大了,就能抵御一切风浪,立于不败之地[14]194。1982年1月14日,胡耀邦同志在中央书记处书记会议上的发表了题为《关于对外经济关系问题》的发言,在发言中直接引用了《管子》“天下之宝,一为我用”的话[15]1115。

胡锦涛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期间,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就是“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这两个概念其实最早都来自于《管子》。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现于《管子·霸言》篇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故上明则下敬,政平则人安,士教和则兵胜敌,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和谐社会”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随即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谐”一词的形成,最早则是源自于《管子·幼官图》,原文是这样的:“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谐。谐习以悉,莫之能伤也。”大意是说,道畜民和,德养民合,人民有了道德畜养,便不能伤害,便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习近平同志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更是多次引用了《管子》。

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管子·禁藏》篇中的一句话:“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群众路线”,期间引用了《管子》的名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视察,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论述“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时,引用了《管子》“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名言。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论述培养好科技人才、建设好我国科技队伍时,引用了《管子·权修》篇中的名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大会上做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引用了《管子·霸言》篇中“合则强,孤则弱”的名言。

2014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习近平同志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做了重要讲话。讲话的后半部分引用了《管子·形势解》篇中的一句话:“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埃及,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其中引用了《管子·形势》篇中的一句话:“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2014年9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6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三段《管子》书中的话:一是《九守》篇中的“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二是《牧民》篇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三是《小匡》篇中的“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习近平同志对《管子》引用与化用,学界多见有阐释,此不赘述。

相对而言,外国政要对《管子》的直接引用并不是很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党和政府把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上来,中国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管子》的思想在国外也引起了重视,一些外国政要在不同的场合也不断引用了《管子》。2011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举行国宴招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引述中国春秋时代名相管仲的名言“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来寄望美中两国人民,增进友谊,为世代繁荣和平打下基础。2013年6月29日,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清华大学发表题为《韩中信心之旅,共创新20年》的演讲,开场白就引用了《管子·权修》篇中的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综之,近代以来中外政要对《管子》的引用,基本的目的是看到了《管子》对于治国理政所潜在的软实力价值。这其中,在国内来看,引用最多显然是非“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莫属,从孙中山到蒋介石到毛泽东到习近平,都对这一经典理论高度重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不同的执政环境条件下的治国理政过程中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本要求。其次,要数“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这一句了,这不仅国内的政要多见引用,国外政要也独有青睐引用。其原因很明显,因为人才与人才的培养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动力,是一种全世界所有民族和国家发展中的共性。其三是对《管子》经济理论的借鉴。就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而言,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以后,面临的是如何建立一个崭新的民主国家。以此为基本出发点,他在把《管子》与西方文化比较的基础上,看到了《管子》思想对振兴民族经济的潜在价值。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面对当时拨乱反正的社会现实,同样在借鉴西方文化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传承融合了《管子》的经济管理理论以发展中国经济。习近平同志领导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所面临的是一种空前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他对《管子》的引用则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究竟为什么近代以来的中外政要会如此青睐到了《管子》呢?毋庸讳言,这当然是由《管子》自身的潜在价值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的地位造成的。

二、近代以来中外政要援用《管子》的突出特点

近代以来中外政要对《管子》的引用,突出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时代感非常突出。中外政要都是站在引领时代发展的高度引用《管子》思想的,孙中山与蒋介石不同;毛泽东与邓小平又不同,胡耀邦与胡锦涛更不一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要求,但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都能够在《管子》书中找到适应这一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内容。这恰恰证明了《管子》作为治国理政思想内容的丰富与潜在价值。

二是注重宏观管理。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角度认识《管子》,其思想内容不外乎“道”与“术”两个方面,“道”就是宏观的管理理论,“术”就是具体的管理措施。近代以来中外政要对《管子》的引用,关注其“道”者居多;既关注其“道”,又关注其“术”者则并不多见。而且对于这些“道”的认识,社会的普遍认知度也并不是很高。继而进一步反映出了对于《管子》认知的社会水平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是关注内容比较丰富。从近代以来中外政要对《管子》引用的内容来看,事关人才、经济、外交、社会关系等等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不可逐一而举,尤其诸如孙中山从《管子》礼义廉耻发起的服装革命,毛泽东从《管子》“参其国而伍其鄙”推动的“精兵简政”等等,都反映出引用《管子》思想的极大丰富性。由此而进一步反映出我们对《管子》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解释说明的层面上,还需要在更大层面上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发掘与深化研究的力度和的深度。

四是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近代以来中外政要对《管子》的引用,实际上都是以现实或超前的社会需要为前提的,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带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执政理念,既与社会的现实发展息息相关,又对社会的关注热点有着积极地引导作用。尤其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管子》的大量应用,更加清晰地透露出了一个积极的信息,这就是对于稷下学风的积极张扬。《管子》书的形成与稷下学的发展与繁荣密不可分,与稷下先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的。稷下学在齐国形成的高峰,凸显出来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把自己的命运同社会发展的兴衰紧密结合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中外政要,尤其习近平同志对《管子》的大量引用,在张扬稷下学风的同时,也是包含着对广大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民族热情的热切期望。

三、《管子》在民族传统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潜在价值

民族传统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管子》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近代以来中外政要的广泛引用,已经证明了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阶段的潜在实用价值,今天我们尤其更应当重视《管子》在民族传统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潜在价值的发掘问题。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对《管子》宏观管理思想中“道”与“术”的梳理。主要是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对《管子》管理国家的规律性认识和治理国家的行为措施给以清晰地梳理,真正形成一套由《管子》管理思想组织起来的“《管子》资治通鉴”系统。之所以这样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先秦诸子的所有经典文献中,《管子》在管理宏观方面的丰富是最具特色,无与伦比的。这是从宏观管理的规律方面来说的。

2.对《管子》富国富民思想的发掘。《管子》的富国富民思想历来多有论述,但其薄弱环节也并不可讳言,这就是寻章摘句者居多。《管子》的富国国民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否则,齐国怎么又会在《管子》的思想指导下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富强起来,首霸春秋呢。尽管我们今天见到《管子》一书未必阐释明确系统,但这一工作做好了,其实用价值应当是巨大的。这是从《管子》对发展齐国的巨大贡献角度来说的。

3.对《管子》合诸侯,霸天下的思想发掘。《管子》辅佐齐桓公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对保护华夏文明文化共同体的产生巨大的历史性作用。这是孔子对之盛赞不已的重要因素。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思想和措施,对于我们今天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潜在借鉴和应用价值,同样值得深入研究。这主要是从《管子》推行的一系列“尊王攘夷”政策和措施角度来说的。

4.对《管子》对外交往思想的发掘。《管子》书中包含着丰富的对外交往思想,尤其是经济、军事方面,其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不管是从时间上来看,还是从普遍性的实用价值角度来看,都经得起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考验,在当经社会的国际舞台上,有着突出的发言权。值得我们给予深入的发掘研究。这主要是从《管子》的对外国际关系角度来说的。

总而言之,《管子》作为中华民族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潜在的利用价值已经超越了时代和民族的时空局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尤其值得深入的发掘与研究。

猜你喜欢
政要管子思想
图看天下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那些 不会说话 的国际政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瞧这造型,政要们也是拼了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
《管子》的边防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