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

2018-01-23 09:30
法制博览 2018年15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院校大学生

张 茜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1974年,“职业倦怠”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提出①,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配备不堪的状态②。自从这一概念提出之后,就一直被社会各界热切的关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来源已久的定义在后来的学者看来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出现了更加多样化的定义,可以作出如下总结:一种疲惫不堪所引发的负面的少作为的精神状态③。即由于不同原因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产生疲惫状态,因而引发负面情绪和少作为甚至不作为的工作状态。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职业倦怠已成为美国企业人力资源会议上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④。然而这一现象并非仅存在于美国,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广泛的存在着,甚至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也未能幸免。高职高专院校的职能不仅是培养人才,将各学科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大学生,更是担负起了服务社会的职能,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青年人道德精神的培养更是功不可没,因此解决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刻不容缓。

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出现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

(一)个人方面

刚毕业的大学生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来源。大学生在进入教师行业的初期阶段,由于经验和阅历的限制,不少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身份和角色的转换,就被迫迅速进入教师身份,而根据研究显示,职业当中出现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现象与职业倦怠存在中等或高等相关的关系。教师对于个人的角色认定不清和定位不明甚至长期处于角色冲突之中,都将会影响教师的成就感和效能感的获得⑤。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学习和培训新进教师的过程,青年教师一进入学校就各自为战,极为盲目的开始了职业生涯,而这却容易造成教师的工作匹配程度极大降低,失配时间越长,失配方面越多,产生倦怠的可能性就越大⑥。教师的个人能力与工作所从事的事项之间的匹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对于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长期失配和多方面失配都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

不少教师在工作稳定之后会开始选择组建家庭。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当中规定不得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但女性教师在工作单位录用前和录用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不同程度的歧视待遇会导致不少女性教师在组建家庭之后被迫选择离开工作岗位。组建家庭之后,教师都会主动或被动地将部分精力分配在家庭生活当中,这又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从而导致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质量下降等现象的发生。家庭问题频频发生会使教师带着家庭问题来到工作环境之中,而负面的情绪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进程,长此以往,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个人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极有可能会引发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缓慢、推进困难、过程延长和成效甚微等问题的出现。

(二)学校方面

教师进入高职高专院校之后,原本期望“知识贵族”理应得到的合理待遇和应有尊重,但却有可能遭遇教师地位太低、待遇不甚公平、生活压力增大、职称评定压力过大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所导致的心理落差太大和薪酬竞争力低使得教师容易产生低成就感和低求知欲的现象,而这恰恰会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未来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教师在学校的工作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授课工作,还要为职称评定耗尽大部分的心力,并且还需随时应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措施。这不仅是仅发生于青年教师群体的现象,也同样广泛的存在于骨干教师及中老年教师群体中。教龄越长,职业倦怠现象发生率越高⑦,教师对单位的忠诚度下降,教师流动程度增大,因此国内不少高职高专院校不得不以全年招聘来抵抗教师数量缺乏和教师过度流动的问题。

工作环境的单一和一成不变、接触人群的稳定性和固定性、授课方式方法的创新难以实施、硬性考核指标的强制约束、学生群体的日益年轻个性化且存在人格不健全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其中青少年人格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缺乏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不协调;缺乏意志力;道德低下;缺乏诚信等⑧。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导致了大学生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漠视学习和原生家庭,树立行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故意以破坏性的行为来引起教师和同龄人的注意,甚至遇到失恋、挫折等情况就选择极端手段来解决,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屡屡发生此类令人痛心疾首的案件。

二、缓解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对策

(一)个人方面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应该通过积极调整心理状态来适应不断袭来的挑战,树立起正确的角色观念,尽早进入角色之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理念,不应该因为不恰当的自我期待而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增强对自己心态的调节能力,主动缓解因长时间持续工作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心理不适,在面对环境和个人的冲突时,应该首先以改善个人的心理状况和行为状况来缓解冲突。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应该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人不能一日不学。现在的大学生对于高科技的运用都是十分的熟练,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也就扩宽了很多,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否获取更大的知识量,做一名令学生信服的学富五车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就在于其个人能否做到主动学习。通过增加对工作的投入来提升对工作单位的忠诚度,无论是情感的投入还是时间精力的投入,都会使一份简单的工作成为一项坚守的使命,随着对于工作的认同感逐渐增强,对于工作单位的忠诚度也会逐渐增强。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时间分配来提升自己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之中的效能感。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与家人达成共识,善于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给家人以高质量的陪伴,在工作时间内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要求。

(二)学校方面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该通过建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对教师成为情感型支撑。在学校的制度层面严格对教师权益的保护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发掘部分优秀教师,为其提供到校外做讲座的机会,一方面来为其他企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传播知识,传达国家政策的相关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例如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部教师就经常受邀到政府机关或企业单位做讲座,教师感觉受到尊重,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也获得了前沿知识和最新时政的资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现状,我们能认识到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人格不健全问题,因此学校方面应该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重铸学校环境,塑造校园文化,开展人格教育,从根本上改善这一问题,而不能仅仅是局限于表面,不能有事发生就尽早解决,无事发生就将这一问题束之高阁。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该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体系和激励机制,来提高教师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因素对其的制约,因此缓解职业倦怠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教师的薪酬满意程度。可以建立多档薪酬发放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或可以根据教师个人需求来调整工作量,从而实现能者多劳,新进教师也能有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的过程。完善用人机制,改革评价机制,消除人事歧视。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该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培训学习制度,外出培训学习和校内互相学习并重。在校内多举行听课活动、讲课比赛、业务能力测评等活动,在校外多联系培训学习的渠道,尽可能多的给教师安排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增强职业能力,让教师觉得有促进自己提高教学能力、整体素质的渠道,从而提高组织忠诚度。

虽然,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但是可以从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这两个方面来着手,以减少此类现象发生的几率,从而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长效有序发展。

[ 注 释 ]

①刘舒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现状与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73.

②Maslach,C.M.& Jackson,S.E.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anual Research Edition,1986,University of Californi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Palo Alto,CA.

③潘国雄.HRM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归因及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4.4.

④赵崇莲,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8):65.

⑤JAWAHAR I M.STONE,THOMAS H.et al.Role conflict and burnout:the 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political skill and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burnout dimens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2007,14(2):142-159.

⑥赵崇莲,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8):66.

⑦张霞,王林雪.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实证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7):53.

⑧张茜.青少年人格不健全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15(5):165.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院校大学生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