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提琴演奏中情感表现力的提升策略

2018-01-23 18:04
黄河之声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提琴表现力演奏者

陈 珑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特殊语言。音乐能够将作者的情感用另一种方式进行表达,让人们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作为大提琴演奏者,想要将音乐本身内容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就必须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加强对音乐本身的理解,提高音乐辨识度,加强表演掌控能力,对表演技巧进行反复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揣摩作曲家真正想法,这样才能通过大提琴演奏,带给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发挥音乐最大魅力。

一、大提琴的艺术魅力

十八世纪下半叶,大提琴在音乐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也使大提琴表演技术与技巧有所提高。大提琴在原有的音乐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逐渐向小提琴靠拢,开始使用了更高的音域。随着许多优秀大提琴演奏家的出现,为大提琴的发展迎来了春天,也为大提琴演奏开启了新篇章。大提琴跟小提琴、中提琴相比,有很大不同,从使用方法来看,大提琴不能夹在肩膀上,而是需要将其靠在左肩进行演奏。由于大提琴体积较大,所以弦与弦的距离也较远,不能向小提琴一样快速的移动到其他音上。但是大提琴的特别之处在于左手不必像小提琴与中提琴一样,紧靠拇指来支持乐器,甚至在有些时候,可以使用拇指在内的所有手指来进行按弦,这样就会发出不同于中提琴与小提琴音乐效果。由于大提琴拥有广阔的音域,不仅能为观众提供更加低沉的声音,还能发出非常优美的高音,虽然在演奏时也不似小提琴那么轻快,但是却有着优柔的音质,为管弦乐表演提供了新的活力。

二、提升大提琴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意义

音乐作为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用音乐对人的心灵进行净化,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的是日益繁忙的工作,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会给人们的生活与精神带来极大压力,而音乐能够在人们精神压力过大时,为人们提供帮助,使人们获得安宁。音乐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作曲家极大的心血,同时音乐也无时无刻都能将作曲家最强烈的情感渗透出来。如果音乐缺乏情感,那么这样的音乐就是乏而无味的,也不可能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好的音乐一定富含丰富的情感,通过演奏家的演奏引起观众共鸣。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用乐器与其进行配合,这样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演奏者在演奏中,不仅需要有娴熟的演奏技巧,还需要有良好的音乐表现力,这样才能将作品中蕴含的内容表现的淋漓尽致。对于大提琴演奏者来说也是如此,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家必须用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将音乐的内涵进行展示,这对于一名优秀的大提琴演奏者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大提琴音乐表现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提琴从一种现代乐器角度来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音乐表现力。从音乐表现力概念来看,音乐表现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通常将音乐表现力理解为在乐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给欣赏者带来的直观感受,包括带动观众情绪、营造氛围等,这也被称之为舞台扩张力。在很多时候,一些大提琴演奏者有着高超的乐器演奏技巧,但是在表演时,总会让观众觉得表演不到位,无法让观众真正感觉到演奏给人们带来的音乐魅力,无法在情感上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是缺乏音乐表现力的重要体现,由于演奏者无法将自身情绪与音乐内容相结合,这好比两个不相关个体,演奏出来的音乐缺乏穿透力,那么也就无法将音乐中真正想表达的内容传递给观众。目前从大提琴演奏实践来看,我们会发现很多演奏者经过多年训练,已经有较为娴熟的演奏技巧,但是由于缺乏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无法将感情投入其中,这就会导致大提琴演奏缺乏表现力。

四、提升大提琴音乐表现力的具体方法

(一)强化作品理解力

每段音乐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而不是音符的简单拼凑,这就需要演奏者根据作曲家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经历等,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如果不对音乐背景进行挖掘,那么对音乐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所演奏出来的音乐是枯燥乏味、缺少灵魂的。即使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能够将音符准确无误的演奏出来,但是整个音乐作品是没有灵魂的,也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在音乐作品学习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对其中每个篇章都进行深入了解,真正去理解这段所要表达的内涵,用心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情感,将自己逐渐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通过结合作者创作背景,对作者进行深入了解,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创造出如此美妙动听的音乐,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力与控制力。比如,演奏者在演奏前,需要学会欣赏,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旋律中,在旋律的带动下,感悟音乐中内涵,从音符中寻找作曲家的一生,将这些感悟牢牢锁在脑海中,将其幻化在指尖,在演奏时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大提琴去进行完整阐述,把自身与音乐相融合,把自身作为作曲家与人们诉说情感的媒介,从而展现出音乐的内涵。

(二)强化辨识能力

音乐透过音符将情感进行表达,这是一种无字天书,更是一种简简单单却饱含内涵的情感语言。大提琴与其他乐器一样,有着自身独有的韵味与音域,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透过其浑厚而深沉的音色,更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与此同时,大提琴演奏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辨识音色的能力,只有将音色进行准确辨认,才能将音乐作品内容进行准确表达,透过优美旋律,直击人们心灵深处,并且透过准确而纯正的音色辨识力,带给人一定的慰藉,以此让人们感受到音乐所到来的温暖。

(三)强化掌控能力

在演奏过程中,大提琴演奏者对演奏力度的掌握直接决定了表演的成功率,也决定了表演是否能够直接人们心灵,带给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对力度掌握不当就会影响大提琴演奏效果,这就像人们平常说话一样,如果能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那么就会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人们就会更用心的去倾听。同种道理,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如果长时间用同种力道,就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温柔的音乐时力道要轻,激昂的音乐力道要强,这样才能不能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并且更容易让观众深陷其中。所以说在演奏过程中,想要将情感进行传递,要根据音乐氛围对音乐力度进行掌控,要做到一气呵成,让观众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变化,这样才能够对音乐进行完美诠释。与此同时,在加强音乐表现力的同时,不能忽视精准控制演奏力度的重要性,不断的对音乐作品进行揣摩,加深对音乐自身的理解,从而将音乐作品完美的展现给观众。

(四)强化分析能力

在演奏过程中,不仅需要演奏者拥有娴熟的演奏技巧,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不断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理解。演奏者要对音乐作品中所涉及到的音乐背景相关知识与艺术修养进行考察,这样才能在演奏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表达更加透彻。在这个过程中,对演奏者要求较高,他们要对音乐作品的风格、情感、背景等进行理解,并在演奏时将其内容进行充分表现。演奏者要充分感知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真正的意境,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时,要对作者创作音乐作品的背景与情感进行考量,跨时代去把握作者情感,以此在表演过程中将时代特点与情感进行着力表达,使整个演奏更加具有感染力。由于作品的背景与时代存在差异,所以在风格上也会有很大不同,这直接关乎这音乐作品风格走向,所以,对时代特征进行把握,了解作者创作背景,能够使表演者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风格进行更好的诠释。在对音乐作品了解过程中,不要对其进行单一化理解,这样很难满足大提琴的演奏要求。演奏者需要在视奏能力范围里,对作品进行有意识挖掘,从根本上把握作品风格与内涵。并且还要将目光放入作品整体,从整体上进行把控,实现音乐作品的在创作。

(五)实现自我升华

音乐中的自我认知感觉在每种乐器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大提琴演奏中也不例外,不断提升演奏者的音乐感知能力,才是日后演奏的关键。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主动了解背景知识,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在演奏过程中,要不断钻研演奏技巧,把握音乐艺术底蕴。大提琴作为一种抽象乐器,自身并没有生命,只有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不断将自身的艺术展现力与大提琴的音乐表达力相融合,准确把握好情感、节奏、力度,把大提琴演奏作为抒发自身情感、发泄自身情绪的工具,将大提琴作为载体进行演奏,向观众展现出演奏者真正的内心世界,为达到这个目的,不仅仅需要把握艺术技巧,还要注重艺术情感的抒发,从而展现出大提琴演奏的表现力。

(六)开展全方位艺术活动

通过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能够为大提琴演奏这提供实践演奏的场所,让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大提琴演奏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这样有助于培养演奏者艺术表现力。为使全方位艺术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就应该为大提琴演奏者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撑。一是应该为演奏实践提供演奏场地,通过建设艺术实践活动基地等,构建多种类型的文娱中心和管理机构,这样能够为演奏开展提供主要阵地;二是联合多种基地让演奏者相互交流,通过多次实践活动来累计演奏经验,使演奏者逐渐形成独具个性化的演奏风格,这也为日后演奏中音乐表现力打下良好基础。三是结合演奏者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不断积累演奏经验,提高演奏技巧与水平,随着整体演奏水平不断提高,使演奏者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稳步上升。只有在表演中不断累积经验,提高演奏水平,才能为演奏者在演奏时表露出音乐表现力作出保障。■

猜你喜欢
大提琴表现力演奏者
大提琴之味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唢呐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训练方式探讨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