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构中国边疆学的几点思考

2018-01-23 18:14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疆域边防国家

郑 汕

一、边疆形态与多学科视阈的理论支撑

边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在美国有边疆学而无边防学,边防学的研究内容被纳入了边疆学的研究范围;而在中国则有边防学而无边疆学,边防学作为军事学的二级学科存在,而在国家制定的学科名录中,则找不到边疆学的名称。晚清民国时期,张穆、何秋涛、冯家升、顾颉刚、杨成志、张维华等学者已在中国边疆学概念提出、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中国边疆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未能使边疆学真正建构起来。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边疆学科建构的缺失是不应该的,这就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学体系。

(一)不同时代有不同边疆形态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朝代的更迭,国家军政大势不断发生变化,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边疆形态,反映了当时的治边方针和边疆政策,边疆研究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在古代,“王朝政治”主导下的中国边疆是一个皇权主义的边疆形态。这种边疆形态以“尊王攘夷”为核心,形成了“内诸夏而外夷狄”①刘尚慈译注:《春秋公羊传译注》“成公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17页。的统治格局,少数民族居于边疆地区,华夏民族居于中心区域。由于历代统治者“重内地而轻边疆”的统治思想,边疆的发展往往落后于中心区域。历朝对边疆多以“羁縻”“怀柔”“和亲”“屯垦”“土流兼治”等“因俗而治”的政策治理边疆,因而古代边疆是一种“天下共主”“王霸互用”的专制主义边疆形态。这种边疆形态形成了“居中驭边”的统治格局。

近代中国是一种民族主义的边疆形态。民族国家的建立,引进了国际法中的“主权”概念。马克思指出:“主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41页。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发展并不成熟,中国长期处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之下,底定边疆和经略边疆都具有“救亡图存”和捍卫国家主权的意义。“重边主义”思潮的兴起,改变了近代的筹边观念,国家对边疆的经略,具有了治边的国务性、涉外的国际性和受制于人的屈辱性。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改变了过去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矛盾冲突的“内防”形态,边疆危机和频繁的“海警”开启了“中外之防”。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共赴国难”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直到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完全的胜利,中国人民才基本摆脱“被动挨打”的屈辱局面。

现代边疆形态是以新中国的建立为分水岭,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边疆形态。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自己当家做主。党和政府在边疆实行有别于中心区域的“慎重稳进”政策,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些少数民族是由前资本主义不同历史形态跳跃式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为直接过渡的“直过区”②直过区是指少数民族经过民主改革,由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农奴制社会、封建军府制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而在边疆实行特殊政策,如跳跃式发展政策、财政倾斜政策、各省支援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建国初期,我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败了美国和15个仆从国,成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复兴的“奠基礼”。随后,发生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苏边界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可以说中国边疆形态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经略和底定边疆的基本内涵,包括了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民族的、宗教的、社会的文化要素,因此,需要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军事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配合才能建构内容丰富、有规律可循的边疆学体系。

(二)边疆学研究离不开多学科理论支撑

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门科学的对象。”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9页。边疆学是以“边疆”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在国外很热门。美国的“高边疆理论”,强调国家安全要以人类生存的“平面边疆”推向“空间边疆”,提出了“空海一体战”“星球大战”计划,以维护美国的空间霸权,打击所谓“无赖国家”和“失败国家”。欧洲国家“联盟理论”和“申根法则”,强调了民族主义与领土的扩张,一方面需要解决欧盟内部的“国家壁垒”和“民族隔绝机制”;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再一方面是要通过欧洲一体化进程抵制美国的渗透与控制。俄罗斯的“大边疆”观念,把整个西伯利亚都看成是边疆区,其防范美国政治打压的重点不变,仍然具有较强的“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的色彩。日本的“岛国边疆理论”和印度“保陆制海”的边疆观念,都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日本和中国存在着钓鱼岛争端和海洋权益的争端,印度和中国的边界尚未划定,美日右翼势力企图联络某些国家结成反华的“钻石联盟”。复杂而又严峻的国际斗争,需要我们建构较为深刻的、系统的边疆学体系,以应对严峻而复杂的国际斗争。

二、疆域与边界的研究视阈

以多学科的视阈研究边疆,疆域和边界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古语云“思不出乎门阈”①(汉)班固:《汉书》卷99上《王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50页。,多学科的视觉才能打破研究的“门户之见”。疆域是国家立国最基本的条件,边界又称国界,是国家疆域的规模与界线。在地理学上,边界也指区域间、国家间的界线。所以,并非只是国界才具有边界的性质。从打破“思不出乎门阈”的视野来看,疆域和边界的研究视阈应该重视:一是疆域理念的变化和疆域规模的因素;二是边界的划分与领土的完整性。这是边疆学体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疆域理念和疆域规模

边疆是指“国家相对于统治中心区域的领土边缘部分”②郑汕:《中国边疆学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页。。马大正先生认为“历史上的中国边疆形式上是由国家政权的统治中心区到域外的过渡区域,即由‘治’向‘不治’过渡的特定区域”③马大正:《“中国边疆通史丛书”总序》,见《中国边疆经略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页。。这两种界定无本质的区别,都是从“文化本体论”上来界定的,是从有人类居住的陆地和海岛的人文因素来界定的。事实上空疆和底土也是疆域的边缘部分。有的学者认为“小国无边疆”,其实并不是这样,西欧很小的城邦国家都有边缘和中心区域的划分,因为空疆和底土是覆盖全域性的边疆组成部分,其刑法规定,到边疆服劳役就是到城墙根下罚站或惩罚性劳动。

从缘起论上看,国家起源需要疆域、人民、政府、权利四个基本要素。疆域的取得有“先占”“添附”“割让”“征服”“时效”等方式。中国的疆域是与国家起源同时存在的。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向“大道既隐,天下为家”④杨天宇:《礼记译注》“礼运第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62页。的转变,标志着国家的形成。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朝从大禹之子启开始实行“家国一体”的王朝国家的世袭制度,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之间的河洛、河济地区,面积大约在50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在240万—270万左右⑤宋镇豪:《夏商人口初探》,《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随着清朝灭亡,“王朝政治”也相应结束。清代前期,中国已有1300万平方公里领土,人口突破了4亿。王朝国家时期,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阿富汗等国,都曾经是中国的藩属国,日本在东汉时期就接受了中国颁发的“汉倭奴国王印”,此印早已在日本出土,说明日本很早就与中国有藩属关系。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国家政治逐渐形成,但民族主义并没有能够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晚清以来中国先后丢掉了3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占国土总面积的1/4,人口的发展也十分缓慢,至全国解放时,全国仅有6亿人口。发展到今天,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⑥1968年实测中国领陆包括岛屿和内水湖泊面积共1045万平方公里,此数字来源于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第14页。、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人口有13亿多。全国有23个省、5个民族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4个直辖市,共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看,边疆学的研究探索范围必须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边疆与中心区域的关系主线;另一条是边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主线。离开了这两条主线很多问题都说不清。领土完整是国家主权最基本的象征,“一个中国”原则有着重要的国际法地位,它体现了疆域不可分割的庄严特征和不可侵犯的神圣特征,也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大一统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智慧。

(二)边界划分与领土完整

边界是指相邻国家之间标定疆域范围的界线,一般都立有界标。最早最原始的界标是“华表”,“华表”既是民族的图腾柱,也是宣示统治范围的标记物。由于古代疆界的模糊性,没有确切的边界线,作为界标的华表并不立于边界线上,而是作为纪念性的标志物,竖立在京师的国门之前。久而久之,华表就失去了界标的功能,而成为一种国家的装饰物了。

中国的疆域范围,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河洛、河济地区,先民的开疆拓土,先后使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成为统治中心区域;西域、岭南地区、漠北地区、关东地区都先后成为国家的边疆地区。由于“王朝国家”统治的“保守性”和“内治性”,中国古代疆域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中国古代疆域“有边陲而无边界”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98页。。但由于中国历代统治范围都有相对稳定的统治区域界限,开疆拓土不是以战争向外扩张,而是以农业文明的内聚式吸附发展,古代王朝边界又形成了明确的传统习惯性边界。至明末万历二十八年(1600),全国人口已达1.97亿人②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1页。。明朝版图“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11,750里,南北10,940里”③(清)张廷玉:《明史》卷40《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82页。。至清前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疆域范围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台湾岛。这条传统习惯线非常重要,它是维护领土完整的重要依据,其历史依据主要表现在:一是古代疆界具有连贯性,历代疆界都在同一地理单元内摆动;二是具有统一性,历代政权都追求统一的政治目标,疆域的盈缩都在传统的统治范围内进行;三是具有继承性,每一朝代都在继承前代疆域基础上,为现代边界的划分提供了历史依据。

中国近代疆域的边界是建立在西方主导的国际法的基础上,并经两个相邻国家议会批准的边界议定书而划分的。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制定了一系列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有沙皇俄国的“黄俄罗斯计划”、法国的“东方法兰西帝国计划”等,中国先后丢失了3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由于“海随陆走”的原则,也丢失了北太平洋沿岸的大片海域。

新中国建立以后,本着“平等友好、互谅互让”的原则,已和14个相邻国家中的12个国家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是划界的两个高峰期,分别和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签订了陆地边界条约,总长度为20,222公里,占陆地边界线2.2万公里的92%,只有印度、不丹两个国家还未与中国划定边界。

目前复杂而严峻的问题是与8个海洋毗邻国家存在着海洋划界的争端。中国与海洋邻国的海洋划界争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岛屿主权争议;二是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划界问题。为此,我们要坚持既定方针,加强海上的维稳维权,为把中国建成“海洋强国”奠定基础,积累力量,做出贡献。

三、边政与边防的研究视阈

边政和边防是边疆学研究的重点,无论是古代王朝国家、近代民族国家和现代全球化时代,边政和边防都有不同的体制和战略举措。中国涉边的政治历来有“内务性”和“外务性”的双重内容,体现了主权和治权的统一。边防是国防在边疆防务上的体现,是国家安全的盾牌。历代对边疆的统治都离不开边政和边防“两个轮子”,抓住了这“两个轮子”就抓住了边疆学的核心和根本内容,并体现当时统治阶级治边的意志和国家“郅治”的目标任务,也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在边疆活动中“攘外安内”的盾牌作用。

(一)边政视阈中的“郅治”内涵

在历代经略边疆的过程中,统治者都企求通过“居中驭外”的手段,使边政达到“郅治”的目标。然而“郅治”的政治取向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它需要内部中心区域的推动和外部周边环境提供的机遇。不过,从边政的视阈中,“郅治”的目标包括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内涵。

经济发展的口号并非当代的语言,历代史书都有“食货志”论述经济问题。古代边政实行“土流兼治”,优崇民族宗教上层,鼓励中心区域的经济向边疆区域流通,实行“盐铁专卖”和“茶马互市”,通过“均苦乐,平徭役,充边境”的实边政策,达到经济上“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目标①(东汉)王符撰,张以宪、张广保注释:《潜夫论》卷5《实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历代边政发展经济的措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上给予指导,中国是小农经济立国,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对边疆的开发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二是财政上给予倾斜和补贴,唐代对羁縻州府免税,元代还对边疆苦寒地区给予财政补贴,元代中央政府曾对西藏三次进行补贴;三是改善交通,如秦代开“五尺道”通往云南,汉代在全国建立驿站,唐代在汉蕃交界的地方设立“榷场”②“榷场”相当于集市贸易。,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开发。由于边疆的发展,“九州殷富,四夷自服”③(唐)吴兢:《贞观政要》卷9《安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6页。。边疆的稳定对周边属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周边各国和中原王朝都通过朝贡体系,建立了经贸往来。

民族团结是边疆“郅治”的重要表现。“天下共主”是原始的“共祖”意识转化成最初的国家认同观念。边疆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创世说”,崇拜自己的祖先。但通过“华夷之辨”的磨合,“天下观”的张扬,由“尊祖”转化为“尊王”,逐步形成了“天下归一”的“大中华”观念和“祖国”观念。国家行政制度的皇权、相权,基层郡县的行政权,都是由政权的等级制度和区域制度相结合的执行力所达成。因而,历代民族既有相互认同融合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冲突的一面,形成了主体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手足相依的“蕃汉双轨”制局面,在长期的发展中,一些民族兴盛了,一些民族灭亡了,一些民族迁徙了,但始终保持了“天子抚有四夷”“中华一体”的局面。

人民安居乐业是边疆“郅治”的最基本的要求。历代治边都强调“齐边制度”,齐边的实质就是要稳定疆域,整肃吏治。春秋以来,历代朝廷都强调“正法以齐官”①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卷10《富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59页。。杨倞注:“齐,整也”,“齐”通“整治、整齐、齐全”之意。历代对疆臣边吏的整肃都有“封疆”和转变作风之意。疆臣边吏的贪鄙,必将破坏人民安居乐业和疆域的稳定。由于大多数朝代贯彻了“以内安边,以边稳内”的方针,边疆文化史上出现了匈奴文化、契丹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西域文化、岭南文化、关东文化等,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政治智慧和文化多样性,形成了“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3《唐纪九·太宗贞观三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067页。的统治格局。

“郅治”出自儒家的大同思想,是一种礼治社会“王道乐土”的理想观念。无论古代“王朝政治”社会还是近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局面,都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边政废弛,根本谈不上“郅治”的统治局面。只有在新中国建立后,通过改革开放,“郅治”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境界,政治清明成为“郅治”的政治基础,社会稳定是“郅治”的社会基础,经济发展是“郅治”的物质基础,文化繁荣是“郅治”的精神基础,边防巩固是“郅治”的军事后盾。基础稳定了,“郅治”才能实现。

(二)边防视阈中的军事盾牌

从边防的视阈中看待边疆学体系的研究,要十分重视边防的国家主体性、设防目的之明确性、空间的广阔性和战略的确定性。中国有“崇文尚武”“止戈为武”“以正守国”③(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8页。的民族美德,也有“大而不霸”“以武慑战”“协和万邦”的慎战思想与贵和精神,积累了丰富的边防经验。还应该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出发,正视边疆面对的威胁,运用好边防这张军事盾牌。

1.边防的国家主体性。边防自古至今都是国防的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利益和安全需要建立的戍边军事制度。国家始终是边防的主体,在军事布局上,古代边防依据“制内御外”的封疆要求,在不同的战略方向上部署相应的兵力,实施“因险置塞”的部署,贯彻“保藩固圉”的边防方针,形成了“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④《清光绪中法交涉史料》,见中国史学会编《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9页。的防御体系。边防的国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边防的“封疆”作用上。边防方针由国家制定,边防的区域性造成的局部危机,都反映了国家全局性的安全利益,具有周边性和全域性的特征。古代边防是一种“夷夏之防”,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分水岭,中国边防进入了“中外大防”。晚清“保藩固圉”的边防政策在实践中变成了“代藩守土”“代藩受敌”的错误决策,导致了这一政策的破产。民国时期日寇全面侵华,引起了全民族的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几次大的边防战争,也都是国家主导下的军事行动。虽然边疆戍守具有区域性,但边防“表提类而分区宇,判山河而考疆域”⑤(唐)房玄龄:《晋书》卷14《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05页。的封疆意义,却体现了国家主导下边防“安内制外”的整体安全作用。就是当代正在进行的军事改革,也是要把“区域防卫转化成全域防卫”。

2.边疆设防目的之明确性。中国边疆设防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它是和边防的国防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性很强的国家,政统和宗统结合在一起,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边疆设防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卫“由家及国”的皇权和“江山社稷”。进入近代以来,国防形势发生了变化,“海噬之波涛未息,山陬之游徼纷来”①(清)宝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0,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帝国主义从海洋边疆和陆地边疆汹涌而来,设防目的改变了“防夷变夏”的“内防”性,变成了反对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外防”目的。据统计,晚清政府进行的战争行动有183次②《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下)》“年表索引”之清朝战争统计,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有一半以上属于反侵略战争,只有28%的战争行动属于镇压内部百姓造反的“安内战争”。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主要战争行动虽属军阀混战,但也不乏维护边疆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作战行动,如反对外蒙古独立、抗击沙俄侵略新疆的战争,以及反对西藏“独立”的川边战争等,都具有反侵略和反分裂的目的性。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延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胜利最辉煌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正义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我军在朝鲜和越南两次与美军交手,挫败了美国霸权主义的侵略锋芒,以至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世界上唯一不能与其交手的军队就是中国陆军”③[美]马克·韦恩·克拉克:《克拉克将军回忆录》摘登,美联社1953年7月29日电。。

3.边防空间的广阔性。由于中国领土辽阔,按照国际法规定,疆域包括了陆疆、海疆、空疆、底土四个部分。从边防空间广阔性视阈看,在边疆学体系研究中,陆疆和海疆研究得较多较深入,而对空疆和底土的研究较薄弱,尤其是对底土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从陆防的态势看,中国的陆地边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现代陆防态势处于一种综合化、体系化、制度化的结构和状态中。各族人民群众都是边防的主体,军队和武警是边防的骨干,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实行军民联防制度。一般来说,领陆是指国家疆界内的全部陆地,领陆是确定领水、领空、底土的根据;领陆面积的大小和领水的面积加在一起,决定领空和底土的面积。底土是从地球表面直至地心来计算的。领陆的整体防卫要求做到国家不受侵犯,领土完整不被分割,国家尊严不受贬损,核心利益不遭伤害。整体性防卫具有国防性,实质上是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防卫。

中国的海疆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是一个“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④周振甫译注:《诗经》卷8《商颂·玄鸟》,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48页。的国家。日本污蔑中国是一个“陆疆大国”而无“海域海疆”⑤日本《读卖新闻》2013年3月14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公元前485年,“吴国派舟师自海入齐”⑥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哀公十年”,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56页。,是中国史书第一次记录的海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四次巡海。中国人民很早就有自己的海权意识,舜帝管辖的九夷部落⑦九夷是指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就是东部沿海地区的“耕海”部落,他们靠渔猎和制盐维持生活。中国人民很早就有经略海疆的经验,秦汉时期开始在海南岛派官设治,三国时期就开始经略台湾,唐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北宋时期开始武装巡海,并把马六甲海峡的南巫里(亚齐)作为划分“东洋”和“西洋”的界线,这一地理概念影响久远。明代在东北滨海地区设置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北起外兴安岭,南临日本海的广大地区,还在库页岛(苦夷)驻防水军,设立了烽、堠、堡、墩。郑和七次下西洋,通过东海、南海遍历东南亚、南亚、红海沿岸、东非30多个国家。清朝确立了岛屿沙洲“各有专属”的“疆址森然”①《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己卯。的边防方针。清政府把海防重点放在东南沿海,在广东驻军7万,在福建、江苏驻军各5万,在浙江驻军4万,形成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海防体系。新中国建立后,组建了新型海军,在建国初期,解放军海军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舰队在海上作战241次,击沉国民党海军舰艇18艘,其他舟船53艘,击伤海军舰艇49艘,其他舟船21艘,缴获各种舰船207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安全利益正从国土安全向海洋、太空和电磁空间延伸,从国内安全向海外利益延伸,从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延伸”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国防政策”,北京,2008年。。目前,海防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美国在韩国配备“萨德”反导系统;台湾地区还孤悬海外,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东海和南海存在岛屿之争。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使海防斗争复杂化、尖锐化。

中国现代空防是一种全域性、单独管理、攻防兼备的防卫态势。空防是边防的重要环节。其全域性是由领空覆盖全部领土包括领水的特征所决定的,它是在国土(包括海洋国土)上空展开的军事防卫和航空管制的活动。它既要靠空中力量掌握“制空权”,又要为国家在太空进行的航天活动提供便利和安全保障,还要在地面设立雷达站、导航系统和预警系统,还在东海划定了“航空识别区”。

底土防御也证明了边疆防卫的空间广阔性。“底土”是一个国家底层的领土,它的范围与领陆领海的范围比齐,原则上可直达地心。广阔的地幔层有着丰富的地下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科技手段窃取他国地下资源,可能引发国际性资源争端和战争。我国对底土防御仍是个空白,基本上是以地面防御代替了底土防御。从边疆学的视阈看,忽视底土研究,说明边疆学的研究仍然缺乏前瞻性。

4.边防战略的确定性。从边疆学的视阈看,战略的确定性是指国家边防的战略定力。边防自古至今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即古代王朝国家的“夷夏之防”、近代民族国家的“中外之防”、现代全球化条件下的“信息化边防”。边防体制是指一个国家关于边防领导制度和边防实施力量构成的制度,包括任务分工、职责范围、功能作用等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完整体系,是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差异性、稳定性的基本制度。在全球化历史条件下,中国向世界承诺走和平发展道路,不称霸、不当头、不吃苦果、不做附庸。但是和平是有底线的,对触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略行为,也可能采取断然措施。台湾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将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中国“底定边疆”的底线,也是我国国防战略的基本点。

四、边民社会与边疆治理的政治导向

边疆学的视阈告诉我们,边民社会与边疆治理的政治导向是关系到边疆长治久安的问题,也关系到边疆发展的政策组型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治世、治国、治边联系起来,找出边民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规律中进行治边的政策组型,才能体现边疆治理的科学性和政治导向的正确性。

(一)边民社会的发展规律

边疆是一个动态性概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边疆规模和范围。边疆的发展有着自身的演化规律。所谓“规律”,是指事物发展各种要素联系的必然趋势和“质”的规定性,是事物发展本身所固有的“法则”。由于边疆地区民族分布、人口繁衍、人文要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中国关东、塞北、西域、岭南和海岛居民聚居区在内的边疆地区,自古至今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与国家军政大势相一致的规律、与国际环境相联系的规律。这些规律植根于中华文明基础上,是与国家的起源、生存、发展和演化过程“一体化”进行的,也是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联动进行的。它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演化的共同趋势,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发展“法则”。

1.边疆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中华大地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共同家园,孔子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①(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宋庆元六年绍兴府刻本。疆域是立国之本,秦汉是中国疆域的奠基期,隋唐至宋元时期是中国疆域发展的高峰期,明清时期是中国疆域的成熟期。中国疆域辽阔,由于自然、地理、民族、宗教、历史、现实、政策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边疆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发展方式、发展类型、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而且表现在不同民族的发展也不平衡,边疆和中心区域发展的差距更大。从不同战略方向看,东北边疆是亚寒带的原始森林,北部边疆是浩瀚的戈壁大漠,西北边疆是盐碱荒漠高原地带,西南边疆是高寒山地和亚热带丘陵山地,发展的条件各不相同。从人文因素看,宗教对各民族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密切的影响,宗教文化对人的发展、生育繁衍、认知系统都有直接的影响。社会形态对人口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有影响。古代社会是一种臣民社会,近代社会是一种国民社会,现代社会是一种公民社会。从边疆的动态演化规律来看,不同时期的边疆政策和发展战略,都直接影响着边疆的规模、边界的划分、边政的管理、边务的施行、边防的巩固等。发展不平衡是一条重要的社会规律,在边疆政策组型过程中,就应当认真考虑这一条规律的影响。

2.边疆发展与军政大势相一致的规律。无论在哪个历史时代,边疆的发展演化都和国家的军政大势相一致。凡是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之时,边疆就稳定,就发展;反之,则相反。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规律。中国每个政权建立初期,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力气“底定边疆”,《禹贡》曰:“震泽底定”,是指“山河平定”之意,“底定”是指边疆和施政效率的“稳定”,司马迁把“底定边疆”解释为“郅治”②(汉)司马迁:《史记》卷29《河渠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05页。之意,政治上追求“大一统”,是古代“底定边疆”最高的政治目标,古代军政制度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专制主义制度,虽经历次改朝换代,但仍使中国保持了统一的政治态势。至近代,改变了“夷卑夏荣”的筹边观念,国家的威胁主要来自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代理人的分裂活动。民国的军政制度是建立在个人独裁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制度,因而民国边疆是一种“弱国边疆”形态。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现代边疆形态发展为社会主义的新型边疆形态,共和共治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经略边疆”基本的政治举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条件下的沿边沿海开放,国家强盛起来了,国际威望提高,军政之势强大,边疆的长治久安有了更充分的保障。

3.边疆发展与国际环境密切联系的规律。国际环境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外部条件,各国与相邻国家的关系都受制于国际关系的大气候,周边关系对边疆的影响更为密切。中国有20余个周边国家,其中14个陆地边界相连的国家,8个海上毗邻的国家,朝鲜和越南是两个与中国既有陆地边界相交也有海域相连的国家。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就有“协和万邦”的筹边思想,因而形成了“万方来朝”的中外交往局面。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民族、宗教、边界、领土、海洋、边民来往等方面制造了许多纠纷和历史悬案。在现代信息文明时代,中国贯彻“亲诚惠容”的周边方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原则,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战略机遇和外部环境。边疆的大事小情都和内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周边关系,应该列为边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应成为治边实践中政策组型的科学依据。

(二)治边政策组型的科学性

治边的政策组型应以国家利益为基本出发点,既要考虑历史的连续性,也要看到现实的威胁。中国历史上治边经验的有益性,体现了中国人民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不能忘记和忽视。弄清现实的威胁,就是要搞清世界秩序的治理对中国边政边防的影响,也是治边模式以“问题导向”的科学依据。

从历代治边的经验看,创造了“以内聚建边为模式的拓边经验”“以地缘管控为基础的靖边经验”“以民本行政为特征的安边经验”“以和平发展为道路的强边经验”。这四条经验强调了民族融合、文化浸润、政治统一、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从拓边经验上看,在中国文化源头的“创世说”中,“盘古开天地”传说,从文化源头上说明了盘古是中华民族开辟洪蒙的创世大神,经过三皇五帝至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五千多年的拓边运动,中国疆域高峰时期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至如今,仍保持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和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疆域规模,走的是一条“内聚式”的民族融合道路,美国学者沃勒斯坦称为“内部扩张”①[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3页。运动,实际上是一个由“夷夏之辨”到“中华一体”的民族融合过程。从靖边经验看,靖边活动是历代治边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廓清边疆,稳定疆域,形成“建、守、防一体化”的边防经验。美国学者迈克尔认为“中国在其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内向型、容易陷于不稳定的国家,它在筹划外部安全时更关心如何控制或制约广阔的周边地区对确立已久的中心地区的直接威胁,而不是获取领土或疆域”②[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6页。。也就是说,中国边防始终是以靖边为模式的积极防御体系。从安边的经验来看,主要是指维护边疆的稳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了“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曰:“诸侯之宝有三:土地、人民、政事”①杨伯峻译注:《孟子》卷14《尽心章句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35页。。历代都强调民本行政,治边要发展经济,培养国家“元气”。吏治时代的民本政治,是以承认百姓生存价值为要害;转入法治时代后,则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②杨伯峻译注:《论语》卷2《为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页。,依法治边是以承认各族人民平等的法律权利为最高原则,通过共和共治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也就是说,以法治实现“安邦定国”。从强边经验看,古代统治者强调“以藩为屏”与“强干弱枝”,但更重视“经济元气”和“四海归心”,这就肯定了军事和经济发展的强边作用。实际上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历来主张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历代统治者更重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这是和平的盾牌,也是强边的经验。

历代治边经验只是政策组型的历史依据,现实的边疆问题才是治边政策组型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政治考量。目前,中国边疆面对的威胁主要有:1.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搅局行为,特别是重返亚太以来,实施再平衡战略,其搅局行为使中国海疆不得安宁;2.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复活军国主义,不遗余力破坏战后世界秩序,在东海和南海对中国进行挑衅,有擦枪走火的可能;3.恐怖主义已成为世界公害,在中国,主要是防止边疆的恐怖主义向内地蔓延;4.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实现完全统一的大国,台湾地区现状需要两手准备,即和平统一和武力解决问题的双重准备;5.“藏独”和“疆独”制造的政治麻烦,经常被西方反华势力利用;6.周边国家挑起的的“小国无常”政策和个别国家挑起的边界争端,如菲律宾、越南在南海挑起的争端,印度在边界争端中的利己主义行为,都对中国有伤害;7.国内贪官污吏的腐败行为对边疆的稳定。

针对以上情况,边疆政策要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财政扶持等方面,做到相互配套,统筹兼顾。党的十八大指出“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5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边疆,是边疆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根据这一目标要求,这就需要边疆学研究从多角度、多领域、多学科对我国边疆政策的科学组型,加强研究,做到古今结合,内外兼顾,有所作为。最终达到为国分忧、为民担责、守土济民的研究目的。

猜你喜欢
疆域边防国家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金鸡山上守边防
唇亡齿寒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探究宋初西南边疆思想形成的原因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疆域”图像系统导学策略(人教版)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歌颂老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