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沉浮录

2018-01-23 13:00郑永春刘晗
中国科技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冥王星太阳系行星

郑永春+刘晗

对公众而言,发现太阳系中的新行星,意味着太阳系的边界又向外扩充了一圈,具有开疆拓土的意义,因而冥王星的发现曾经备受关注(实际上,太阳系的边界并非以最外层的行星而定,一般由太阳的引力影响范围决定。因此,太阳系的半径达10到15万个天文单位,而海王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30个天文单位,海王星之外才是更广阔的太阳系疆域)。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

1846年,德国的勒维耶和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

自海王星发现后,很多人都在期待第9大行星的出现,但此事数十年都没有突破。这时,美国富豪罗威尔出现了。这个老兄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只是一名狂热的天文爱好者,按照国内现在的说法,是一位“民间科学家”。但这位“民科”既有情怀又有钱,不仅出资建设了一座天文台,买了当时最好的望远镜,还招聘天文学家帮他做研究。罗威尔有两个目标,一是证实火星上有运河,二是找到第9大行星。前一个目标不可能实现,因为火星上根本就没有运河。至于后一个目标,罗威尔自己没有实现,但他去世后,他招聘的天文观测助理汤博帮他实现了这个遗愿。

1930年2月18日,第9大行星出现了。这离上一颗行星海王星的发现,已经过去了84年。人们对这颗行星期待已久,很快就将它纳为行星家族的新成员,号召全世界为其命名。最终,英国11岁的小女孩柏妮早餐闲谈时想到的名称得到了采纳。新行星以地府之神冥王普鲁托(Pluto)的名字命名,中国人称其为冥王星。20世纪30年代,随着迪斯尼经典动画形象(小狗普鲁托、小狗高飞、唐老鸭、米老鼠等)的推广,普鲁托的可爱形象开始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巧在它和冥王星重了名,所以就算冥王星之名并非来源于此,还总是有许多不明就里的人问柏妮,为什么要用一只狗的名字给冥王星命名。这委实是冤枉她了。

冥王星荣登行星宝座之后,各种记忆九大行星的口诀在坊间流传。美国人更是为之感到自豪,亲切地称它为“美国行星”。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朱维特和刘丽杏在冥王星附近发现了许多跟冥王星大小相似的天体。这些新天体的发现让科学家觉察到,冥王星与他其他8个兄弟似乎有所不同。八大行星原本排排坐,第9个小弟的屁股刚刚坐热,就发现它身边还藏着很多小不点儿。这个发现让天文学家很为难。

虽然行星很重要,但究竟什么样的天体是行星,却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2000年,美国重建海登天文馆,拋弃了九大行星的传统布展方式,以全新的布展方式,将天体按照性质相似性进行排列。冥王星既不是类地行星,也不是类木行星,因而不与其他八大行星同列。从小传授的科学常识被推翻,人们一时无法接受。此举经媒体放大,在公众中掀起狂潮。海登天文馆馆长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因此成为罢黜冥王星的众矢之的,受到社会各界的批驳。

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组织投票,修订了行星的定义,重新审视冥王星的行星身份。根据新的定义,冥王星正式降级为矮行星。至此,冥王星地位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这场旷日持久的科学之争中,泰森一直是舆论争议的靶心。为此,他写了一本书《冥王星沉浮记》,详细记载冥王星从发现到命名,再到国际天文大会投票表决被降级的全过程。作为世界科普第一人卡尔·萨根的学生,泰森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这段跌宕起伏的往事,从科学家的视角分析冥王星被降级的真正原因。

读罢全书,我们仿佛重新认识了这位名叫冥王星的老朋友,走近它作为行星的“前世”和作为矮行星的“今生”,走近身处争议漩涡中的媒体、专家和公众的心路历程。2015年,我写了一本科普书《飞越冥王星》,主要聚焦在冥王星的最新探测成就,唯一的缺憾便是对它的历史了解不多。为此,我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晗一起合作,将《冥王星沉浮记》译成中文,推荐给中国读者,让大家一起感受冥王星命运的沉浮,体会文化、商业与科学的碰撞。

原书用词精炼,语调诙谐,书中穿插着许多富有童趣的插图漫画,与该书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全书内容庞杂,涉及行星科学、航天技术、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而我们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已经被训练成了某一领域的“专家”,知识面反而越来越窄,因此,需要对文化背景、历史事件、专业术语多多补课,严密査证。

翻译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既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还要翻越历史文化和专业背景的高山。如果刻板直译,容易导致文字晦涩难懂。如果理解后再创作,又容易被人诟病不尊重原著。两位译者均有天文学的学科背景,因此对书中的科学知识理解起来没什么困难。为了让读者轻松阅读,我们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作的用词和语气,对不常见的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增加了“译者注”,方便大家理解,避免阅读的卡顿感。

翻译背后的艰辛,往往无法公布于世人。为了避免读者误解。我们在翻译时,常常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碰到读者可能产生误解的词语,以及西方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事物,进行了大量査证。例如,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轻泻剂“冥王水”,行星的命名原则,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中诸神的象征意义等。在翻译迪士尼动画形象普鲁托的故事时,译者特意补看了这部发行于1937年的动画“老片”。因为只有看到小狗活泼可爱的形象,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灵动场面。当读到汤博在下午4点左右发现冥王星的故事时,译者根据已有的天文知识反思,为什么是在这个时间发现新天体?当时太阳还未落山,天空很亮,显然无法通过望远镜观测到行星。经过一再查证后得知,汤博当时采用的是对比星图的方法,所以是晚上观测,白天对比时发现了X行星。一番推敲后,才敢落笔翻译这部分内容。

《冥王星沉浮录》不只是介绍一 段趣味横生的往事,也不只是一部科学史的记录。这本书还希望传递一种科学精神,一种敢于挑战成规、不断怀疑、努力探索的科学精神。浩瀚的宇宙中潜藏着太多人类未知的秘密,使天文学成为一门不断更新的学科,这一刻下的定义,很可能在下一秒由于新的发现而被推翻。但我们既不能因为不愿更改已熟悉的旧知识,而拒绝新的发现;又不能因为担心新知识再次被否认,而不愿继续探索。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只有挑战权威、怀疑前人,通过反复检验,才能推动科学的进步。

只要是错误的,就必须得到修正,冥王星的降级之路便是如此。从1930年冥王星被发现,人们证实了80多年前对第9大行星的预测。在舆论的鼓吹和商业文化的宣传下,我们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这颗新行星。“冥王星是行星”的結论写进了教科书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似乎巍然不可动摇。然而,随着天文学家在冥王星所在的柯依柏带发现了许多新的天体,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冥王星远比我们原来认为的要小。“冥王星不是行星”,这句话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句“他没有穿衣服”一样,终于从低声喃咕,变成了大声质疑。而本书的作者泰森,就是故事里第一个喊出那句话的小孩。未来或许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成为驳倒我们现有知识的证据,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要的是参与和见证科学发展的过程,至于结果,其实我们并不关心。

2015年7月I4日,新视野号探测器首次近距离飞越冥王星,人们第一次发现,这颗又冷又黑的小不点,居然展示给地球人一个大大的“爱心”,以此昭告世人它的宽宏与欣慰。

胸怀宇宙天地宽!冥王星虽然被剥夺了行星地位,降级为矮行星。但实际上,冥王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从来没有改变,大小没有改变,运行轨道也没有改变。因此,冥王星究竟是不是行星,只是人类看待它的态度而已,这对冥王星本身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这个小小的冰球体,依然在遥远的太阳系深空前行,而更多更遥远的未知世界在等着我们,吸引人类继续探索,一往无前。endprint

猜你喜欢
冥王星太阳系行星
流浪行星
勇闯太阳系
行星呼救
更进一步
被误会的冥王星
行星
登陆“行星”
“新视野”邂逅冥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