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及实践研究

2018-01-23 00:05刘维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8年1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实践规划

刘维

摘 要:自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通过国际合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省、市共建等方式创建了多个低碳绿色生态城区。本文通过对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唐山湾生态城、青岛中德生态园3个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比较,提出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及生态指标方面的特色;针对目前生态城区的实践情况,总结了绿色生态城区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4条建议措施,供后续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城区;规划;指标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规划特色

1.1 规划协同

绿色生态城区开发强调总体规划与概念规划、控规及产业、能源、市政等各专项规划的协同;注重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同。通过概念规划指导、指标体系统领、专项规划深化,做到各项规划之间的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最终把绿色生态城区的生态、智慧建设理念全面落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整体把控,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污染的减少和环境的保护,促进绿色生态城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新天津生态城和青岛中德生态园的规划编制和执行过程都十分重视协同理念的渗透。城市规划与各专项规划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以促进城市规划和开发的各个层面有機联动,使得资源得到整合与优化,合理化开发建设成本,也尽可能减小开发建设对于环境的影响。

1.2 共生城市理念

共生城市是瑞典对于生态城市的表达,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发掘和利用交通、能源、建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性,规划设计良好的整体系统方案,使得各要素都得到良性循环。

中新天津生态城目前已经启动气动垃圾收集系统(PWCS)、垃圾智能分类回收平台,垃圾能够通过预先敷设的地下管道,利用真空抽吸的原理,以空气为动力,将垃圾自动运送到垃圾中心。从而可以实现生态城高效快捷的垃圾收集清运,有效减轻地面机动车交通负荷,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杜绝垃圾二次污染。

但由于居民生活习惯等影响,共生城市理念在绿色生态城区实践中困难重重。曹妃甸唐山湾生态城在开发中试图尝试将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和废水分成黑水(以打碎的餐厨垃圾和粪便为主的高浓度有机垃圾)和灰水(轻度污染的废水)分别加以利用。黑水经过处理可以产生沼气,提纯的沼气能为城市的快速公交系统公交车和一部分机动车、小汽车提供燃料;还可以成为肥料回馈给农田,代替常用的化肥。灰水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可以用来灌溉植物。但在城市后续的实际开发中,由于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并未大范围实施推广。这一点值得后续生态城市开发建设中深思,在实践过程中将先进的技术与居民的生活习惯充分结合,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1.3 混合开发

混合高效的开发,能够打造利于步行的空间布局,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公共交通与城市空间功能的耦合度,鼓励就近就业,减少机动车出行量。

曹妃甸唐山湾生态城为适应以混合城市功能为特色的土地使用模式,在针对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复合功能用地的概念,复合功能用地规划用地面积387.9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0.28%左右。北区大学区与混合使用的城市间紧密连接,灵活的街坊尺度,促进了住宅、办公及服务功能与校园功能的整合,使得城市系统各要素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1.4 生态社区结构

绿色生态城区提倡低碳出行,在开发中以适宜步行的生态细胞为基本单元,构建生态社区结构。通过各个细胞间及细胞内慢行系统的连通,打造宜居生态社区。

中新天津生态城以200m×400m的生态细胞为基本单元,整个生态城区由格状模块组成,适合步行。细胞内配有生活配套设施,并要求严格落地,使得可达性和土地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由4个生态细胞组成一个紧凑的生态社区,再由多个生态社区组成一个生态片区。这种层次分明的规划布局更易于分配不同等级的配套设施。

绿色生态城区开发中可以通过小尺度的细胞,打造适于步行的生态社区,如部分生态城市200m×400m的细胞尺度,将便于灵活的土地出让和低密度小尺度渐进式开发。

2.生态指标体系研究

2.1 指标体系制定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不仅是生态城市内涵的具体化,而且是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成效的度量,能够指导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其中包括环境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制定既应该参考中国及国际标准,也应该顾及生态城区所在区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实施难度较大的指标可以设置阶段性目标,分期执行。

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中新两国的政府旗舰项目,在规划之初即制订了严格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新加坡和中国双方专家拟定,经部长级的生态城联合工作委员会批准认可。在拟定各项指标时,专家参考了中国和新加坡的相应标准,并选择在生态城采纳设定较严峻的标准。专家同时也参考了国际标准和考虑了生态城的实际情况。指标包括控制性指标22项和指导性指标4项。为确保指标落地,中新天津生态城从规划审查环节层层审查落实。

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由德国GMP公司和天津御道工程咨询公司联合编制,设置了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等四大类40项指标和目标值,其中控制性指标34项、引导性指标6项。与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相比,中新天津生态城有自己特有的指标项,突出生态宜居理念。如园区自然湿地净损失为零,本地植物指数≥0.7,并通过就业住房平衡指数及无障碍设施率,强调产城融合及宜居生态城区的打造。

另外有部分指标控制更加严格,如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中新天津生态城为150吨-C/百万美元,而中德生态园为180吨-C/百万美元;绿色出行所占比例中新天津生态城≥90%,而中德生态园≥80%。中德生态园根据中德两国合作的特殊背景,结合园区自身情况,也增设有特有的指标项。由于中德生态园产业比重较高,产业准入门槛也较高,相应特有指标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的节能环保、产业类型构成、产业发展政策和人员培训方面。其中,企业清洁生产验收通过率、单位工业增加值COD(化学需氧量)排放、工业水耗指标以及工业余能回收利用率等衡量清洁型生产企业的重要指标在二级指标体系中均进行规定。针对青岛地区淡水资源缺乏以及临海的自然条件,重点提出了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工业水耗指标这样的针对性指标。产业招商引资对于企业的筛选也是按照指标体系中相应的指标项衡量。对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也有体现。endprint

唐山湾生态城的生态指标体系共包括7个子系统,30个具体方面,141项指标,基本涵盖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与中新天津生態城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唐山湾生态城指标体系划分更为细致,指标体系划分为三级结构,深入到具体地块管理层面,涵盖了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但过于细化的指标要求如何进行落实,指标的可操作性及灵活性都需考虑。

2.2 指标体系落实

根据文献查阅及实地调研,在实践中,部分绿色生态城区的开发未严格遵循所编制的指标体系,土地出让过程中没有生态指标的控制,生态指标体系仅停留在规划层面。

为确保生态指标体系能够严格落实,有以下建议措施。

(1)指标体系编制时,参考国家及国际标准的同时,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取指标项,并制定合理的指标值。

(2)对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分解。通过指标体系细化分解,逐步形成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路线图和行动指南,确保将生态理念落实到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并形成生态设计手册、操作指南等,明确把指标体系绿色生态的要求转换成管理措施及手段,将责任分解到政府、企业、居民等主体。

(3)将指标项进行划分。区别管理类指标和规划类指标,针对规划类指标,通过总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加以落实。通过将量化指标与控规的融合,要求各项生态指标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强制执行,并从规划审查到项目落地,层层管控。

(4)分时段执行。对于短期内较难实现的指标,设置阶段性目标,分阶段执行。

3. 绿色生态城区发展面临挑战及建议措施

(1)对绿色生态城区的内涵理解不够充分,主要停留在绿色建筑,对于节能降耗减排等核心问题关注不够。

建议组建稳定的专家队伍,定期对相关政府部门及主要开发单位进行培训。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及时沟通,深化对问题的研究和落实。引入高新技术手段,加强对规划的管理,确保规划能够真正落实。

(2)生态城区发展以政府的政策引导为主,缺少市场化活动,政府与市场共建生态城区格局尚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有待完善。

建议加强公众参与程度,充分挖掘地域特色,使生态城区注入市场化活力,通过市场的调控,辅以政府政策的引导,推动生态城区的开发建设。

(3)开发建设成本较高,较难复制推广。

建议在开发建设中注重成本控制,适当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利用当地资源,降低成本。

(4)大部分生态城区发展中生态指标体系制定与后续管理及落实脱节,导致指标无法落地,偏离生态城区建设初衷。

建议建立健全生态城区配套管理办法,制定监控、验收的全套考核制度和权威合理的评估办法,出台规划指导意见和技术标准,加强规划管理工作。

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从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的运用到生态指标体系的制定到即将出台的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的制定,都以低碳生态为出发点,规划先行。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值得考虑,尤其是规划与实践之间的无缝衔接,因地制宜的规划仍需加强。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13(8):1-6.

[2]达良俊.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J].现代城市研究,2009(7):11-17.

[3]达良俊,田志慧,陈晓双.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7):11-17.

[4]李宝鑫.基于可持续设计的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实践方法研究[J].绿色建筑,2013(7):34-36.

[5]洪成.关于低碳城市与低碳规划的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13,28(4):43.endprint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实践规划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