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练笔

2018-01-23 00:24李华英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指向性练笔

李华英

[摘 要]一周一次的有效练笔有利于弥补一学期才几次作文训练的空白。但无话可说、无从说起是学生练笔少交或不交的症结。教师可先作指向性的引导,待学生能力形成的时候,再对练笔进行放手,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练笔;有效;指向性;随意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2802

高中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分析加工能力、素材运用能力、捕捉人物与生活能力、准确使用语言能力等。但因为各方面原因,每学期只能安排几次大作文训练,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九尺高台,起于垒土。这就需要每周一次的课外练笔来补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练笔呢?

一、授之以鱼——指向性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深厚的情思。”但是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生活是不充实的,他们围着高考指挥棒团团转,虽有表达的欲望,却难为无米之炊。基于这样的学情,我认为对练笔作指向性的训练是最佳方法。

指向性表现为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提出某些训练要求,如人物形象评析,或某经典的读后感,或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作定向分析探索,从而使学生洞悉其本质,产生慧眼独具的创造性发现。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依托文本,落实课标要求

课本是个大米缸,善于利用这个米缸,就能轻松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困境。如学完《老人与海》,我布置了这样一个练笔:“‘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名言。在你看来,桑地亚哥的经历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人生的成败到底应该如何衡量?请你就此写一篇练笔。”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我则布置了这样一个练笔:“《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出的‘民多于邻国的具体措施,就是今天说的‘富民政策。请你结合课文学习,写一篇练笔,谈谈‘富民政策對于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给学生一个话题,不需要他们为写什么而烦恼,学生写作与交流就这样愉悦地开始了。有方向,有任务,学生的配合度很高,这改变了学生迟交、不交练笔的困局。

我重视课文的示范性作用,从中汲取写作方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一篇文章的构成有主题、内容、谋篇布局。有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感觉有话可说,但不知道如何说起。这就涉及谋篇布局的问题了。教材中很多优秀的文章在这方面是典范,如《劝学》《师说》《过秦论》。这种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训练,首先应该通过阅读教学来渗透。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通过阅读来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写法和逻辑思维的积累,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写作的冲动。

(二)大量阅读,从阅读中获得思想、语言的审美享受,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我要求学生在高一阶段进行大量的阅读,如《麦田的守望者》《文化苦旅》《傅雷家书》《追风筝的人》《平凡的世界》等,每部作品阅读完要摘抄好词好句、写书评。既要阅读经典,也要关注社会热点。我让学生多看凤凰网的时事评论专栏、今日科学的评论专栏、中青网的青年之声等,还布置了谈网络游戏“王者荣耀”等任务。这里有语言之花,有思想之花,有创新、分析加工之花供学生吸取养分。有了“量”的积累,才会产生“质”的飞跃,学生才会拥有一支生花妙笔,写起文章来才能文思如泉,一挥而就。

(三)重视实践体验,拓宽学生视野,体验写作乐趣

叶圣陶先生的生活作文理论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文乃生活之再现,生活乃习作之源泉。为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拓宽学生视野,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拥抱自然,融入社会,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进行实地观察、体验、感悟。吴川市是个文明古镇,吴川八景一向让当地人引以为荣,包括一览凭高、丽山樵唱、延华弄月、极浦渔归、文翁耸翠、东海朝阳、限门飞雪和通驷垂虹。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如今不少景点已经消失,或者仅仅留下遗址。我就带领学生去寻踪文明之影。吴川市还是个企业家层出不穷的城市,这些企业家富而思源,在党政策的呼唤下,纷纷建设家乡。我带领学生去参观文明村,去寻找新旧农村的变化,去感受新生代的政策之美和人情美。多参加实践活动,学生见识多了,素材丰富了,就会有话可说,有物可言,笔下流淌出真情,写出的文字打动人心扉。我还开展了两个专题讲座,让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交流体验。事实证明,定期或随机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可以拓展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时空,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到活动的快乐,并用自己的笔触去叙述事件,描摹风景,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从中感受到习作的价值与乐趣。

二、百花齐放——随意性训练

高中生一方面缺乏生活阅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他们更多地观察生活,思考人生,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百态,并希望寻得自认为正确的答案。这种兴趣和探索志向,如能引导在练笔中,往往能让学生对生活形成一种敏锐的捕捉力,从而形成对社会生活深入体察和洞悉其本质的认识能力。当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时,教师要开始松绑,对练笔作随意性的训练。

随意性训练,即在练笔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受来自教师的指令、任务的限制,不受题材、时空的捆缚,亦不必受文章结构形式的制约。思他们所想,或感或悟,或叙或议,任思维驰骋,形文章于笔端,其可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在这一目标的达成上,我主要从下面两个地方落脚。

(一)开展课前3分钟“时事直通车”活动

开展课前3分钟“时事直通车”活动,我的要求是分享。学生可以分享时事,也可以分享看法。在实行的过程中,学生先是分享时事的情况多,慢慢地分享一些看法,再后来,他们就交流比较完整的认识。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体现了他们由被动到主动地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实践性。

(二)自由阅读

用自由阅读为习作松绑,鼓励学生自由练笔,对学生习作不进行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自主拟题,叙述自己感兴趣的事,发表自己要说的话,通过对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来抒写自己的情感。事实证明,学生拥有了习作的自主权,有了表达的欲望,就会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见闻、思想、情感无拘无束地诉诸笔端,写出个性化的作文。久而久之,这种自觉的、持续的自主练笔,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固定下来,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激励这一行为,我定期开展读书读报交流活动。学生自己制作PPT,自主交流,效果很好。

练笔由指向性到随意性,是限制到松绑的过程。想跑先会行,所以第一阶段的指向性是科学的。但指向性不是最终目的,教师还应把表达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自由,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先行再跑,先积后发,我认为这是有效的方法。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指向性练笔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的创设与有效生成
一种上半空间指向性的水声发射换能器结构设计
初中作文“练笔·日记·作文”三维写作教学初探
巧借文本 有效练笔
读写“三结合”,彰显练笔精彩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
插上“双翼”放飞理想
强化读写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