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研究

2018-01-23 10:09杨金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杨金铎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部分大学生以网络为工具,进行有损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的社会活动。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对其自身产生消极影响,如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淡化大学生的法律观念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在纠正大学生的行为,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道德;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4-007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3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道德及其本质

道德的本质问题是从人性自身出发的利益关系问题。社会共享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个体之间为争夺利益而导致冲突。荀子认为人性恶,这里“恶”指私欲,在《性恶》篇中,荀子试图正明,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人又生来就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由此,出于调节社会冲突,维持社会治安的目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挑战。

最先提出道德失范的专家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他认为“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道德危机,是社会大变动造成的传统道德的失灵而新道德尚未形成的社会真空状态”。

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社会主流价值观与自身应然意义上的行为失衡,集体主义价值观面临挑战与威胁,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观正处于危机当中。作为新生事物、新生力量的代表,互联网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同时,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拓展提上了议程。

二、网络视阈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消极影响

网络以其互动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许多大学生因为忽视网络文明而滋生了了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与不道德的行为,这些可能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大学生自身产生消极的影响,具体可以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网络上出现了渗透着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的不健康或者有暴力倾向的游戏,对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极为不利。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虚拟性造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出现了“大学生主体迷失”现象,造成了大学生人格和行为的歪曲。有学者指出,这里所谓的主体迷失“特指网民的个体意志、独立人格等自我形象的迷离与走失”在虚拟世界中的互联网,人们的行为是不可控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最有可能它并没有真正发生”。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冲突导致了大学生畸形心理的产生,甚至出现了人格上的分裂,比如网络上的暴力、色情游戏滋生的大学生犯罪问题。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表现出一种企图逃避现实、对他人冷漠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与全国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二)淡化大学生的法律观念

李小元学者认为:“虚拟自由的网络环境可以在促使网络个体对知觉结果产生新的认识,进而形成自己新的思想與价值定位之后,然后将自身隐藏在内心深处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表现与显露的不良欲望和行为如偷窥探隐等带入现实社会中。”个体利用网络进行的不道德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网络主体肆意妄为,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大学生自律意识不强,对权利与义务理解欠佳,借助于网络的媒介作用,泄漏他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频频出现,责任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对法律法规的漠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关于互联网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网络主体的约束效应偏弱,个体行为受到自律和他律的限制,他律主要是指社会规范的制约和影响,法律法规、价值观等,自律与他律两种方法是互补的,不可或缺的互补。

三、网络视阈下大学生道德失范成因分析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使我国走向世界,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轨制下,市场经济诱发各行业之间不正当的竞争,出现了一系列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护,社会的经济秩序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经济领域出现的道德失范必然会引发人们思想上的“失范”。在某种程度上下,一定的思想决定一定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每个人都是道德主体,内心的道德准则存在差异,经济繁荣的背后却是道德缺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最初的那份纯真到哪里去了?

(二)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利己主义价值观与我国的集体主义主流价值观相抵触。互联网时代,为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传入我国提供了契机,我国网民数量众多,大学生更是网络最重要的主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接受新观念、消化新内容、形成新模式。西方的道德观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一些极力鼓吹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游戏、网站、贴吧极易模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亚当·斯密认为,“人性之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就在于克制我们的自私心,同时放纵我们的人仁慈心;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才有情感的优雅合宜而言。”然而,在2011年的“小月月”事件中,从货车司机的无情碾压到路人的冷漠无情,人们内心的同情心被淹没,自身利益与帮助他人发生冲突,实质上就是利己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斗争。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完全成熟的结果

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自我统一性混乱,自制力较弱。一方面,大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诉诸于标新立异,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增强,极有可能在网上传播垃圾信息;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在强化,自我表现力及实现自身愿望的需求不断深化,希望他人重视自身的想法。然而,快节奏的现实生活及学业和就业竞争的压力,使他们感到疲惫不堪。因此,他们就会把在实际生活中遭受困难后的消极悲观情绪释放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中,甚至会不加约束地放纵自己行为。他们以此来宣泄自己心理上的压力,寻求网络世界的“虚拟保护”,一时的“快感”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慰藉,为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提供契机。

四、网络视阈下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方法探析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以其便捷、迅速、广泛的特点对大学生道德行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矫正网络成瘾,形成健康人格

网络成瘾是一种个人网络行为失控的网络频繁的过度使用造成的,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渴望网络,突然减少或停止使用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现象。网络成瘾的实质是人在网络领域中的主体性迷失。网络的刺激和诱惑使多数大学生迷失自我,利用网络传播信息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出于自身的意愿,肆意宣传各种言论,网络道德观念淡薄,害人害己。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应对网络主体进行认知行为矫正。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网络观念和行为,反复加以训练,使新的网络认知和行为替代原有不良认知行为,并将新的认知和行为转化为网瘾者的认知观念和习惯的网络行为,为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奠定基础。

(二)规制网络欺诈,开展自我教育

网络欺诈是指借助互联网络,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通过对网络用户实施欺诈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一部分大学生自身能力强、专业理论扎实、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诱导下,以网络为工具,进行诈骗行为。

目前,规制网络欺诈行为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导致网络主体的道德观念出现扭曲,有效地规制网络欺诈行为,主要靠他律和自律。我国不是具有法治传统的国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建立有效规制网络欺诈行为的法律将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网络主体应积极开展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注重群体自我教育的榜样作用,自主选择信息及利用信息,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转化为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由他教转向自我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