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及梯队建设研究与对策

2018-01-23 01:53苏海军姜美萍
价值工程 2017年29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企业对策建议

苏海军+姜美萍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市场载体,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开展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成长与培育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培育与梯队建设机制与对策研究,从多个创新生态和企业生命周期视角,采用大样本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验证,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和梯队建设进行了新的探讨和构建,并提出有效对策与实施建议,能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梯队建设;对策建议;经济发展

0引言

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是当前最活跃、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企业群体,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市场载体。本文重点开展了常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成长与培育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培育与梯队建设机制与对策研究,从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生态链、人才链等创新生态和企业生命周期视角,采用大样本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验证,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和梯队建设进行了新的探讨和构建,并提出有效对策与实施建议。

1常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梯队建设现状

常州高新技术企业总体发展位居江苏前茅,培育规模与数量呈平稳增长态势,数量从2011年的617家增至2015年的1050家,四年增幅达到70.2%。从空间分布来看,两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集聚效应明显,新北区和武进区(含武进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到全市总量的43.7%以上。从产业领域分布来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三大领域中集中了超过75%的高新技术企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三个领域中分布了2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微企业占到89%,规模特点凸显出常州市中小企业特色。常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态势明显,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增幅高于全市工业企业销售增幅,“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从1490亿元增加至2312亿元,年均增幅11.6%,高于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幅10.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增幅均高于全市制造业的税收增幅,“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税收从24.99亿元增加至41.4亿元,年均增幅13.5%,高于全市制造业企业入库税收平均增幅8.3个百分点,相关优惠政策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2常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梯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发展不均,龙头缺少、骨干不强、后备不足,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在100亿以上的只有1家,10亿以上的只有35家,数量占比仅为3.4%。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偏少,人才流动失衡,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不少企业在认定后放松了内部管理、降低了研发活动和研发经费,部分企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却未能及时补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降低、新产品开发力度和推广力度严重不足,以上情况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复审或者重新申报时达不到认定基本条件,被迫主动放弃资格或资格审查不过关。同时受到经济与政策环境瓶颈制约,高新技术企业高速增长难度加大。

3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特征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创新创业企业典型案例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与知识密集型的现代企业,具有高创新性、高投入性、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等特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过程一般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其形成和发展始于研究开发、终于市场实现,呈现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

本课题根据常州“十百千创新型企業培育工程”、“十大产业链”和“双百行动计划”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战略重点企业库名单(近1500家企业),通过定量计算模型、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数据分析,最终重点分析了最具常州地方特色和发展趋势的3家典型案例企业。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宏观经济、政府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及资本市场发育程度、技术研发环境与技术转移扩散环境,以及市场环境与人力资源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从初创期顺利发展到成熟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到成熟期后,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能力、战略发展思路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4常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梯队建设对策与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常州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本课题通过实证分析、理论研究和机制构建的探索与思考,对常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与梯队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为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4.1加强政府政策、资金协同支持与监督,规范政府支持工作流程,构建重点行业研发平台,引导和培育“初创期企业”快速孵化

初创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萌芽阶段,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即以研发为主的管理模式向以生产和销售为主的规范管理模式的转变。

一是发挥财政直接投入对企业管理的督促作用,规范初创期企业制度与模式建立。在这一阶段,鼓励和引导企业提高管理能力,组织建设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模式优化,通过提高管理能力,能够为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积蓄力量。二是多渠道持续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丰富初创期企业财政直接投入内容,在税收优惠政策上,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收政策,大力实施更多的减免手段,提高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三是加强风险投资比重,提升初创期企业融资能力,并且鼓励更多社会资金参与进来,同时政府应在政策方面加以指导,对投向高新科技企业的风投资金给予扶持。四是规范政府支持工作流程与科技合同管理,加大风险投资比重,实现政府与初创期企业双赢发展目标,以严格的科技合同约束来实现政府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双赢。五是建立重点行业研发平台,保障初创期企业技术创新成本节约,对于企业聚集的地区,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为企业的创新和研发提供便利。六是建立创新园区专业服务机构,支撑企业技术研发与技术创新。七是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构筑初创期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团队,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endprint

4.2加大企业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与开发,推动“成长期企业”快速成长与可持续发展

成长期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更多,基于此,政府应尽量多开发融资渠道,比如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企业投资等。此外,这一阶段中小企业希望政府能够通过开展产品推广会、加大宣传力度等手段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订单。一是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打造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成长期企业发展,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中介服务业等科技服务业。依托科教城,强化与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瞄准全球一流科技资源和创新团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创新合作与竞争,全面提升吸纳和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能力。二是大力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强力支撑成长期企业可持续发展。发展以“首投”为重点的创业投资、以“首贷”为重点的科技信贷、以“首保”为重点的科技保险,构筑形成金融创新活跃、服务功能齐全、支持重点突出的科技金融模式。三是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增强成长期企业生命力。四是加强政府与创投的合作,引导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宽成长期企业融资渠道。政府应当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形成社会化、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引导和鼓励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约定和规范风险资金退出机制。五是完善产品市場推广体系,协助成长期企业拓展市场。

4.3加大“成熟期企业”龙头骨干培育,提升“创园一企业一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增强全市创新发展能力

成熟期企业需要逐步形成规范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和完善管理模式。一是“一对一”的产业提升服务,培育成熟期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企业梯队结构。着力培育处于成长成熟期、高附加值、产业基础好的科技企业发展,通过遴选“小转规”、“双软”和科技服务业企业中高素质企业,将其培育成创新领军和上市培育企业,构建新能源、轨道交通、输变电、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十大产业链内的骨干培育企业库,大力培育和发展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企业不同规模和不同产业链的梯队发展结构。二是加强政府、产业、科技等的合作,促进成熟期龙头骨干企业培育。采取在企业前期基础设施配置上,通过政府建设资金跟进予以扶持。同时通过与在常高院校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与地方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加大成熟期企业培育与合作,积极争取和支持建设特色明显、支撑作用强、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设施,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和产业竞争力的龙头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三是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创新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的思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打造“十大产业链”。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升级。四是构建“创园一企业一产业”创新发展体系,提升“创园一企业一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通过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各类创新园区的相互合作,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增强全市创新发展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企业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