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三艺术生数学复习中应用的研究

2018-01-23 11:27何绮泳
读天下 2018年15期
关键词:数学复习微课

摘 要:高三的艺术学生(音乐、美术方向)在高三阶段有近6个月时间进行封闭的专业训练,无法顾及文化课的学习,让数学复习备考变得任务重、时间紧。为了提高三艺术学生数学复习备考的效率,本研究尝试在艺术生复习备考中运用微课,把重点知识作碎片化处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

关键词:微课;高三艺术生;数学复习

一、 研究背景

高中的艺术生一般从高中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文化科的学习因此而会变得紧张,文化科的课时安排也会相应减少,到高中二年级的六月份,学生更要停止所有的文化科课程,进行为期半年的封闭专业训练,在此期间,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大部分是荒废的。一是专业课时间安排得很紧凑,二是艺术科的负责人对文化课的重视与理解不够,只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开设所谓的“同步文化课”,这往往也是虎头蛇尾,效率较低。艺术生进行完成术科考试之后进行文化科的学习与备考只剩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学生的文化学习严重怠慢,时间短,任务重,基础薄弱,如何让艺术生对高中三年的内容進行有效的复习?为此引用微课让学生进行复习。

二、 概念的界定

(一) 微课的概念

微课最初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2011年由萨尔曼·可汗的“可汗学院”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整个教育界掀起一股“翻转课堂”的变革热潮。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观给“微课”下了定义,微课:又叫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结合国内处对微课概念的界定,本文把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左右,围绕某一知识或技能,具有明确教学目标,以经典教学例题的视频讲解为核心的内容短小、精练的教学资源的总称。

(二) 艺术生的界定

本文的高中艺术生是指在普通高考中选择美术、音乐专业考试的文科学生,他们的目标是报考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除了要进行相关的专业术科考试外,他们同样也要参加普通文化科的高考,而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在高中阶段才真正进行相关的专业的系统学习,可谓从“零”开始。学校一般从高中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对选择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的系统的专业学习,同时其文化科的学习时间将会相应减少,高一第二学期艺术生每周比普通的学生增加8节的专业课,高二级时,艺术生每周的文化课比普通的学生减少6节文化课,而专业课会增加10节,还要每天另外安排个人训练的时间。到高二年级的六月份,学生更要停止所有的文化科课程,进行为期半年的封闭专业训练,直到高三的第一学期末术科考试结束才完成整个专业术科的学习及考试任务。重回文化课堂时,艺术生的复习备考时间也仅剩100天左右了。

鉴于艺术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故其文化科的考试要求与普通高考生的要求不一样,艺术生的文化科录取线与普通高考生的录取线存在较大的差距,即艺术生的教学要求目标与普通高考生不尽相同,针对艺术生对文化科的要求不同,特别为艺术生制作相关的微课以帮助他们数学的复习备考。

三、 理论基础

(一) 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 S. Bloom)提出来的,他认为除了处于智力分布在两个极端的少数学生外,其余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只要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成教学目标水平,达到完全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微课辅助教学与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完全吻合,微课的辅助教学就是把学习目标分割成若干个短小的目标,并针对每个小目标构建以微课为中心的学习,借助现代技术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让学生小步走,进而达成总目标。

(二) 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理论由美国研究者齐默曼提出并不断修改完善。他认为自主学习要涉及自我、行为、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自主学习者不仅能对内在学习过程做出主动控制和调节,且能在外部反馈基础上对学习的外在表现和学习环境做出主动监控和调节。齐默曼也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作了系统的总结,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三个特征: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

(三)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完成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支架式教学,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下再通过微课的学习,而老师通过学生微课学习的反馈信息,又可以给学生搭建支架和帮助,针对最近发展区实施教学,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

四、 微课资源的编制

教师深入研究最新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考核目标、考试范围与考试要求,选择高考的必考考点、主干知识为抓手,编制符合艺术生的情况的微课资源,为学生提供合情合理的微课堂。资源的编排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几个原则。

(一) 以高考为导向,符合课标要求

微课的编制过程中要坚持“一体四层四翼”的思想,注重顶层设计,明确“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结合艺术生的实际情况,把数学的相关知识点从“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反映到微课中。

(二) 对“双基”内容力求全面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考生学习的基本内容。高考中,大部分选择与填空题都是对高中所学内容的基础作全面的考查,集合、复数、程序框图、三视图、平面向量等内容在会得到有效的考查,试题都会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学习。因此“双基”内容就是艺术生的得分主阵地,微课的编制中也因而加重其分量,对必备的基础知识,可不断循环,以让学生务必重视落实。

(三) 对主干知识力求落实

高考中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考查时会保持较高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在必考题中,文理科试卷主干知识部分均占必考题部分的80%以上,因此在微课的设置中定会“削枝强干,加强主体内容”,力求落实每一个主干知识。

五、 微课在高三艺术生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艺术生从高二的6月开始外出参加术科的封闭训练,文化科的学习时间难以保证,若等到高三下学期回校才重新学习,文化课的复习时间就会显得非常短,学习任务紧,尤其是数学的复习是不少艺术生最头痛的事,故在外出之前老师就与学生交代好数学复习的计划,每天利用20分钟左右的零碎时间,从做最简单的数学开始,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在第一阶段(6月~7月),艺术生刚离开学校进入集训营,一切的学习环境、生活习惯等会有所改变,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重点是在6月初指导学生克服恐惧、浮躁的心理,介绍数学的复习计划、目标要求,强化数学的学习习惯,树立艺术生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此阶段选取高中阶段的一些最基础的知识点回顾为主,并重视艺术生的学法指导,要求每天利用下午2点左右的20分钟时间用于数学的学习,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第二阶段(8月~11月),学生使用微课的学习已形成习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回顾与方法指导下,本阶段重点是开展系统的专题复习。根据艺术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学习的时间等设计一系列的高三数学复习微课,下面选取专题《数列》为例,加以说明。

数列的专题复习设计为四大板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通项公式以及数列的求和。通过一系列的微课,把数列专题分解成12个目标,让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自主进行复习,每天大约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其中10分钟的微课学习,10分钟的反馈练习,学生要及时通过微信或QQ反馈学习的情况,需要老师帮助的也可私聊或留言处理。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容重点学习,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可作选做,不必要求全班统一的标准。在内容的选取中,微课的选题一定要注意符合艺术生的学习情况,绝对不能与在校的普通高考生作一樣的要求,尽可能选择常规的典型例题,介绍通识通法。对于不同层次的艺术生,在选择课程时,可根据每一节的难度,进行分层选择,对个别较好的学生,建议重点放在综合性较强的解答题上,一般的水平的学生则重点放在基础题中。通过这样的微课学习,可以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保持一定的“数感”,让学生的脑海中保留着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及基本框架。

在第三阶段(12月~1月),这是艺术生最紧张、最繁忙的术科学习时段,艺术生的时间基本上都投入在术科中,故此阶段不宜做专题或较难的数学复习,而是对高考大纲中要求的170多个考点进行筛选,针对主干知识的必考点设置循环练习,让学生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滚动练习巩固。

六、 微课对高三艺术生数学复习的效果

(一) 微课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于高三艺术生来说,由于学生在课堂的文化课学习时间短,面对文化课老师的机会也相应较少,对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也相应降低。而微课基本能把数学学习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乐意完成,每天看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一点点的知识积累,离开校园的艺术生也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 微课促进有效的分层教育

课堂上的每一节课、每一份作业、每一份测试卷对于同班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是一样的,老师难以针对每一位同学的实际学情设计每一个内容,一般的学生也难以自我设计学习的内容,而微课则可以让师生形成“一对一”的课堂,学生在检测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时,可再加强该缺乏知识的学习,老师也可针对该情况有重点地帮学生选择需要加强的内容进行学习,以达因人而“微”的效果,真正进行有效的分层教育。

(三) 微课促使教学效率的提升

微课虽只是10分钟的微课程,但正因其微,老师在设计上更加要注重其内容选取的代表性,不再像编写学案试卷那样不管好题、经典题、还是变式题,一律都采用,导致“只有错过,不可放过”的感觉,从而形成题海战。在保留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上,每一条例题都基本上选取经典的高考题或课本的改编题,以适合艺术生的自主复习,体现知识的基本特点,更能让师生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以期加强应试技巧的训练,做到容易题争取不丢分。对微课的“微”处理确实需要老师的“取舍”,更会促使老师的教学改进,因时而“微”。

(四) 微课促使师生教学方式的改进

课堂上的学习学生以学案为主,复习时主要是让学生先看看书本(或复习资料),完成主要知识的框架填空,再进行基础自测,点出误处,之后进行典型例题剖析,小结提升,最后进行变式训练再总结。在课堂上,学生、老师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讲授、讨论、析疑。而艺术生分布在不同的专业课学习地点,上课时间也不统一,老师是无法安排好复习的。因“地”而异,在老师的总体安排下,艺术学生可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此时微课即可体现其随时、随地的学习交互方式。若有疑惑,可留言发出疑问,提出问题,同学或老师也可发表其见解以互相析疑,互相提高。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不理解,也可重复学习加深理解。微课可让一张张苍白的纸转成一盘有声有色可互动的课堂,改进教学的方式,因地而“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微课的引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促进,师生两者的教与学的方式也为之而改变。在因人而“微”、因地而“微”、因时而“微”的原则下,通过对学生、环境、高考数学的特点等分析,针对高三艺术生的学习现状,微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及必要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2]Zimmerman, B. J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9,81(3):329-339.

[3]曾辛金,陈镇民.201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数学学科分析报告[J].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8(3).

作者简介:

何绮泳,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中学。

猜你喜欢
数学复习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高考全国卷背景下的数学复习策略刍议
小学数学复习课应渗透方法提高效率
运用思维导图来提升复习效率的初步尝试
搭建学习支架,引领举一反三
新课程下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微课:支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