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脾肾-筋肉骨平衡论治“骨错缝、筋出槽”所致颈性眩晕及其临床思考*

2018-01-24 00:31范莉丛于海波刘永锋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8期
关键词:颈性正骨椎动脉

范莉丛 于海波 刘永锋

(1.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120)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失稳、颈椎关节紊乱、颈部软组织僵硬等因素,或致椎动脉直接受到压迫,或使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以位置性、发作性眩晕为特征,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失眠、颈项部疼痛等症状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此病多见中老年人,但随着电子产品使用的普及,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且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颈性眩晕发病机理比较复杂,目前主要倾向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本体感觉器功能紊乱等几种病因[1],但都不外乎中医学“骨错缝、筋出槽”理论范畴,本研究通过从“骨错缝、筋出槽”着手,运用“肝脾肾-筋肉骨”理论论治颈性眩晕,以指导临床对本病的诊治。现报告如下。

1 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性眩晕发病的密切相关性

古代医家对“骨错缝,筋出槽”多有论述,如《伤科大成》阐明了筋强、筋翻、筋弛、筋纵、筋缩等不同“筋出槽”表现形式。《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脊筋陇起,骨缝必错”,表明了筋出槽必会引起骨错缝。骨错缝必然会引起筋出槽,颈椎是骨错缝、筋出槽好发部位之一[2],正如《中国接骨图说》曰“旋台骨,又名玉柱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四日仆伤面仰头不能垂,或筋长骨错,或筋聚,或筋强者”,这也表明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相关性疾病有关。现代文献表明[3-5],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性眩晕密切相关。无论是颈椎骨质增生、关节紊乱等“骨错缝”,还是颈椎间盘突出、肌肉挛缩等“筋出槽”,均可使椎-基底动脉直接受到压迫或激惹颈交感神经,导致椎-基底动脉反射性痉挛,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综合征。

2 肝脾肾-筋肉骨失衡与颈性眩晕的密切相关性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其发病病因大致有 “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3种。如《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灵枢·海论》记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疲,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丹溪心法·头眩》云“无痰不作眩”。肝藏血主筋主风,脾主肉、为气血津液化生之源,肾主骨藏精生髓。肝脾肾功能失调,或致气血津液化生不足,脑髓失养,髓海不足,或致风扰神明,或致痰扰神明,而发为眩晕。此外,肝脾肾功能失调,则可引起筋骨肉功能障碍,则可导致颈部气血运行受阻而加重眩晕症状。

3 肝脾肾-筋肉骨失衡与骨错缝、筋出槽的密切相关性

《内经·素问·痿论》曰“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椎间盘、韧带、肌肉、韧带、椎动脉、椎间盘、髓核等属于“筋”的范畴,若肝脾功能失和,筋肉失养,筋肉松弛、无力,从而引起筋出槽,如颈椎间盘突出、椎动脉受压变形、椎动脉迂曲、颈部肌肉韧带挛缩等均属于“筋出槽”范畴。而颈椎椎体、椎弓、横突、棘突及附属关节等均属于“骨”的范畴,若肾精不足,骨髓失养,则会引起骨错缝,如颈椎椎体失稳、颈椎关节紊乱、颈椎骨质增生等均属于 “骨错缝”范畴。又如《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筋者皆属于节。若骨不张筋,筋则出槽”。又如《内经素问·痿论篇》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若筋不束骨,骨则错缝。因此,肝脾肾-筋肉骨失衡是导致骨错缝、筋出槽的根本原因,肝脾肾-筋肉骨平衡是维持软组织、骨及关节的正常位置及功能的基础。

4 从肝脾肾-筋肉骨平衡论治骨错缝、筋出槽所致颈性眩晕

颈椎生理活动的稳定是由颈部动力和静力平衡共同维持的,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等维持颈部动力平衡,即颈椎外平衡;椎骨、关节、椎间盘等维持颈部静力平衡,即颈椎内平衡。肝脾肾-筋肉骨平衡系统维持着脊柱的内外平衡,无论是颈部动力失衡,还是颈部静力失衡,均可引起颈椎生理功能障碍,从而可导致颈性眩晕的发生。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性眩晕的最直接病因,肝脾肾-筋肉骨失衡则是颈性眩晕的最根本病因。因此,从肝脾肾-筋肉骨着手,内调肝脾肾,外调筋肉骨,纠正骨错缝、筋出槽,标本兼治,以求达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正常生理功能,颈性眩晕症状自然得以解除。如查和萍教授从调理肝脾肾功能着手,运用中药内服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往往取得满意疗效[6]。肝脾肾不足、风痰湿邪等引起的肝脾肾功能失和均可引起筋肉骨功能障碍,通过采用祛风化痰、健脾祛湿、活血通络功能的中药来调和肝脾肾功能或采用补益肝脾肾中药,以此恢复筋束骨、骨张筋功能,从而纠正骨错缝、筋出槽病理状态,以达到骨正筋柔、药到病除的目的。又如章珍明针对钩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先运用龙氏手法纠正骨错缝、筋出槽,解除眩晕病因,然后针刺晕听区以增加脑供血[7],最后取得满意疗效。研究表明[8-10],推拿手法通过持续刺激颈项部末梢神经,提高交感神经反应阈值,激活钙离子通道,增加细胞钙离子内流,释放血管舒张因子,促使血管舒张,以提高血运功能,从而降低氧自由基生成率,促进炎症介质代谢,缓解颈部软组织紧张,松解软组织粘连,纠正骨及关节紊乱,重建颈椎动静力平衡,随之骨正筋柔,减小或者解除了对颈交感神经及椎-基底动脉的刺激,眩晕症状随之缓解或者消失。此外,针灸、火罐、穴位注射、小针刀、中药、西药(消炎止痛药、激素、扩血管药等)以及中频、激光、磁疗、射频电治疗等理疗都有类似的作用机理。因此,无论是中医治疗(如针灸、推拿正骨、中药内服外用等),还是西医理疗,都能以肝脾肾-筋肉骨理论为指导,依照病因、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最终目的。

5 临床思考

针对本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选择,相关研究也比较多。临床上比较普遍采用综合疗法,但如何选择,目前尚未形成规范,但都会根据病因、病情缓急原则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单纯筋出槽颈性眩晕患者,针灸、推拿、火罐、穴位注射、埋线、中西药等均可作为基础治疗,具体如何选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而对于筋出槽合并骨错缝颈性眩晕患者,一般以推拿正骨为基础治疗,因其能直接纠正筋肉骨错位而具有明显优势,其相关临床研究也相对较多,已形成了一定的技术操作规范,如林氏正骨手法将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分出至入C6横突孔前区段作为起始段,针对性运用颈椎过屈位提拉旋转斜扳法;将椎动脉第6颈椎至环椎横突孔内段第2段作为椎间孔内段,针对性选用颈椎定位旋转斜扳法;将椎动脉自出寰椎横突孔经寰椎的椎动脉切迹,至进枕骨大孔前区段作为寰枕段,则采用颈椎微屈位提拉旋转斜扳法[11]。还有龙氏正骨手法[12]、查氏正骨手法[13]等等,它们都具有针对性强、安全性高、可控性大、疗效肯定的特点,为临床常用推拿正骨手法。然而,复位的筋肉骨往往不够稳定,容易再次发生错位[14],这就需要从根本着手,运用中药、针灸等其他治疗,调理肝脾肾-筋肉骨功能,从根本上消除骨错位、筋出槽病因。此外,确定颈椎“骨错缝、筋出槽”具体位置尤为重要。眩晕是寰枢关节错缝引起,还是钩椎关节等小关节错缝所致,需要结合症状、体征、体查及X线等辅助检查来确定具体位置,然后采用针对性手法复位,从而达到精准治疗的要求。然而对于颈椎反弓、颈椎椎管狭窄慎用正骨手法,颈椎骨折、肿瘤、结核等则禁用正骨手法,这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6 结 语

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会造成颈椎关节结构异常或关节功能异常[15],从而导致眩晕的发生,这使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轻巧柔和的手法,结合颈椎生理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顺势施予一巧力,从而使颈椎关节生理结构恢复正常,其不仅有立竿见影的短期疗效,还有良好的远期疗效[16]。然而纠正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与调理肝脾肾-筋肉骨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使肝脾肾-筋肉骨功能恢复正常,才能使筋肉骨真正归位。因此,针对颈性眩晕,在肝脾肾-筋肉骨理论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推拿正骨为关键,纠正骨错缝、筋出槽,恢复颈椎关节的生理结构及正常功能,辅以药物、针灸、理疗等治疗,重建肝脾肾-筋肉骨功能平衡,内调脏腑,外调筋肉骨,往往可事半功倍,取得满意的疗效。

猜你喜欢
颈性正骨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图说
中医针灸联合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