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声乐学习良好习惯之我见

2018-01-24 02:57
歌唱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歌唱家歌唱声乐

张 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声乐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声乐学习者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掌握声乐演唱的科学路径和方法、不断攀登声乐演唱的艺术高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声乐学习者需要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笔者通过个人的声乐教学和艺术实践并结合国内外一些著名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的论述,梳理出以下八个方面,以期与声乐同人及声乐爱好者共同研究、探讨。

习惯之一:多看

“多看”是指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好案头工作。这一习惯的养成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及过程,将这一过程常态化,自然就形成了声乐学习的良好习惯。读谱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对音准、节奏的准确认知。准确的音准、节奏是歌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现实教学及演唱中,经常会碰到歌者出现音不准或节奏错误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本身的视唱练耳及乐理知识等基础不够扎实以外,就是没有认真读谱。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大家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故很多歌者在接触一首新作品时,往往是通过听录音、听范唱这种所谓的“快捷方式”学习声乐作品。这种犹如“不打地基盖房子”的学习方式,势必脱离作曲家的一度创作,甚至可能会直接学习了范唱中存在的最基本的节奏及音准错误。因此,养成以良好的乐理和视唱练耳知识为基础,借助钢琴准确的练习音准及节奏的学习习惯,对于声乐学习者至关重要。中国音乐学院马金泉教授在教学时强调:“必须忠实于原谱,严格地按照谱面上标记的时值和节奏去演唱。”①当今世界歌剧舞台上意大利“美声学派”抒情男高音代表之一朱塞佩·萨巴蒂尼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公开课中多次强调要看谱子歌唱,他说:“说到识谱,我认为五线谱对于歌者来说就如同字母表对于诗人一样重要!比如写诗,一个字母写错了,整个词的意思就变了。歌唱也一样,一个音符唱错了,整个乐曲的意思就被损坏了,所以识谱对于音乐家很重要,也是音乐中最基本的问题。”②

2.对语言的准确把握。歌曲是语言的声音载体,语言是表现歌曲内容和情感的重要工具,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对语言的准确认知也是声乐学习者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尤其是演唱外国作品时,一定要准确地认知每一个单词的意义后,方可在表现时做到有的放矢、准确无误。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尼科·卡斯泰尔认为:“语言非常重要,尤其是咬字吐词,当你用对你来说是外国语言演唱时,而听众是听得懂这国语言的,你要尽可能表达得真实确切。”③对于中国作品的演唱,作曲家王祖皆说:“歌唱有声音的美,也有语言的美,这两个美结合在一起才是最美的声腔。”④可见,无论是演唱外国作品还是中国作品,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才能实现音乐的准确表现。

3.对音乐术语、表情术语、力度记号等内容的准确掌握。通过查阅《音乐术语词典》,准确掌握谱面上作曲家给出的各类术语、记号,从而更好地理解作曲家一度创作时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可有准确的二度创作。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张立萍曾表示:“我经常要求学生拿到新作品后先不要听,要先读谱。歌者在没有听到别人演绎的情况下是没有固定思维的,分析谱子的时候也会多思考、琢磨作曲家为什么会这样标注,想表达什么……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时候,自己会有一个认识,能够本能地表达作曲家的意图;一旦借鉴了别人的演绎,脑子里就全是别人的思想了。而有了自己的思考再去听别人的诠释,琢磨他们这样唱或那样唱的缘由,之后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鹦鹉学舌般地抄袭别人。”⑤

4.对曲目本身,包括其创作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内容的查阅和掌握,从而帮助歌者更深刻地理解及诠释作品。

除此以外,“多看”还包括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要多观摩。通过观看优秀的演唱与表演,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培养舞台欣赏能力,获得声乐艺术表现上全方位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

习惯之二:多听

“多听”是指养成正确的聆听习惯。声乐学习离不开具体的、实实在在的音响,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养成聆听的习惯极为重要。如何掌握正确的聆听方法?在聆听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哪些误区?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模仿方法的掌握及运用。

模仿是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声乐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模仿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广大声乐演唱者与教育者也早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声乐理论知识的引导,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尤其是初级阶段,不能正确看待教师的范唱,对教师提出的演唱技术没有真正理解,就会导致模仿的盲目性。又如学生在接触新作品时,往往借助聆听音响或观看音像资料等手段进行学习,缺少了仔细读谱、分析作品的过程,导致回课时出现大量音准、节奏、语言拼读等基本问题的错误,最终因缺乏案头工作而导致模仿的表面性。再如一首为大众所喜爱的优秀声乐作品,从范唱者对作品的声部确定、语言发音、音色表现、艺术处理等方面均成为模仿样本,声乐学习者忽略自身嗓音条件的特性、演唱水平的高低、语言拼读的准确及情感体验、艺术表现等特性盲目模仿演唱,从而造成模仿的机械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声乐学习者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来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1.通过声乐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真正听懂教师示范演唱所表达的教学意义。在声乐学习中,教师的示范演唱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样本。在体会教师范唱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而是要通过所掌握的声乐理论知识,理解教师对相关演唱机能的运用与调动,逐步实现透过声音表象理解教师范唱的本质意图,从而提高声乐学习效率。

2.通过观摩聆听大量好的声乐作品,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及良好的艺术审美。这一点与声乐学习中“多看”的习惯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嗓音特点、审美情趣、情感体验及艺术表现,从而形成个人的演唱风格特点。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在武汉音乐学院的一次公开课教学中讲道:“在我的声乐学习过程中,当做好了充分、细致的谱面研究工作后,我会对所要演唱的作品进行大量的聆听,听取不同歌唱家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表现及处理,从中选择自己认为好的加以借鉴,并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

3.通过聆听建立语言的发音语感,从而实现歌唱中准确的咬字吐字。中央歌剧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威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模仿能力强的人,学习声乐的能力一定也很强!我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从音像资料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甚至比传统声乐教学中吸取的营养还要多,通过听大量录音来培养语感和乐感,无疑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径。”⑥

4.通过录音的方法,实现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统一。歌唱的听觉分为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主观听觉指歌唱者内耳、外耳共同获得的听觉效果及声音感受;客观听觉指听者外耳获得的听觉效果及感受。由于声音传导路径的差异,人们往往对自己发声的听觉感受有别于他人听到的声音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歌唱者所听到的声音,一方面源自于自身发声器官发出并传导至内耳形成的主观听觉,另一方面则是由外界空气传播返回外耳所形成的客观听觉。这两种听觉感受对于声乐演唱者,尤其是初学者,很容易产生听觉判断上的不一致。解决这一问题可通过录音的方式进行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辨别,尤其是通过对课堂内容的回放,聆听教师对自己声音的讲解,从而巩固正确良好的歌唱感觉记忆,获得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统一。正如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马蒂娜·阿罗约所说:“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迎接各种挑战。我一直找原来的老师学习,除此之外,自己也必须有一副别人的耳朵,这是十分重要的。”⑦

习惯之三:多悟

“多悟”是指养成“用脑歌唱”的习惯。19世纪伟大的声乐教育家兰佩尔蒂认为:“声乐学习要多用头脑, 而不是多用嗓音,因为假如你使嗓音过度疲惫,无论用什么方法也不能使它恢复到原有的良好状态。”⑧歌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 它是在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听觉等许多器官参与下完成的, 它们之所以能够彼此精确配合, 是依靠神经系统的协调,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控制。因此,充分的发挥想象,建立歌唱的内听觉与内视觉,养成大脑指挥下身体各机能协调运作的歌唱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子走在声音的前面”,方可真正掌握歌唱方法。如何“悟”,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四点着手:

1.用心。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在谈及自己的声乐学习之路时说:“我演唱时注意力必须相当集中,必须让自己的脑子走在前面,必须很用心,必须花时间钻研。”⑨在谈及其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跨界”的问题时,吴碧霞说:“无论演唱什么作品,全身都要积极配合、把握平衡,运用呼吸、共鸣、语言行腔,把音乐内容表达到位,这些都是共性。但是表述到位的标准是什么?呼吸和共鸣到底在哪里?自己最美好的声音到底是什么状态?如何调节?语言行腔的分寸感又如何掌握?这些都是靠自己和对外界的认知,这些都是‘悟’出来的,是个性。”⑩

2.发挥想象。作为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最受赞赏的歌唱家之一的利恰·阿尔巴内西说:“表情与声音音质是与唱词相对应的。我考虑到音质问题,我感觉能看见声音,应该把某个声音看作丝绒、有的声音如丝绸、又有的像薄纱。我很爱借用纺织品的质地去感觉、去想象声音。”⑪

3.思想在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其辉在声乐教学中经常强调:“一定要让思想走在嘴巴的前面。”⑫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正是此含义的高度概括。大都会歌剧院的女高音马蒂娜·阿罗约认为:“在掌握高音和低音二者之间的区别时,我相信从音质和位置的角度进行对比,二者是有不同之处,但从思想上你应该认为它们在同一位置上,在唱整个音阶的全过程中从思想上要始终保持在高位置上。高音既属于思想上的又是属于生理上的。声音必须在思想上和生理上是同样高的,声音是从思想开始的而不是从人体内开始发生的。”⑬

4.善于在生活中探索。中央音乐学院王秉锐教授谈到他探索气息的正确运用时说:“我在图书馆看到一篇上海京剧团演员言慧珠的文章《父亲教我用气》,里面的内容让我受益多多。言慧珠的父亲是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言菊朋,言先生认为,人在睡觉时的吸气状态是最深沉、最正确的歌唱吸气状态,正确地保持住这种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用气,就是最佳的歌唱状态。我茅塞顿开,不断地体会、摸索。”⑭

习惯之四:多练

“多练”是指每天进行歌唱练习的习惯。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从事舞台表演艺术工作之艰辛,更说明了养成反复练习的习惯是不可或缺的。声音训练实际上是在加强歌唱发声器官机能训练的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机能的训练,从无力到有力、从不协调到协调一致,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每天的歌唱训练?在谈到这一习惯时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利恰·阿尔巴内西说:“当我12岁开始学习声乐时,老师采用孔空(Concone)教材练音阶,每天学习两次,时至今日,我每天都在歌唱。我信任这种习惯做法……包括星期六和星期日在内。我经常练音阶……每天约唱半小时。”⑮同为大都会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的马蒂娜·阿罗约说:“歌唱之前,甚至排练之前,我总要练习音阶。我尝试每天都练声,根据情况采用各种音阶及琶音练习。”⑯由此可见,坚持良好、正确的发声练习是声乐练习的根本内容,通过不同的发声练习锻炼相关的演唱机能与技能,从而为实现作品的良好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有些声乐学习者往往忽视发声练习的体会与训练,在练习过程中只关注作品的演唱,认为发声练习单调、乏味,这对于声乐学习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声乐演唱者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一条练习的训练目的,加强发声练习的歌唱性。只有通过长期认真、细致的发声练习,才能构建规范、科学的发声机能,歌唱的生命之树才会常青。

著名声乐教育家吴其辉认为:“要想熟练掌握某种声乐技巧就一定要下苦功夫,在钢琴上把每一个音找到、唱准,然后再逐渐加快。‘美声’没有捷径,只有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可以做到张口就有,练一遍和练十遍的感觉是不一样的。”⑰

宋代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说:“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就造圣人之域?”世界上没有哪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学者能在短期内使他们的事业一蹴而就,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声乐学习者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习惯之五:多照

“多照”是指养成照镜子的习惯。歌唱艺术是表演艺术,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及舞台表演都离不开演唱者对自身美感的了解及认知,这就需要我们在声乐学习中养成照镜子的习惯。

意大利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先生说:“我劝唱歌的人练唱时要照着镜子,看看舌头、喉结、面部表情等,但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兰佩尔蒂在谈到怎样才能有效的学习时说:“我还建议学生使用镜子,以避免一些易犯的毛病,如怪模怪样的面部表情、嘴部牵动和下巴突出,它妨碍咽部的放松。”⑱

在现实歌唱与教学中,经常看到有些歌者在演唱时出现端肩膀、挺肚子、抻脖子、下巴紧张等错误的歌唱姿态,这些都会造成声音运用错误和不美好的音乐表现。如何改正歌唱中的这些错误姿态,形成良好的表情、表演及表现,多照镜子确实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照镜子应从最基本的歌唱站姿入手,再到放松的面部表情与声音的整体统一,直至最终实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完美舞台表现。

习惯之六:多养

“多养”是指养成正确的用嗓及嗓音保护习惯。一个人只有一副嗓子,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嗓子就是自己的歌唱乐器,而且不同于其他乐器,它是买不来、做不成、换不了的。因此,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正确的用嗓及嗓音保护习惯也尤为重要。如何做到正确的用嗓及嗓音保护,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三点:

首先,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准确运用发声器官的功能是保护嗓子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虽然要养成“多练”的习惯,但一定要注意力所能及、劳逸结合,不要用嗓过度。尤其在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切忌盲目追求高音、盲目追求大音量等不正确的练习方式,要在正确鉴定声部的基础上,长期有规律地进行科学的练习,才能促进身体各演唱机能的相互协调及灵活运用。正如兰佩尔蒂在其《歌唱的艺术》一书中所言:“从前的歌唱家直到晚年还能保持嗓音的丰润,因为他们有一条极宝贵的秘诀,就是他们唱时很爱护自己的嗓音,节省自己的力量;现在的年轻歌唱家需要比前人更多的休息,因为最新的音乐的特点倾向于喊叫,这就容易导致嗓音的毁坏。”⑲

其次,良好的作息习惯与身心健康是嗓音保健的最大保证。当前,熬夜似乎也成了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然而,良好的声带运用必须依赖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作为声乐演唱者,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愉悦的情绪,拥有阳光向上的精神风貌,才能实现歌曲演唱时的美感传递。

再次,嗓音保健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握练唱的规律,本着“用脑用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劳逸结合、由低到高、由浅到深、量力而行”的原则,切忌贪大求快、有口无心、突击用嗓;二是女性在生理期由于声带会产生轻度水肿,因此也要注意对嗓音的保护;三是平时生活中不宜多吃刺激性强的食物,远离烟酒,不可过度饮用过冷或过热的饮料,这些都是对喉部器官非常不利的。最后,就是青少年尤其要注意变声期对嗓音的正确运用与保护。

习惯之七:多记

“多记”是指养成记声乐学习笔记的习惯。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而在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声乐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拥有自己的声乐学习笔记,也是声乐学习中重要的好习惯。

1.在谱面上的标注与记录。比如发音、语言翻译、行腔、换气、声音技术、表情术语的翻译、作品背景及音乐形象等内容的标记。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威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向记者展示的谱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标记了各种她对乐曲的理解和需把握的重点。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杨岩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谈到他与廖昌永老师同窗时,总看到廖昌永老师的谱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很多内容,可见成功的典范总有着相似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2.记录自己在声乐学习道路上的每一步、每一个过程及每一个阶段。比如对每一节声乐课的课堂内容记录、对歌唱理论知识的记录、对演唱技术方法的领悟、聆听一次声乐大师课获得的灵感等。我们常说声乐是“感觉的记忆”,声乐学习者能够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记录下来,将好的感觉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记录,势必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银奖获得者王喆的全国巡演就是以“我的声乐学习笔记”为名,我想这也正是她声乐学习道路上一种学习习惯的表现。

习惯之八:多读

“多读”是指养成多读书的习惯。著名作曲家王祖皆在谈到歌唱的艺术与技术关系时说:“艺术要靠技术来保障,但技术永远替代不了艺术,两者必须完美统一。”可见一个好的歌唱者绝非演唱技术一流的发声机器,而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播者。如何让歌声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散发出一个演唱者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魅力,这就需要声乐学习者自始至终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

1.对声乐相关理论书籍的阅读,从而建立理论概念上的认知,并力求从声音的运用到作品的风格表现均可做到良好把握。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我国古代第一部声乐专著《唱论》到今天各种声乐理论书籍,凝聚了无数歌唱者与声乐教育者的演唱经验与思想精华。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应该很好地学习、传承与发展,所谓“知古通今”,这对声乐演唱者意义重大。想唱好中国作品,尤其是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一定要对我国的民歌、戏曲、文学等有深入的了解及认知,在此基础上才可达到良好的艺术表现。同样,外国的文化艺术一样是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如何准确把握其艺术风格,表现其艺术形象,正如张立萍教授所言:“只有身临其境,深入了解西方历史文化,你才能真正理解西方人所追求的声音品质,你才能正确表达西方歌剧人物的思想与情感。”⑳

2.对声乐期刊及杂志的阅读。通过对一些声乐期刊杂志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声乐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前沿动态、赛事信息、教学讨论、国际音乐的流行趋势、大歌唱家谈歌唱等内容,从而更全面、实际地丰富自己的声乐见识。正如吴碧霞老师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风格、文化、审美、情感就是唱法的根本。”21

3.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及艺术修养,实现更丰富的作品表现力。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沈阳音乐学院刘辉教授说,为什么在一些比赛中有的选手就可以带给人不一样的美感,这里面不仅仅有着良好的嗓音条件、完美的技术方法运用,更多地反映出的是歌者发自内在的文化气息与艺术修养。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老师在其声乐教学中强调“养”,就是指歌唱者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及音乐素养。我想,这也如陆放翁所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只有植根于深厚的文化素养基础上,并借助良好的歌唱技能所实现的声乐演唱,才是一个声乐学习者最终要达到的艺术高峰。因此,我们的声乐学习者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兰佩尔蒂也曾经说过:“一个歌唱家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化和良好的修养,无论在生理或精神上,他永远不可能和他力图刻画的理想人物合为一体,作为一个演唱者或演员,他都无法使人感动。”㉒

综上所述,八个良好习惯的内涵实则是八个重要学习方法常态化、系统化、科学化后形成的良好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声乐学习者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具备了这些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良好的声乐学习习惯也就会自然形成。马克思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辆舒适的四驾马车,坐上它,你就跑得更快。”声乐学习者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自内心的热爱歌唱、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才能在不断地训练与探索中逐步攀登上声乐艺术的高峰。

注 释

①喀蔚宇《小姐,请看这芳名簿》,《歌唱艺术》2011年第4期。

②杨旭《音乐家中的歌唱家—与歌唱家朱塞佩·萨巴蒂尼谈歌唱》,《歌唱世界》2014年第1期。

③〔美〕杰罗姆·汉涅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④杨旭《王祖皆谈歌曲的演唱》,《歌唱艺术》2011年第2期。

⑤杨旭《云端女子的静美与凝神—与张立萍谈歌唱的艺术和艺术的歌唱》,《歌唱世界》2015年第6期。

⑥杨旭《歌唱人生中的三种境界—记戏剧女高音歌唱家王威》,《歌唱世界》2015年第11期。

⑦同注③,第16页。

⑧〔苏〕N.K.那查连科编著、汪启璋译《歌唱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⑨吴碧霞、徐天祥《十年再回首:吴碧霞的中外“跨界”之路》,《歌唱艺术》2011年第4期。

⑩同注⑨,第7页。

⑪同注③,第4页。

⑫许墨《吴其辉课堂教学实录》,《歌唱艺术》2011年第7期。

⑬同注③,第15页。

⑭杨旭《秉烛师道桃李芬芳 锐意不穷豪歌永放—访王秉锐教授》,《歌唱艺术》2012年第1期。

⑮同注③,第6页。

⑯同注③,第14页。

⑰同注⑫,第19页。

⑱同注⑧,第138页。

⑲同注⑧,第147页。

⑳紫茵《“蝴蝶”翅膀的沉重与丰盈》,《歌唱艺术》2011第6期。

㉑同注⑨,第8页

㉒同注⑧,第135页。

猜你喜欢
歌唱家歌唱声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小歌唱家
歌唱家与报晓员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草丛里的歌唱家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