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慈善义演与音乐社会
——从“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谈起

2018-01-24 04:02■关
音乐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义演慈善文献

■关 心

(郑州大学,郑州,450001)

“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是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一个课题,该课题与近代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2018年3月17—18日,该项目开题报告会以及学术论坛在河南大学成功举行。会议聚集了一批历史学界和文化传播界的知名学者,其中有中国社科院和一些知名高校的近代史专家。在会议讨论阶段,一些专家以中国近代慈善文化及社会文化为议题中心,对“慈善义演与近代中国”相关研究以及文献整理等进行了宏观讨论和微观切磋。笔者全程聆听了此次会议的专家讨论,并对其中有关近代音乐和社会文化的问题予以关注,以下概述及思考供从事音乐史研究的同仁批评指正。

一、高度评价慈善义演的社会文化意义

慈善义演在慈善文化和演艺文化领域都是新的研究课题,目前学界对其挖掘还不深入,讨论还不充分,这为研究者深入探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慈善义演涉及领域较为广泛,与商界、演艺界、政府管理层及受众等都密切相关,与会专家学者对其社会文化意义产生极大兴趣,就“慈善义演”的概念、性质、产生背景、兴起时间、发生地域、参与主体、对都市音乐文化和社会的作用等方面展开研讨与争鸣。

“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首席专家郭常英教授在报告中对慈善义演的社会文化意义作了深入阐述,提出以艺术表演形式出现的慈善义演活动,得以吸收社会多方面力量参与,其作用值得我们关注。她对慈善义演各参与方及其作用力做出分析,除了分析“组织者是慈善义演的原动力”“捐资者是慈善义演的支撑力”“管理者是慈善义演的政府角色”之外,特别让笔者感触深刻的是,她强调“表演者是慈善义演的推动力”,近代音乐表演者们“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付出了心力和感情,推进了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和都市文化的繁荣”。慈善义演的艺术呈现,在道德教化与文化传播中具有特殊功效,同时也使艺术的价值与精神在社会正能量的传递中得到弘扬,促进了市民对音乐文化艺术的接受与喜爱。

中国慈善史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周秋光教授肯定了慈善义演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认为慈善义演是为慈善募捐筹款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是近代出现的一种超越传统慈善筹款的新形式,是近代演艺界人士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一种行为表达。他在此处强调,慈善义演兴起的最主要动因是演艺人士向世人展示社会责任担当,认为慈善义演所特有的“寓善于乐”性质使其“拓宽了慈善界行善的方式和路径,为各行各业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他充分肯定慈善义演的社会文化意义,认为它把行善与劝善、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弘扬了中华文化传统,营造了慈善文化氛围,淳化了崇德向善的社会习尚。

中国社科院虞和平研究员从慈善与义演的关系、与义演主体的关系等层面解析慈善义演的内在机理与发生特征,从义演主体构成与功能、资金募集与流向、义演效果与影响等方面考察慈善义演的社会作用,认为义演是通过舞台艺术表演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研究慈善义演应关注其在舞台上和舞台外的社会反响,对义演效果的分析应该重点从义演的捐款流向、捐款使用、捐款效果以及社会动员效应等角度进行考察。他还强调要重视研究新的社会事象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分析近代义演要关注其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朱浒教授将筹赈义演定义为“为筹集赈灾款项而专门发起的各种义务性演出活动”,认为这样的慈善义演活动在近代日渐发展,内容不断创新,地域不断拓展,进入20世纪后发展为“义赈募捐机制中的重要手法,并深化了近代中国救荒事业社会化的进程”,开启了“自身的新陈代谢”。

中国海洋大学蔡勤禹教授结合民国时期民众社会意识的发展特点,从“社会责任观”、“兴业行善观”、“教养兼施观”、“依法行善观”等角度论述民国时期的慈善观念,特别对一些社会群体在当时中国的发展状态及社会作用作了分析,肯定其在慈善义演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慈善义演活动多出现在工商业较为发达、艺术活动较为活跃的城市,各地政府对文化艺术活动和慈善公益活动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对慈善义演的管理态度,蔡勤禹教授对这一问题也作了相关考察与分析。

此外,中国学校教育——尤其是音乐专业教育兴起之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学校中,师生们以举办音乐会、游艺会的形式进行慈善义演,既向社会传达爱心,也推进了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扩大了音乐艺术在民间的影响,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

二、慈善义演文献整理与研究应当受到重视

“慈善义演”之“演”的落脚点在于表演,因此该项研究与文艺演出活动关系密切,与音乐艺术的表演也自然相关。慈善义演是中国慈善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中国音乐史应当关注的新方向。目前,近代慈善义演文献的整理及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足以表明它是应当予以高度重视的课题。这项研究从整体史的角度看,有助于拓展中国社会文化史、城市史的研究,且有益于中国慈善文化的建设,引领当下慈善风尚的养成。若要从音乐史的角度去审视,该项研究则对近代音乐人物研究和近代音乐作品研究,以及近代音乐社会文化考察等,意义更为显著。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对慈善义演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价值、理论建树、研究路径和框架,以及其他重要问题进行了宏观剖析。

(一)“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价值

郭常英教授在梳理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慈善义演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意义的角度,分析了整理慈善义演文献的重要性,指出“因为历史文献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直接影响问题研究的深入,近代慈善义演文献能够为多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资料”。笔者在作博士论文期间,就深为研究相关问题缺乏文献史料而感到艰难,诸多音乐史问题有待于我们从文献资料中去破解难题,把握真相。

中国慈善史专家周秋光强调,加强对各类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对学术事业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主张“国家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把文献作为基本的关注视点进行研究”。

南开大学王先明教授重点从文化艺术活动与社会生活变迁的视角分析了慈善义演文献整理对中国慈善史研究、近代社会史研究和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加强学科交叉研究、推动多学科协同研究,将有利于对近代社会文化学术研究的深化和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安徽大学传播学院王天根教授论述了整理慈善义演珍稀文献的紧迫性,认为此既是历史资源的挖掘,又是历史文化的保护。他以现存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内有关慈善义演的话剧剧本受到世界的重视、中国抗战中的政治化叙事激发“爱国精神的再生产”等事例为证,主张要高度重视对珍惜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二)“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路径

“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涉及社会文化史、经济史、文献传播学、艺术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多样。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观察,提出中肯的意见。

拓展研究视角和探寻新的关注点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朱从兵教授就课题提出两个方面的主张:在文献研究方面,要注重对其中重点珍稀文献的研究,尤其是有必要做一些文献学的研究;在对近代慈善义演的研究方面,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关于慈善义演的理论研究、关于文献的研究和关于慈善义演的专题研究。王先明教授在论及这两个层次研究的基础上,还提出要关注文献形成的过程,特别是政府相关管理文献出台背后的社会力量、义演社会团体的作用及向政府呈报申请的过程。

重视文献的搜集渠道及范围的延伸慈善义演文献散布于国内外许多地方和各类机构或人员手中,既有官方档案、报刊媒介、名人日记、笔记等,亦有民间收藏的各种资料。周秋光教授论述了从档案、报刊、地方志、图书四种门径搜索史料的问题,并对文献整理中应当注意的方面谈了一些新的见解。朱从兵教授在论及搜集慈善义演文献的途径时还提到,不可忽视政府方面的立法文献、地方志文献、行业史文献等相关的背景资料,它们在史料发掘上是必不可少的。王先明教授提醒在史料搜集过程中,除了文字资料外,还要注重实物资料,如义演剧本、行头等都是充实课题的必备资料。另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谦平教授等学者强调搜集流落在国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如对英国、美国等国外文献的搜集整理,同时亦应关注国外慈善事业的发展,作一些中外比较研究。

注重现有研究范围、路径的扩展与其他问题虞和平研究员提议为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应该增加目录卷,并增加义演相关理论的探讨,同时把课题分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文献研究三部分。陈谦平教授对加强典型个案研究提出了若干见解。华中师范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朱英教授强调在资料编排上要保证其系统性,并对此作了相关阐述。周秋光教授从五个方面阐释了如何扩展慈善义演研究——即系统梳理慈善义演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兴起背景,关注慈善义演的发展历程及其演化脉络,关注慈善义演具体运行实施状况,开展必要的比较研究,进行慈善的绩效评估与坐标定位研究。他还强调研究慈善义演要分时段考察,以此窥探其发展脉络,发现演进规律及其相关社会文化意义,同时还就课题“纵向分阶段,横向分专题”作了相关评述。王天根教授建议从文献传播的角度解读与慈善义演相关的档案与报刊文献,强调“成为档案的慈善义演和作为媒介呈现的慈善义演,都关联着历史记忆”。他认为慈善义演本身即为一种传播,慈善义演在报纸、杂志、期刊上被报道或者评论,属于二次传播或预先预告,舞台传播与媒介传播的互动关系是应该关注的内容。他指出媒介报道中所呈现的选题以及文章所属的版面、报道的框架等,都与慈善义演的主题宣传效果有重要关联,因此要重视媒体在报道慈善义演时所做出的有关处理。此外,河北师范大学的李中庆博士等结合慈善义演中反映出的社会经济现象解读了若干经济史问题,并对此方面的文献整理工作交流了有关看法。对以上方面的关注都将有助于课题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地得到推进。

三、慈善义演研究对个案的挖掘

慈善义演作为一种筹款方式,涉及区域较广,表现形式多样,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特殊地区与历史时段的实证研究便显得至关重要。多数专家都提出课题研究一定要关注不同社会语境下、不同区域内特殊的慈善义演模式。

朱从兵教授在把握苏州区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从曲目的兴衰及社会影响的层面分析了昆曲与苏州评弹在近代慈善义演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昆曲类慈善义演活动出现较少,原因在于近代昆曲的极度衰落、昆曲社团组织减少和昆曲名角缺失。他将评弹的义演活动分为常规性义演与慈善义演,其中慈善义演主要是以同行内部的相互救助为主。笔者见到苏州评弹义演文献:“为了救济道中的遗孤遗寡……苏州将有一个大规模的特别大会书。除了目今在苏州弹唱的几个响档全部被网罗外,届时由沪来苏赶年终会书场子的响档先生,亦将被邀参加……弹词皇后范雪君等均参加,共筹得捐款达金圆六万之巨。同时,上海为了一部分道中的遗属孤寡大都住在苏州方面,所以特地拨款一部分至苏州总社,向兆丰米店购得白米二十五石,以供救济,并为郑重起见,派吴剑秋来苏实地调查……欢喜听书的先生、小姐、太太们,你们觉得人与人之间,应当有帮助吗?光裕社的义举,值得我们钦佩吗?阵容坚强的大会书你肯放弃吗?出了二十元,又有书听,又助义举,那么你的廿元还可救济了一个艺人的遗孤遗寡,真是太值得了!至详情容下期本刊再行详细报导。”①费朝《义务特别大会书即将举行,救济遗族孤寡,不让上海专美于前!》,载《苏州书坛》1949年1月1日。由此可见慈善义演活动在当地的一些痕迹,而要深入研究还需文献的深入挖掘。

江汉大学涂文学教授以《汉口市剧业剧人劳军公演团工作报告》为切入点,探讨抗战时期武汉汉口剧业剧人从业公会组织的劳军公演团开展的义务演出,认为这样的文化活动以爱国劳军为号召,以文艺表演为形式,规模大、影响广,是当时社会文化活动发展状况的一个反映。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廖大伟教授关注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沪移民年规义演活动,对其通过娱乐观众募集资金,用于慈善事业,获取较好效果做出肯定,并着重分析了年规义演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上海都市移民的大量集聚、商贸的发展、商人商帮实力的提升、娱乐业的兴盛以及市民的娱乐需求等,为其提供了经济与社会基础;而华洋杂居口岸的都市繁华、海派文化的勃兴和海纳百川、吐故纳新的品质风格,对它的出现产生了直接的促动作用;域外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糅合、沉淀,使其成为一个包容性比较强的商业文化和具有相当辐射力的区域文化。

当然,真正的历史事实上还有一些社会现象值得关注。比如,有些演员的演出活动,主要是借机提升自己的名望、增加收入和赢取社会尊重。对此学界有研究者指出:“慈善演出通常在一流的大戏院中进行,那里有更大的舞台、更多的观众席,更重要的是有越剧剧场里不常出现的社会名流。每次大型义演前后,大报、小报的各种报道和消息层出不穷,演出广告铺天盖地。”②姜进著《诗与政治:20世纪社会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3页。其中很多个案,都应当成为当今研究者的关注重点。与会专家们普遍看好慈善义演个案研究的发展前景,认为它不仅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发掘出更多的史料资源,充实和丰富慈善义演研究文库,也能够更大程度地拓展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空间。

四、关注当今社会慈善文化建设

慈善公益事业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体现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慈善义演学术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国传统艺术,促进慈善文化建设,而且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推动慈善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与会者对于总结慈善历史、关心现实社会、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予以热情关注,并作了深入的阐述。

河南大学马小泉教授特别强调了慈善相关理论研究与现实的结合。他认为慈善义演活动不单单是一项募集捐款的演出活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和文化宣传活动,“慈”与“善”二字解释了道德问题与价值观问题,是一种大爱——慈善公益能构成一种文化理论背景、一种价值背景。他提出,慈善文化是对现实社会很有建设意义的文化,关注领域应该从慈善义演扩展到义展、义卖等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及文化活动。他认为加强慈善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要,主张依靠中国慈善文化理论研究的顶尖学者与科学家,发起成立一个“中国慈善文化研究会”,将学术与社会结合起来,使我国慈善事业能够发展得更为成功、有效。

在当代音乐演艺圈,“明星”投身慈善事业的事情日益增多,也备受社会关注。给笔者印象非常深刻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百位知名歌星参加的慈善演唱会。那次慈善活动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捐款效应,感染了全球华人。对于此类义演活动,学界也给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还有学者对此专文研究,并将其称为“明星慈善”,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文化“时尚”。③参见彭红、齐辉《我国明星慈善文化发展的原因探析》,载《南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33-35页。由此笔者联想到近代社会和艺人们所参与的慈善义演活动——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马连良、常香玉等多次参与义演,济危解困,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亮点,此类活动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可贵的救助,也给那些在绝望中挣扎的人们带来了希望。现在的慈善义演与之相较,除了演出条件、传播能力等不可同日而语外,活动的组织、演员的选择、捐款的募集、资金的管理、政府的作用、产生的社会效应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借鉴什么等方面,都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作为国家重大项目立项,无疑也可以被视为一项促进音乐传播研究审视历史、面向未来的课题,有助于今后社会慈善文化的建设,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大事。

此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和学术论坛,汇聚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高层次专家,研讨涉及中国近代慈善史、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等,既为中国慈善史、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提供了思想理路,也为“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指导与帮助。我们还可预期,史学专家的思想争鸣及学术成果,在丰富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同时,也将为促进音乐文化传播研究提供重要的思想借鉴。

猜你喜欢
义演慈善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梅兰芳1934年开封义演及影响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 教案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