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腹痛临床体会

2018-01-24 06:2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6期
关键词:益气健瘀血益气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腹痛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是指剑突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属中医“腹痛”范畴。而慢性腹痛病因复杂,起病缓慢,病势缠绵,呈慢性经过,病程长,时发时愈,往往反复发作多年。临床内科多常见于慢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不完全性肠梗阻、肠黏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等,西医治疗多以单纯止痛为主,复发率较高,而中医学对本病有独特的病理认识和丰富的有效治疗方药,如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然有气痛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逐瘀汤类治之。”笔者运用此法治疗慢性腹痛颇有心得,现报告如下。

1 病因病机

慢性腹痛多因饮食、情志等因素致脾胃气虚,运化功能减退,气的推动功能降低,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阻不通,不通则痛;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笔者在临床将调气活血法用于慢性腹痛患者疗效明显。慢性腹痛患者一般具有以下表现:疼痛部位不固定,时轻时重,忽而攻冲作痛,按之不适,忽又痛处不移,状如针刺,夜间加重,舌色紫,脉象细、涩等;面色无华或萎黄,其唇色较为暗淡,腹痛得食可缓,尤喜温暖,虽在夏季仍喜热饮等。因劳则气耗,气耗则血瘀更甚,一般劳累后或者情志不畅时疼痛加重。

2 临床治疗

2.1 审证求因,通因通用 慢性腹痛患者初病多在气,久痛入络;若痛久不愈者,多属血瘀,治疗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理气活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调气以和血,《临证指南·医案》云“数年痛必入络,治在血中之气”,“络中血瘀宜用缓逐其瘀法。”“病经数载,已入胃络,姑与辛通法”,瘀血不去,则新血难生,瘀血形成的病理过程较长,祛之不可急功,当在缓图,行而不峻、化而兼养,治疗上叶氏提出如见阴寒之证则佐以辛温通络之剂,如若络病日深,需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药缓图徐攻。脾胃先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宜益气健脾以达“四季脾旺不受邪”。诚如《医林改错》所谓“治病之要识,在于明白气血” 益气健脾法与活血化瘀法合用,可达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气血双调。金元时期李东垣在《医学发明·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强调:“痛则不通”,在治疗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也。”

2.2 药物相合,刚柔并济 阳气亏虚,一方面机体失于温煦,另一方面阳气无力推动气血的运行,在虚证基础上复添气滞血瘀,以上两方面均可以导致痛证的发生。气为阳,益气同时辅以温阳之法,可以鼓舞气血生长之机相得益彰。方如附子理中丸,既用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又用附子、干姜暖中祛寒、温经通脉,对于中虚脏寒的痛证切中病机,使中焦阳气得复。脾胃运化得健。又如保元汤,方中参芪益气,稍配肉桂补火助阳、温运阳气,使机体恢复生生之机而故名“保元”。益气活血法则主要针对患者气阴两伤、血脉瘀阻进行调理疏导。临床应用时宜以滋阴补肾和益气健脾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对于患者而言可达到益气养阴、扶正固本的作用。

2.3 佐辛香温热之品,化解少腹瘀血 辅用辛温通散之品,药如附子、肉桂、干姜、细辛、半夏、小茴香等,以达到调和脏腑、通顺脉络、畅达阳气的目的。在以活血、理气、化湿、补益治疗诸多痛证中,伍予温通一法,能起到增效作用[1],从而达到理想的疗效。正如明·张景岳云:“用热之法,尚有其要,以散兼温者,散寒邪也;以行兼温者,行寒滞也;以补兼温者,补虚寒也”。如少腹逐瘀汤方中在活血化瘀药川芎、当归、赤芍、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在的基础加入小茴香、干姜、肉桂等辛香温热之品,可以增强活血化瘀效果,化解滞留少腹瘀血,达到通脉止痛之目的。

2.4 同用甘缓药物,使温通而不燥烈,缓急止痛而不碍邪 甘味入脾,能补,又能和中缓解、止痛、调和药性,甘味药性和缓,而疼痛多属筋脉拘急所致,所以用甘味之品可缓急止痛。如《伤寒论》中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性腹痛,“小建中汤”即是“桂枝汤”加饴糖250 g组成的方剂;“芍药甘草汤”治疗小腿转筋的疼痛。甘补淡渗:甘能补,淡能利水渗湿,使补而不滞,如人参配茯苓等组成四君子汤能健脾补中、补而不滞,配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组成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补而不腻;配黄芪、当归、龙眼肉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又如《伤寒论》的五苓散,方中用猪苓、茯苓、泽泻之甘淡,通调水道以泻水热,更用桂枝之辛甘温通助阳利水,外解太阳之表,内助膀胱之气化,使阳气得通,三焦得利,则蓄水留饮诸疾自除等。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味药物具有调节机能,补其机体不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杀菌、解热、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利尿等方面的作用[2]。

3 病案举例

患者贾某,男,58岁,2013年3月23日就诊。主诉及病史:间断腹痛3个月明显加重2天来诊。伴见乏力、气短、双下肢轻度水肿,诊查:小腹刺痛,痛处不移,拒按,夜间明显加剧,面色晦暗,下肢浮肿,舌紫黯,边有淤点,苔黄腻,脉沉细涩。证机概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治法:益气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化气行水。处方:黄芪20 g,党参15 g,当归12 g,赤芍12 g,川芎12 g,红花10 g,延胡索15 g,蒲黄10 g,丹参12 g,益母草10 g,五灵脂10 g,桂枝8 g,附子8 g水,小茴香10 g,茯苓12 g,泽泻8 g,车前草10 g,甘草6 g。10剂,水煎服,取200 mL 早、晚两次温服。2013年4月4日二诊:服药后患者腹痛明显减轻,但仍时有腹部刺痛,夜间明显,痛甚时影响夜寐,舌暗红,舌边瘀点消失,苔白、厚,脉弦数。腑气虽有调和之势,但血瘀之象仍较著,原方去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药物当归、赤芍、川芎的用量均增至15 g,以增强药力,加用桃仁10 g、穿山甲5 g破血逐瘀,山药12 g、熟地12 g滋补肾气,10剂继服,服用方法同上。2013年4月15日三诊:患者腹痛缓解,夜寐可,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滑。气虚血瘀之证悉除,调整处方为:黄芪15 g,党参12 g,当归10 g,白芍10 g,川芎12 g,丹参10 g,益母草10 g,桂枝6 g,茯苓12 g,白术12 g,泽泻10 g,生山药10 g,熟地10 g,甘草6 g。10剂继服,患者腹痛未在发作,水肿消褪,诸症悉除,病情好转。

按语:本例患者属于气滞血瘀型慢性腹痛,腑气不通,不通则痛,痛久入络,瘀血内停,气机阻滞,络脉不通,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化气行水,本患者为肾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方中黄芪补中益气,改善脂类代谢,增加血浆白蛋白的含量,降低尿蛋白水平,减轻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进而达到保护肾功能的效果[3]。 与丹参[4]、党参联用还具有增强细胞免疫能力,起到利尿降压的功效。丹参、桃仁、红花、玄胡活血化瘀、扩张血管、川芎[5]改善细胞凋亡、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当归甘温,养血活血止痛,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熟地甘而微温,补血滋阴,白术健脾和胃,炙甘草补益中气,调和诸药方中药味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共奏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止痛之功。而二诊加入破血逐瘀之穿山甲,增强药力,着重活血化瘀,共奏益气调血之功,病情出现好转之机,三诊调理肾气,补益周身阴阳之气,使气和血行,诸症悉除,出院后该患者门诊随访1年,腹痛未在发作,乏力、气短均消失。

4 小结

腹痛涉及面广,气虚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气滞,使气机壅滞,腑气不通,治疗时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疗过程中注意调整气血,用调气活血法使气行而血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调气以和血,调血以行气,气血调和而全身气机通畅条达,其他类型的腹痛佐用该法亦可起到增效的作用。

猜你喜欢
益气健瘀血益气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益气健脾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的系统评价*
益气健脾法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①
益气健脾补血汤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UPLC-MS/MS法结合模式识别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成分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益气健脾法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