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概况与发展方向

2018-01-24 12:55,王,王,王
天津农林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加工农产品融合

王 云 ,王 姝 ,王 莹 ,王 倩

(1.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074;2.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天津300192)

“十二五”时期,天津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

1 天津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

1.1 目前,天津农产品加工程度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结构以粗加工低附加值为主,利润率低。同时,多数加工企业由于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及创新人才的缺乏,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市场占有率高的精品,从而导致企业综合竞争力较弱。

1.2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成果转化率低。天津市拥有农业科研院所27家,其中中央部属3家,省级24家。多家国家级研发机构与天津建立合作关系。但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等问题,科研人员与企业、一线生产、市场需求联系不紧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这些都在制约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1.3 产业链融合水平较低,信息平台缺乏。为龙头企业提供原料的本地中小企业、规模化生产基地较少,本土配套能力不足,需大量外购原料,产业拉动效应不明显。没有形成以大型加工企业为核心、上下延伸、专业化水平高、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链。虽然天津农产品加工和投入品生产领域取得了一定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领域和企业,但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产业链融合程度低,同时缺乏整合农业产业的信息平台,产业结合松散,信息监管和沟通渠道不畅。

2 前期工作基础

2.1 实施“种业科技重大专项”

针对天津市种业存在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传统育种方法效率低,种质资源的收集、储备等基础性工作薄弱等问题,2015年起设立“种业重大专项”。通过收集、评价种质资源,引进优秀团队、成果,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等手段,着手构建了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全产业链高效衔接、育繁推一体化的生物技术与都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联合育种体系。同时通过引进、吸收、创新不断丰富种质资源,发展了各种适合深加工或是休闲采摘的农作物品种,为农产品加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2 科技型企业异军突起

将传统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提高企业间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型企业集群发展,增进融合,带动产业链前延后伸,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营造低成本、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的农村科技创业服务环境,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3 在农业领域开展互联网跨界融合工作

聚焦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企业创新示范、农业互联网远程诊断创新示范、“互联网+”智慧农业精准化生产示范等方向,在现代农业领域实现互联网跨界融合。通过设立“现代农业领域互联网跨界融合”专项,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培育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品牌打好基础。

3 总体思路和目标

3.1 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强二、促一、带三”的思路,以“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为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聚科技资源,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科技创新。

3.2 总体目标

围绕天津市优势农业产业,在畜牧、林果、水产、花卉、中草药食用菌等条件成熟的产业链,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关键节点开展技术攻关,完善产业链条。以企业带动产业,多态并举,促进形成农村与城市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4 重点任务

4.1 做优第一产业,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4.1.1 发展高效绿色农业 建立种植业安全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建立标准化安全(绿色)养殖生产体系;支撑搭建动物疫病预警和防控体系;示范优化养殖生态环境相关技术;调整种养业主体生产方式;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农渔农林复合经营的农业产业体系。

4.1.2 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 开展加工专用优良品种和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4.2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

4.2.1 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引导以粮食、果蔬、水产品、食用菌等大宗鲜活农产品的商品化预处理、干燥、储藏、保鲜保活等初加工为重点的加工及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创新。

4.2.2 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 围绕山楂、枣、葡萄、辣椒、大蒜、淡水鱼、牛奶、生猪等天津市及周边优势农畜产品,利用高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研制生产一批营养、安全、美味、健康多元化主食产品;开发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和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开展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生物制造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成套化精深加工装备研制。

4.2.3 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重点开展秸秆、稻壳、米糠、果蔬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梯次加工和全值高值利用;研制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建立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副产物收集、处理和运输的绿色通道。

4.3 做活第三产业,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4.3.1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加工、流通、服务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

4.3.2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打造一批形式多样的、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和特色村镇。

5 实施途径

5.1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引导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社会化服务,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

5.2 支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联结机制。引导家庭农场对接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开设农产品直营店,鼓励发展订单式、定制化服务以及农业旅游等新业态,打造一批产业融合示范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向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延伸,提升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引导发展区域型农产品销售联合社。

5.3 依托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高新区、星创天地、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集知名产业、优等产业、特色文化于一体的“名优特”产业融合示范综合体;培育产业集群,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打造产业融合先导区,推动产业融合、产村融合、产城融合。

猜你喜欢
加工农产品融合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融合》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