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痉通痹法治疗消渴痹症的观察与护理

2018-01-24 14:04李红彧
天津护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温灸痹症麻木

高 娜 李红彧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消渴痹症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主因三消久之,精血既亏,血不荣养筋脉所致[1],属中医血痹、痿证等范畴。患者多以对称性肢体末端麻木、挛急疼痛、手足痿软无力、小腿抽搐和萎缩等为主要表现。本病起病比较隐匿,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病程长、诊断困难,合并感染可导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因此,缓解DPN带来的肢体末端麻木、挛急疼痛,延缓病程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科在传统中西医治疗的同时,采用舒痉通痹法治疗消渴痹症取得良好效果。舒痉通痹法是采用穴位贴敷结合温灸治疗仪治疗消渴痹症的方法,利用专方中药研磨制成膏药贴敷于穴位,配合温灸加热提高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热力助药力自体表毛窍透入经络直达病所,使血脉调和达到温经和络活血化瘀之功效,缓解消渴痹症患者下肢麻木痉挛疼痛症状[2]。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10月入院患者89例,男38例,女51例。年龄34~76岁。患者均确诊为消渴痹症即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下肢感觉异常(麻木疼痛、对称性手套袜套样感、蚁行感、冰冷感、瘙痒等)、膝反射/踝反射迟钝或消失、肌电图示肢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症状。排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DPN;排除实热证、阴虚发热者及孕妇;排除有心脏搭桥术史及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肢体活动正常,肌肉丰满,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肢体痿弱好转,症状改善,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未愈:肢体痿软无改善。经过14天(1个疗程)的治疗,本组89例患者治愈47例,好转34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91%。

2 治疗方法

用专方中药研磨成粉配以姜汁调和成膏贴敷于穴位配合温灸加热提高药物对穴位刺激,促进药物吸收,从而达到温经通痹、舒筋和络、活血化瘀的功效[2]。穴位选择双侧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贴敷药物由医生辨证后组方(红花、当归、细辛、伸筋草、泽兰、桂枝等随证加减),在我院中药房炮制完成。操作时患者取用合理体位,暴露治疗部位并保暖,用盐水棉球清洁治疗穴位皮肤,必要时剃去毛发,将炮制后的药膏,对准穴位平铺贴好。穴位贴敷治疗后开始温灸治疗,设置温灸治疗仪参数,初始温度为30℃,3分钟后温灸仪温度加热至45℃时,将温灸盒固定于穴位贴敷外,根据患者耐热程度调整个性温度至感觉温热无灼痛感即可。每天1次,温灸持续20分钟,穴位贴敷持续4~6小时,14天为1疗程。同时遵医嘱给予补中益气、运行气血、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等辨证治疗。

3 观察与护理

3.1 穴位贴敷

3.1.1 贴敷前仔细询问有无中药及敷料成分过敏史。评估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

3.1.2 贴敷时准确取穴,药物妥善固定;贴敷期间观察有无皮肤发红、发痒、丘疹或水疱等不良反应。出现时立即停贴,用清水冲洗后擦拭干净。贴敷的最佳效果为去药后局部潮红,有热痛感,几天后脱一层屑而不起水泡[4],本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

3.1.3 贴敷完毕清洁皮肤,注意保暖防止风寒,避免食用寒冷、腥发、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3.2 温灸

3.2.1 施灸时,随时观察患者反应,根据患者主诉随时调整温度,防止烫伤。本组患者7例由于对热敏感及对操作不适感出现心慌、憋气症状,通过心理安慰及调整温度后,5分钟后症状改善,继续治疗后未出现任何不适体征。1例患者主诉灼热难耐,立即停止治疗,施灸部位出现小水疱,3天后自行吸收,患者表示理解并接受继续治疗。继续治疗时,初始温度降至25℃,缓慢加热至38℃,患者主诉温度适宜,施灸部位皮肤未见不良反应,持续治疗至疗程结束。

3.2.2 温灸治疗结束后,可继续穴位贴敷4~6小时,撤下穴位贴后用纱布清洁皮肤,观察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感受。治疗后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3 其他 指导患者起居有常,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多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展同伴支持教育,介绍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时通过播放舒缓音乐以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指导肢体麻木患者主动活动,防止局部受压;肢体萎缩或无力者,协助呈现功能位,防止足下垂,指导肌肉按摩,防止进一步萎缩。糖尿病神经或血管病变有足部麻木、发凉等不适者可每天操练八段锦保健操或布格运动,注意足部保护。

4 小结

消渴病痹症多由消渴病日久引起久病入络,血型不畅,气血不能通达四肢,致肌肉经络失养所致。艾灸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等作用。穴位贴敷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舒筋通痹法将两者结合以达到通经活络、解痉通痹、强筋固肾的作用。临床应用可缓解肢体末端麻木感,改善寒凉挛急疼痛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者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护理疗效。

〔1〕张洪凤.中医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M].天津:科学技术出报社,2015:175.

〔2〕严玮瑛,赵瑞玲.穴位贴敷联合温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4):4511-451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2-113.

〔4〕姜昕,唐敏捷,杜闻媛.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透皮导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观察与护理[J].天津护理,2016,24(3):253-254.

猜你喜欢
温灸痹症麻木
麻木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隔姜灸治疗冻疮效果好
Efficacy and Safety of Wuling Powder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马氏温灸传承基地落户朝阳传统中医将更多回归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温灸加推拿法治疗腰椎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浮生一记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无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