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艺术舞台的新征程
——2017年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综论

2018-01-24 14:27杨德鋆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音乐 2018年1期
关键词:器乐彝族传统

■杨德鋆(云南民族大学)

广袤大地紧拥大众心灵的民间艺术连年桃红柳绿、花果满树、热闹非凡,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根深叶茂持久强大、社会主义文艺兴旺繁荣根基牢固的象征。

——田野随语

■恰逢重要历史时刻的非遗艺术盛会

沐浴着党的十九大的强劲春风,在激荡人心的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壮阔励志声里,浸漫着社会热切期望氛围的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以新姿新容于2017年12月11~16日在玉溪聂耳大剧院启开大幕,精彩呈现在全国全省各族人民面前。展演似过佳节,如赶盛会,舞台艺光灼闪,节目五色交辉,来自全省16个州市代表队的22个民族的千余名演员,以庄严、自豪、喜悦的心情和虚心交流学习的态度,带着精心挑选、编排、创作的乡土与民族特色浓釅、艺术风格殊新、表演水平亮眼的节目依次登台展示,显现出一派绚烂缤纷的丰收景象,令人欣喜不尽。展演获得预期成功!

人们对这届展演为何抱有特别兴趣和期待?主要源于它有几点和过往不太相同的地方:一是碰上“十”和“二十”两个有“十”的数字——前者代表这次展演是第“十”届,后者代表展演自1997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整整走过“二十”年。按习惯,逢五逢十尤其是每逢“十”的整数,俱代表着一个阶段、一种跨度、一波峰值、一个高点、一次循环、一段积累、一次总结、一种胜悦、一回前瞻,必会引发各方注视,招来众人围观,人们对它抱着超越与飞升的热切期望是自然而然的。二是展演是在党的十九大凯歌高奏的声浪中举行,依循党对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和文艺如何向人民提供精神食粮提出的更高要求,展演明确地把非遗保护传承列为主旨目标,这是和往届略有不同的。三是与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目标相连的是展演将节目划分成“传统的”与“创新的”两类,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倡导性尝试,实践结果怎样,必会让人好奇、上心、期待。四是从展演地点上看,除省会昆明外,作为州市,玉溪在2009年承办第六届展演后,这回又一次承办展演,成为云南省与新剧节目展演一样同为省政府主办的两项顶级艺术赛事之一的这项展演在州市级同一城市举办两届的首个地点——由于它是让13亿多中国人唱了几十年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革命艺术家、中华天才乐圣聂耳的故乡,有设施、条件一流的聂耳大剧院、聂耳音乐厅、聂耳音乐文化广场等宛若带有国家——中华民族特殊印记的理想表演场所,不仅能确保顺利完成展演,有效地推动传播发展民族民间艺术,而且对传扬聂耳爱国精神,配合党的十九大思想的宣传将产生积极作用,因而亦会格外令人瞩目。此外,出于对民族民间艺术亦即非遗文化艺术的热爱,上述因素还会增大人们的注视频率、追索兴趣和遐想空间,使展演抹上一层犹如喜感、寄望与期盼交织的充满种种想象的浪漫色彩。展演在这种特定时间、地点与气氛中举行,其意义与聚焦度增加是必然的和可以想见的。

■珠玑荟萃智光闪耀的民艺演示阵容

聚彩凝珠,琳琅满目,泥土飘香,生机勃勃,这16字,用来做展演评价非常合适。聚彩凝珠,指展演汇集了大量民间艺术精粹;琳琅满目,指从内容到形式,从歌、舞、乐艺术本身的各种表演到衣裙裤鞋冠巾、工艺装饰佩饰、化妆、乐器、道具及情景呈现、气氛烘托等的原物使用与设计运用的多样错综亮相,叫人眼花缭乱,瞬间很难赏尽看全;泥土飘香,指从节目到演员的表演,皆体现着浓浓的民族情、乡土气、传统韵、生活味、民艺风,充满淳朴、本真、原色个性魅力;生机勃勃,指从上到下团结一心,情绪高涨,无论节目还是演编职人员的状态皆体现着鲜明时代精神,蒸腾着鼓舞人心、有利于推动民族民间艺术发展和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事业前进的活力。细赏各场演出,节目题材、形式、内容、风格、手法多种俱献,异彩共呈,表达、传递的文化艺术信息丰富广泛,从不同角度勾勒出云南民族民间艺术的生动画面,让观众不止能见五彩斑斓、地理与人文气息浓醇的多民族边陲云南民间艺术花野的大致容颜,还可从中窥见许多古今相连、传统深厚又别具一格的云南各民族社会生活状貌与文化风情,可谓是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征程中的一场视听成果的汇报检阅,给人印象很深。

展演节目涉面宽广,艺术与文化分量充沛。除开幕式玉溪市献演的大型迎宾民族歌舞晚会《秘境云南》 (含林子、寨子、街子、日子4个段落)和闭幕暨颁奖仪式优秀节目晚会《不忘初心守住根脉》 (含19个参赛获奖节目)外,三台正式比赛的歌、舞、乐晚会分“传统”“创新”两种类型,共演出63个节目。具体情形如下:

(一)传统类

35个,占节目总数的56%,包括:

歌——歌唱,16个:1.合唱:古嫫阿芝(彝族,昭通市),2.火塘恋歌(普米族,丽江市),3.热美蹉(纳西族,丽江市),4.衣角恋(壮族,文山州),5.安宁调(汉族,昆明市),6.古歌演唱:红昭和绕觉席那(苗族,昆明市),7.声乐组合:醉新娘(彝族,大理州),8.哭嫁(彝族,红河州),9.木占(景颇族,德宏州),10.牡帕密帕·山谷的回声(拉祜族,普洱市),11.男声合唱:礼宾歌舞/仁侥(藏族,迪庆州),12.女声小合唱:大麦小麦在一起(玉溪市),13.放猪调(彝族,临沧市),14.赶马调?赶马阿哥要出门(汉族,临沧市),15.无伴奏混声小合唱:苦妹郎(彝族,保山市),16.男声独唱:香菜开花紫骨朵(彝族,保山市)。

舞——舞蹈,9个:1.跳左脚(彝族,楚雄州)、2.群舞:纳西勒巴蹉(纳西族,丽江市)、3.龙虫舞(瑶族,文山州)、4.木雀与棕扇(哈尼族,红河州)、5.怒苏·嘎(怒族,怒江州)、6.来整墨怂(傣族,普洱市)、7.尼西情舞(藏族,迪庆州)、8.磨皮花鼓舞(彝族,玉溪市)、9.度(瑶族,曲靖市)。

乐——器乐,10个:1.苗族大唢呐(昭通市),2.暮归苗岭(苗族,昭通市),3.器乐合奏:山乡乐汇(彝族,楚雄州),4.吉祥的日子(傣族,西双版纳州),5.弘货瓦则(彝族,丽江市),6.呀此哏塞(彝族,大理州),7.阿哥四弦转花乐(彝族,红河州),8.器乐合奏:岗拉梅朵(藏族,迪庆州),9.彝族民间丝竹乐:爱莎爱佐·阿嘞哩(玉溪市),10.器乐合奏:走夷方(布朗族,保山市)。

(二)创新类

28个,占节目总数的44%,包括:

歌——歌唱,9个:1.小合唱:赛装(彝族,楚雄州),2.基诺情歌(基诺族,西双版纳州),3.赶花街(壮族,文山州),4.切唠赛唠庆赛(彝族,昆明市),5.彝山摇篮(彝族,大理州),6.啊!怒江傈僳(傈僳族,怒江州),7.轻兄挨(祭谷魂)(彝族,普洱市),8.男声小合唱:厨房歌(彝族,玉溪市),9.女声小合唱:奴别恒虽(水乡妹妹)(水族,曲靖市)。

舞——舞蹈,16个:1.男子群舞:乌蒙鼓魂(汉族,昭通市),2.群舞:心路传承(回族,昭通市),3.女子群舞:山花(布朗族,西双版纳州),4.纸马谣(壮族,文山州),5.滇池夕阳(汉族,昆明市),6.凤羽霸王鞭(白族,大理州),7.力格高(白族,大理州),8.哒尼特(彝族,红河州),9.幸福的日子(彝族,红河州),10.织踏织(景颇族,德宏州),11.啊蒙尼?剁(阿昌族,德宏州),12.古道马帮(彝族,普洱市),13.琴儿声声?鼓生生(彝族,玉溪市),14.陶趣(布朗族,临沧市),15.古榨(布依族,曲靖市),16.阿塔dia(傈僳族,保山市)。

乐——器乐,3个:1.器乐合奏:跳歌(彝族,楚雄州),2.器乐合奏:呜都与马头琴(汉族,昆明市),3.嘟嘟哩连心笛二重奏:怒族儿女欢乐多(怒族,怒江州)。

在上述63个节目中,从艺术类别说,有歌——歌唱节目25个(占40%),舞——舞蹈节目25个(占40%),乐——器乐节目13个(占20%),歌、舞、乐三大艺术形式的参赛比例较符合客观实际;从参加地域说,涵盖全省16个州市,参赛比例百分之百;从节目涉及民族说,囊括彝、白、哈尼、傣、苗、回、基诺、布朗、普米、纳西、壮、瑶、景颇、阿昌、傈僳、怒、拉祜、藏、水、布依、汉族等21个民族,加上节目是由来自基层一线的22个民族的1000余名演员(内含100多位非遗传承人)表演,覆盖全省民族绝大多数,本色真情出演并近距离和观众接触交流,极好地体现着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民族大团结国魂亦即国家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蒸腾发展的现貌并预示着更加蓬勃兴旺的明天盛景,令人鼓舞。

展演评出金奖10个,银奖12个,铜奖19个,优秀奖22个。其中,金奖节目为:传统类声乐《牡帕密帕·山谷的回声》 (拉祜族,普洱市)、《放猪调》 (彝族,临沧市),传统类舞蹈《磨皮花鼓舞》 (彝族,玉溪市),传统类器乐《阿哥四弦转花乐》(彝族,红河州)、《山乡乐汇》 (彝族,楚雄州),创新类声乐《赶花街》 (壮族,文山州),创新类舞蹈《力格高》 (白族,大理州)、《山花》 (布朗族,西双版纳州)、《滇池夕阳》 (汉族,昆明市)、《心路传承》 (回族,昭通市)。另有舞蹈《跳左脚》 (彝族,楚雄州)、《木雀与棕扇》 (哈尼族,红河州),声乐《牡帕密帕·山谷的回声》 (拉祜族,普洱市)、《火塘恋歌》 (普米族,丽江市)、《迪庆藏族礼宾歌舞/仁侥》 (藏族,迪庆州)等5个传统类节目获传承奖。大理、玉溪、楚雄、普洱等4个州市代表队获优秀组织奖。昆明、文山、红河、临沧、保山、西双版纳、德宏、怒江、迪庆、丽江、曲靖、昭通等12个州市代表队获组织奖。

展演宛若一幅立体、鲜活、充满炽热动感的五彩山水田园诗画,又似一个显现传统走进现代生活的高浓度民俗演艺赛会,将云南民族民间艺术——非遗文化艺术的既真且美之容形象生动地捧呈在观众眼前。人们对它报以热烈掌声和喝彩,是自然而然的。

■在不断推出“传统”与“创新”果实中前进

保护、承续传统,创新、拓展前进,是对待由远及近流淌至今的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亦即非遗文化艺术长河的基本态度和永恒主题。

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面世迄今,一直以挖掘、发现、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民间传统艺术——非遗文化艺术为旨趣,重视突出对传统艺术的搜集整理、编创加工、精化质地、提升水准、选优参演,让这类节目在展演中有较高比例,同时要求节目不忘在科学准确把握传统风格特质的基础上有新的创意,提炼、升华、延展、创作,令展演有较多含纳创新元素的新姿新容节目同观众见面。换言之,展演刻求节目在体现原真性、传统性、艺术性时须与创新性同在——其内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重视推出传统性强的原汁原味节目;二是参演的传统性浓厚的节目,必须是传统原貌“原材料”(原形样)经过精妙、合理艺术加工编排提升获得的结果,也就是要使之高于民间乡土原状的常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节目,而非“原封原样”从民间拿来就分毫不改不动地出场表演的非成品原始素材;三是运用民间传统题材、素材“原料”,赋予新意编创带有传统特色新容颜、新感觉的新节目。三层意思皆贯穿着紧握、善用“传统”同时善于践行“创新”的要义,鼓励发现、创造、创新、能守善进、放步致远的精神和能力。由于这样,历届展演在处理如何凸显表现传统,翻新、扩丰传统和增加创新(延伸传统的创作)成分(比例及做法)上不停进行探索,虽未将“传统”与“创新”分开列为两个类别并分设评判标准,但是在实际要求和比赛评议尺度处理上,对二者间平行与交叉存在的情形非常清楚,概念十分明确,因而具体掌握准确得当,不仅令展演硕果满枝,产生一大批优秀“传统类”节目和“创新类”节目,而且积累了较多经验,业已开出一条符合客观实际有利于民

艺——非遗艺术发展的路子。

本届展演在操作技术上明确将节目划分成“传统”和“创新”两类,是现阶段非遗保护传承拓展的需要,亦是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向人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要求相一致,具有积极意义。

节目分“传统”“创新”二类,可起导向作用——能提示人们留意避免对二者定义认识含混不清、拿捏不准之弊。前者可显何谓民间传统的本真原形原质、原色原味,运用舞台向社会做一次声形并用的直接演示、宣介、诠释的非遗传承似的传播;后者是为着推动事物前趋、延展,让非遗传统能有效地与时代同行,使二者相互连接,进入当代民众生活,满足今日观众既恋旧又喜新的艺术品位与审美需求,避免“传统”被定格在某个年代原地冰冻,完全与今日人们主客观之需脱节。增丰“传统”,扩大非遗存活民间的根基和土层底盘,同时可公开检测各种名曰“创新”的作品是否真正以传统为根为种为料,做到从传统基础上延伸扩展创发出来,还是与此相反,是另外的和歌舞乐展演要求不吻合的其他类创作。

歌舞乐展演节目的“创新”要求和新剧节目展演不同。前者的基点是将某种“传统”艺术样式、内容的素材、成分、元素加以创作改变,赋予它新的创意和艺形,让其“出新”——编创出超越原体原型原意原状格局的新样式、新成品,这类作品的重要特征是在变化后尚可辨识它有“传统”的影子和民间“原根”存在,同表现对象的地域人文特点连得到一起,而非凭空想象出来,叫人看后无法和节目表现对象涉及的地方、民族、事物连接。后者则不同,无论题材、体裁、样式,还是风格、手法,都可放开选采,没有限制(例如歌——声乐,民族、美声、通俗唱法皆可;舞——民族舞、城市舞、现代舞乃至芭蕾都可入列;乐——器乐,民乐、民间器乐、少数民族器乐、交响乐、外国乐皆可,而这些在歌、舞、乐、展演中是有范围限制的)。二者所以如此,是由各自任务分工不同而形成的。

本届展演无论“传统”还是“创新”节目普遍做得符合要求,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传统类节目有新发现,昭通代表队的盐津县庙坝镇苗族大唢呐演奏即其中一例,令人高兴。创新类节目不少在主题创意、题材选择、艺术手法和风格特色方面围绕非遗保护传承目标做了大胆尝试,成绩显著。演编人员全力悉心付出,勇于实践探索,精神可嘉,值得赞赏。

为有利于继续前进,收获硕果,有一种时会出现的失当观念、说法需要留意,千万别受影响,即:有的人一说“传统”,就理解为必须“原封不动”,“土”到“掉渣”,丝毫更改不得;反过来,一提“创新”,便视传统为“过时”事物,对之不屑不敬,以为全来和“传统”不沾不靠的完全“新崭崭”的东西才叫合格。对歌、舞、乐、展演而言,上述两种认识均属偏颇,有害无益。须知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的前提是“民间的”亦即传统的歌唱、舞蹈、器乐展演,不是一般无界性的没有特定目的要求的演出,正确认知,把握基点,是不可旁置不顾的关键一环。

由此,对于“创新”,可以把它看成是对传统的继发式创作要求、创作目标、创作结果,在歌、舞、乐、展演中不仅是对“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实践兑现,还是让“传统”免于固化、萎缩,有助于将其激活、翻新、扩展、增彩,使之开出与当今社会需求相衔接的一片新天地的放胆作为,对非遗保护传承具有积极有效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值得继续不遗余力地进行探索。

■结 语

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是一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大事。展演秉持挖掘传统、传承弘扬、创新发展的原则,在保持原真本色和乡土个性风格特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民间歌唱、舞蹈、器乐素材资源进行科学整理、艺术升华和文化内涵增值处理,用富于创意与地域、民族色彩的生动、高妙艺术容姿向观众展示、宣传、推介,以期达到乡土民俗歌唱、舞蹈、器乐的优秀传统在国家重视、法律法规保障和社会关注、人民喜爱的优好气氛中获得有效保护、传承、发扬光大——包括反哺民间、促进民间歌舞乐艺术更加兴旺、普及、提高的目的,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繁荣、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履行文化戍边重任做出贡献。自面世以来,全省各州市热忱投入,踊跃参加,通过包括25个民族(注:满族暂缺)在内的540多个节目先后在边陲彩云之乡这个形成常态化机制的特殊最高艺坛亮相,既让云南民族民间文艺舞台尽显骄阳艳灿,在多民族西南边陲打出半壁江山,又令国内正大力开展、国际亦越来越唱响的非遗保护行动创造出一种具有动态、鲜活推进保护实效的经验,同时明显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省、全国产生影响。回顾以往,展演从无到有,从不为人知到八方瞩目。十届之程,成绩斐然,真可谓一台晚会,百样姿色;一届展演,万千奇彩。回望边陲嫣红姹紫非遗民艺的璀璨星光一路辉烨闪亮,怎能不令人倍感欣慰和自豪!

以服务各族群众为目标,实行群众、民间文艺积极分子、传承人和基层文化艺术工作者、非遗工作者一同参加、共创、共享的原则,是展演生机活涌愈办愈热的重要原因。发自泥土基根的文化艺术——非遗珍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它的主人民间原创者、拥有者亲力亲为地进行选择、加工、编创、提升、创作、演示并共享,既体现着文化艺术之主——人民大众对传统文化艺术财富的珍惜钟爱之情,又显现着人民意欲令其继续蒸蒸日上发展的决心。这种生于乡土,来自原根,呈于展演,影响全局,反哺民间,益于非遗保护传承,助力民艺日趋兴盛的作为,当与日月同辉。

猜你喜欢
器乐彝族传统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彝族海菜腔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