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黔北民间音乐存在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2018-01-24 21:22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民族音乐 2018年3期
关键词:黔北号子山歌

■张 蕊(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黔北,即贵州的北部。通常情况下,遵义就是黔北的代名词。遵义是黔、川、渝3省市接合部中心城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同时也是仡佬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在遵义民间流行的音乐形式种类繁多,历史久远,无一度创作(作曲)与二度创作(演唱、演奏)之分。在表演形式上,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声音表演、一种是器乐表演。

■声音表演

也就是通过唱歌的形式进行表演。按照歌词内容,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等7类。按照体裁不同,又可以分为山歌、劳动号子、打闹歌、小调等。在表现技巧上,用字遣词通俗生动,叙事抒情优美感人,写人状物形象逼真,音乐节奏鲜明流畅,多为口唱心记,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著名的《赤水船工号子》 《凤冈吹打乐》 《海龙薅秧歌》《高腔大山歌》 《黔北打闹歌》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一)山歌

在黔北地区人们的劳动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民歌,有时抒发感情、消除疲劳,有时遥相对答、传递情意。因黔北地区山地较多,劳作时往往在山间对歌,故而称之为山歌。对歌时,往往直抒胸臆,修饰较少,热情奔放。多为即兴表演,形式上质朴、短小,节奏自由,曲调易上口。一般为七字句,有短调也有长调,短调四句一首,长调数十句或上百句一首。语言通俗,形象鲜明,易学易唱,曲调高亢、婉转,动听悦耳。遵义山歌是黔北民间大歌系中的主要歌种。内容主要反映劳动和爱情生活。唱法有高腔、平腔两种。高腔主要用假音唱;平腔则用真、假音混唱。新中国成立后,唱山歌从自发的转变为有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在遵义农村传播较广,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二)薅秧歌

薅秧歌是黔北地区农民在除草护秧时演唱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为一人提腔,众人帮腔,也可以一人唱或几人唱。用锣鼓伴奏,也可清唱。腔调丰富,有号子、山歌、小调等数十种音乐成分。有一个调几个变调,主要有平腔、高腔、落魂腔、锣鼓腔、高粱腔、道士腔、老独板、喊郎号、下河腔、红花石、莲花闹、翻二黄等。薅秧歌是一种总称,又可以分为薅秧歌、薅秧号子、杂拌等3类。音域很宽,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舒展灵活,帮腔时多用假声,高亢有力。凡七字四句的歌词都可以填入演唱,歌词多与薅秧或生产有关,也唱世俗生活、男女情爱、古人事迹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海龙薅秧歌》。《海龙薅秧歌》起于清代中期,在长期传唱过程中,不断改进和丰富,融汇了遵义花灯、山歌、小调、阳戏、坛戏、四川号子等音乐成分,运用遵义方言的发音特点形成独特风格,其歌音域宽广,曲调丰富,感情奔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固定曲调的有40余种,其中薅秧号子20余种。50年代,经发掘整理搬上舞台。

(三)赤水船工号子

赤水船工号子是一种在群体劳动中积聚、协调、统一力量,用于鼓干劲的民歌。黔北民间劳动号子较多,有船夫号子、石工号子、抬脚号子、打夯号子、拖拉号子、报路号子等等。曲调有20多种,多粗犷高昂,简短有力。据了解,赤水船工号子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老船工回忆,以前在赤水河畔,时常会看到船工在拉纤或者划桨时,由一人领唱,其他人帮腔合唱的情形。喊号子要求在节奏上铿锵有力,要喊出气势,高亢嘹亮。形式上可以分为吆二三号子、数板号子、倒板号子、嚎刀词、大小斑鸠调、开船调、下水调、推船调等等。还有别具一格、节奏欢快、气氛热烈的端午龙舟号子。根据顺水逆水、激流缓流、滩大滩小、船舶大小、载货轻重、船工多少,唱腔和内容均可不同。歌词内容丰富,多取材于船工的真实生活经历,随意编唱。

(四)黔北打闹歌

黔北打闹歌是一种在薅苞谷(玉米)杂草时演唱的劳动民歌,又称薅草锣鼓。主要流行于黔北地多田少的高山地区。农户之间相互换工锄草,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主人请来歌师,背锣挂鼓,立于高坎或站在地边,边敲锣鼓边唱歌,以鼓点和锣声的快慢协调劳动节奏,用诙谐风趣的唱词来鼓舞劳作情绪。这种打闹歌,由号、歌、尾组成。“号”即歌头,一般无歌词,大多只有衬词重复,曲调舒展、自由、高亢。“歌”即唱主歌,歌词叙事说理、状物写情,节奏比较短促,常以两小节、三小节分句,句间衔接自然。“尾”即无歌词歌尾,以曲为主,锣鼓伴奏,鼓点分为快号、慢号、二慢号、快三锤和慢三锤等,曲调热烈紧凑,独具山野风韵。演唱时,歌声加锣鼓,时唱时说,说唱相间,连歌夹号,交替进行,和劳动场面相一致。唱词有独唱词、合唱词、问答词;句型分五言、七言,也有字数不等句;衬词重复叠合,语气词或拟声词较多。唱词内容包罗万象,随机应变,逗乐取笑,褒勤贬懒,全由歌师(打闹师)见子打子,信口开腔。表演形式近于大联唱,从早晨开工时唱《太阳号》,到黄昏收工时唱《安五方》,共有60余个号头。固定的歌词有几百首,信口编创的不计其数,有的歌师能唱几天几夜不重复。

(五)高腔大山歌

高腔大山歌也是山歌的一种,主要流传在桐梓县狮溪镇一带。那一带高山林立,层峦叠嶂,此歌由此得名。其特点是音域宽广,旋律性强,节奏自由,高亢辽远,抒情味浓,属原生态山歌。在唱法上,强调高腔特色。曲调音传效果较强,在两山之间都能形成相互应和的领随场面。歌词内容丰富,以七言句为主,主要展现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内心感情,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地域风情。

(六)情歌

情歌是一种在黔北地区以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民歌形式。在遵义地区,传统情歌极其丰富,汉族、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都有自己的情歌,各具特色,交相辉映,曲调委婉,生活情趣浓厚,语言质朴隽永,比喻自然贴切。歌分为初识、诘问、热恋、相思、结婚、送郎、苦情、逃婚等8个类别。这些情歌,体裁广泛,内容深刻,概括了黔北各个民族的爱情生活。

(七)诀术歌

诀术歌是一种巫师神汉进行巫、傩活动时唱的歌曲。在黔北民间和边远山区较为流行。是巫师神汉利用虚构的超自然力量来实现人们某种愿望的歌唱形式。跟祭祀活动有很大的关联性,其歌词与活动流程都较为固定,歌词内容仍旧保留着远古时代的印记,对研究远古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八)节令歌

节令歌是一种遵义农村广泛流传的,在节日吟诵或描绘时令的歌谣。这些歌体现了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是劳动人民在漫长历史岁月中根据自然气候运转规律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作。其歌词通俗易懂、易记,有一定的功利性与文学价值。如《数九歌》:“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耕牛遍地走;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犁。”充分总结了遵义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和农业耕种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生动形象,朗朗上口。又如《忌戊歌》:“二月初三山王生,不砍不挖不上山。三月初四土主生,不要挖土欺土神。四月初八田王生,不要犁牛把田耕。每月逢戊不动土,十天一戊要记清。”劳动人民终年劳作,为了争取休息,产生了“忌戊”(不动土)习俗,借用神的力量换来10天一个休息日的权利,也反映了劳动群众对神灵的崇敬与畏惧。

(九)礼俗歌

礼俗歌是一种举行某种礼仪时说唱的歌谣。歌词一般较长,多叙事、道情,表现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生相克、变更传承,寄托了人们消灾祈福、追求安乐祥和的美好心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遵义民间流行较广的主要有《婚俗歌》《哭嫁歌》 《建房福事歌》 《送财神》 《请七姑娘》 《佛歌》 《丧事歌》等。这些歌,有的单独成诵、有的有问有答、有的有领有和。歌词优美,修辞讲究,文学韵味浓厚。如流传于绥阳县枧坝镇的《立房歌》,由掌墨师领唱:“先立东来后立西,荣华富贵双双齐;自此立起吉星照,子孙发达天赐你;列位尊牌齐着力,世代子孙中高举。”与此同时,众人抬上横梁唱:“起……起……起!”现场气氛热烈场面欢快。

(十)祀典歌

祀典歌是一种黔北地区举行请神、祭祖、祝寿、求子、还愿、悼亡灵等隆重祭祀活动时演唱的歌谣。其特点是:独领众和。主要流行于仡佬族和土家族地区。遵义仡佬族在逢年过节祭祀家神时都要演唱《祭祀古歌》。这种歌谣音调口语化,无恒定节奏。仡佬族和土家族在傩仪中的祀典活动,既要设傩堂拜神驱邪,又要在傩事活动中祝寿、还愿,演唱傩戏和花戏。唱腔多为一唱众和形式,帮腔在句末,唱段之间用锣鼓衔接,唱词结构多变,形式比较自由,方言土语和谐音的运用颇具特色。另一种是流行黔北多数地区的“哭丧歌”,为说唱形式,是生者对死者表示哀悼、颂扬和思念之情的祀典歌。老人死后,从烧落气钱、奔丧、停灵、烧包袱、写灵牌、守灵、入棺、捆丧、出丧、送灵、盖棺、烧灵房等整个丧礼过程,孝子都要嚎哭。哭丧人一般为女性,歌词格调低沉哀婉,多用反复、排比、衬托等手法表达生死离别之情,哭声揪人心肝,催人泪下。

(十一)儿歌

儿歌,也就是儿童传唱的歌谣,古称“孺子歌”“小儿歌”。儿歌按照功能分,大致可以分为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人为儿童创作或教儿童唱的。黔北传统儿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戏歌,儿童在做游戏时所唱的协调动作或记数的歌和教儿童做某种动作的歌;二是事物歌,成人教儿童记住某种事物;三是催眠歌,成人对儿童唱的摇篮曲;四是绕口令,将声母、韵母或声调容易混同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式,以训练口语能力。黔北儿歌丰富多彩,童趣盎然。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拟人、拟物、比喻、夸张、顶真等修辞,句式长短变化自如,读来朗朗上口。

■器乐表演

在黔北地区比较流行的乐器可分为打击、弹拨、吹奏等3类。打击乐器有大锣、小锣、马锣、包锣、云锣、铙、钹、小镲(铰铰)、碰铃、梆子、堂鼓、小鼓、板鼓、拨浪鼓、铜鼓、渔鼓、莲花落、金钱板、月牙板、木鱼;弹拨和拉弦乐器有琴(古琴)、琵琶、柳琴、月琴、筝(古筝)、三弦、扬琴、二胡、板胡;吹奏乐器有箫、笛、芦笙、唢呐、箎、埙等。民国年间,铜鼓、箎等乐器相继失传,但传入京胡、大阮、中阮等。20世纪30年代起,民间乐器被引入吸纳到歌舞活动中。1949年后,增加腰鼓、大鼓、海笛(小唢呐)、管子、喉管等。芦笙、口弦等民族乐器最具特色。芦笙流行于苗族、仡佬族、彝族地区。仡佬族为5管芦笙,苗族为6管。有大、中、小3种,大的3米多(1丈)长,小的只有10~20厘米 (3~9寸),其音色明亮浑厚,和声丰富,悦耳动听。口弦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流行。锣鼓等打击乐器使用最广泛,有锣鼓曲牌流传,打击者必须熟记。民间乐队为婚、丧、嫁、娶、祭祀演奏,主要以锣、鼓、钹、镲、唢呐、箫、笛等乐器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吹打乐。

在黔北地区单独存在的吹打乐形式较少,多与唱、跳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出现。其中,凤冈县吹打乐较为著名。凤冈吹打乐是黔北地区较为典型的一种地方民间音乐,一般在节庆和婚丧嫁娶活动中使用。以唢呐为基本乐器,配以盆鼓、钩锣、大钹等乐器于一体的民间吹打形式。在凤冈县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可以分为南部天生桥、中部太极洞、北部玛瑙山等3个谱系,各自形成独特风格。一般来说,吹打乐以唢呐、大号(又称过山号)为吹奏乐器,以鼓(盆鼓)、锣(大锣)、钹(钱钹)、镂子(马锣)为打击乐器。表演形式较为丰富,有分有合,一般都有百余人参加,阵容庞大。演奏乐曲从民歌民谣中提炼出来,旋律简明朴实、生动活泼,让人易学易会,老少皆可参加。主要曲调有婚庆类、丧葬类、庆典类。

■结 语

综上所述,黔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形式,且大多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民间音乐特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无论是声音表演,还是器乐表演,其内在文化内涵还是一脉相承、彼此联系的,都是黔北地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遵义各族人民在特定时空和地域的生活状态中所呈现出的一种文化现象,涵盖了遵义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存在的认同与态度。

猜你喜欢
黔北号子山歌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我家的“号子”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唱起号子走汉江
苗山歌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黔北花海春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