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街区理念在老城区改造中应用初探

2018-01-24 14:19何进吴晓敏王建国陈洲熊文玥李扬杨鸿净
绿色科技 2018年4期

何进 吴晓敏 王建国 陈洲 熊文玥 李扬 杨鸿净

摘要:指出了随着成渝城市群建设的批复,以山城著称的重庆在城市发展时面临恶劣的地形地貌条件限制。结合国家新出台的关于城市规划建设意见中的开放街区理念,以重庆市天星桥片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片区现状进行调研及分析,提出了开放区域内部小区道路可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对内部路网进行重新规划,以提高区域内街区活力与土地利用价值,缓解城市发展地理条件限制难题。

关键词:开放街区;天星桥片区;路网规划;街区活力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4-0190-03

1 引言

2016年2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文件中针对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内容提出的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逐步确定新建街区的尺度,推动建设更具活力的街区。原则上不再建封闭的住宅小区,各城市以前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开放,实现内部道路共享,解决城市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道路布局理念,使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合理搭配。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网的可达性[1-3]。

意见的发布对我国传统住宅小区模式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实行街区制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潮流的大势所趋。目前居住小区这种居住模式引发了许多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究其原因为住宅小区破坏了道路的完整性,导致城市道路级配不合理致使车辆过度集中主次干道上造成堵塞,并且由于小区的尺度过大增加了车辆的绕行距离使得汽车尾气排放量上升对环境污染加大。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内采取了各种措施,比如设置公交专用道、实施潮汐车道、组织单向交通、推出共享单车等。然而这些措施只起到缓解城市病的作用并未彻底根除,要从根本上解决还需要优化路网结构,因此实行街区制是必不可少的。

2 国内外开放街区发展历程

2.1 国外开放街区的发展

國外街区制起步较早目前发展得比较成熟,形成以美国的第五大道(图1)、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德国的柏林、捷克的布拉格等为代表的block街区闻名于世界[4]。

随着汽车工业在欧美国家迅速崛起,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交通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外从居住模式上开始探索提出了街区制来破解城市交通问题。其机理是通过发展小街区,打通城市毛细血管,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来增加路网的可达性,从而达到解决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目的。

国外实践经验表明,实施街区制与传统小区相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涉及到土地资源利用、道路交通布局、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内容。街区制不仅打通了城市道路毛细血管,也促进了城市商业繁荣,适度的小区规模与不设置围墙让超市、银行、药店、理发店等社会组织深入社区,使周边居民无须长距离出行就能买到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为邻里之间创造了交流空间,这样城市将不再是简单的“睡城”而是更具活力的生活与休闲场所。

2.2 国内开放街区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街区发展与国外相比相对落后,在国内的传统老城区中有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广州荔湾旧城区骑楼街等,伴随着街区制在国内的兴起,现在出现了如武汉万科四季花城(图2)、上海的里弄等一批成功案例。

我国传统的居住模式主要受历史背景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聚落开始,“家国同构”的围合与封闭一直是中国居住建筑模式的主要特征[5]。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我国小区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功能主义,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小区呈现大院式、封闭式特点,以至于我国至今没有摆脱大尺度小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封闭小区而带来的“宽马路、大路网、大街区”城市空间模式,也产生了种种城市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随着国外实施街区制以解决各类城市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国也开始试点开放小区实行街区制来解决城市病。

3 开放式街区理念在天星桥片区改造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3.1 片区概况

片区位于沙坪坝区天星桥正街与天马路交叉口东面,区域内部用地包含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等。片区内分布了两个购物中心分别是位于西面的永辉超市和东北面的优品荟潮流购物广场,北部为蓝天幼儿园,此外东北部还分布有沙坪坝第一实验小学和庆铃三分厂幼儿园,东面有平顶山文化公园和地铁一号线马家岩站,这些都是出行吸引点。片区内部存在多个封闭式小区,如隆鑫天雨方小区、诺丁阳光小区等。地块内部的部分建毓物年代久远较破旧,甚至存在一些危房,环境较差。区域内出行吸引点见图3。

3.2 片区分析

交叉口分析。天星桥正街与天马路的交叉口上下班高峰期较拥堵,经常会出现交通延误的现象,也是交通事故多发区。如果将该交叉口改为立体交叉,虽然可以消除交叉口的冲突点以缓解拥堵,但该交叉口四周为商业区,立体交叉在原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大的交叉口上形成一个快速通道,将人流和车流原有的驻流量转换成了行流量,周边的商业区自然就失去了人气。所以采用立体交叉会得不偿失,增加支路网密度才是分担主次干道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

道路分析。该地块内部道路较多,但道路线型弯曲,道路宽度不够,且由于缺少停车场道路上停放了很多车辆,这就造成有的路只留有一车道通行,这些都给行车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行车视距不足、道路转弯半径过短等,见图4。由于该片区存在多个封闭的住宅小区和厂区使地块内部道路形成许多“断头路”,道路的通达性降低。此外,该片区占地面积较大(约1.5kmz)但内部道路仅新村路这一条路属于市政道路,其余多为小区内部道路,以至于该片区域路网密度低,于是将区域内部与城市道路相连接,实现道路共享将极大提高路网密度。通过图3可知出行吸引点主要位于片区的西部、北部和东部这3个方向,虽然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将为人们出行路线选择提供更多的方案,但由于该区域内道路过窄、绕行过多等原因,居民出行还是会习惯于选择片区周边的主次干道出行,这样同样会造成主次干道上车流集中以至拥堵,不仅增加了主次干道的压力,也同样增加出行的距离,所以在区域内部合理规划道路是必要的。

环境分析。地块位于重庆老城区,缺少合理的规划,道路与房屋建设随意性较大,由于复杂环境加上缺少有效的管理以至于治安条件不理想,盗窃事件多发,封闭小区的存在让该地块的街区活力不够。通过减少街区尺度,增加娱乐场所(比如广场)将弥补这些不足。综合分析可知,由于天星桥片区区域规划欠科学考虑导致后续发展缺乏动力。通过参考国家刚出台的关于街区建设意见,进行该片区内部道路重新规划,将使其活力提高,并能很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3.3 改造措施

新规划不能全盘否定原有的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在进行规划前先对建筑重要性等级进行评估,有选择地保留居民出行主要吸引点以及重要的建筑物,保留基地中的新村路这条支路,对两边老旧非必要建筑物进行拆除、改建,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将凤天大道向东北方向打通延伸至石小路与龙泉路交叉口处,打通的道路等级定为城市次干道;将诺丁阳光小区部分道路升级为城市次干道并向东打通至曾家岩地铁站附近,将新村路向南打通延伸至与凤天大道平行的道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向东打通至石小路道路等级为支路;把部分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升级为城市支路;在规划片区的西面和北面各设置一个广场,供周围居民休息娱乐,增加人们相互交流的机会,构建良好的邻里之间关系。片区改造见图5。

改造后片区内路网密度增加,断头路减少,由于小区道路改造成了城市支路道路的等级得到了提升,所以行车安全性增加。规划的两条次干道将减少片区东西向和南北向往来车辆的行车时间,这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降低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随着区域内路网的改善,区域周围道路如天星桥正街、天马路、石小路、小龙坎正街等的车流量和人流量将被疏散到区域内部的次干道与支路上去,减小了周边主次干道的交通压力。片区的改造实现了小区内部道路到城市道路的过渡,道路两边的居住建筑转变为了商住混合使用型建筑,将提升地块的商业价值,给原有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还起到增加就业岗位的作用。西面与北面的修建的广场将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夜生活,为人们增进感情提供了合适的场所,其也将带动街区活力的提升。实现公共资源共享是开放式街区理念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封闭式住区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住区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的交流,住区内部的公共配套设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开放封闭小区不仅可以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的邻里氛围,还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4 结语

开放街区理念为我国街区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部分城市住区已有实践,但推广程度较低。开放街区倡导“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的路网规划布局模式,推动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的合理搭配,对提升城市肌理的整体性、连续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将有效地解决城市所面临的交通堵塞问题,使居民的出行更便捷,城市运转更顺:畅。

参考文献:

[1]杨保军.关于开放街区的讨论[J].城市规划,2016,40(12):113~117.

[2]程霜,李作滨.开放街区理念下的居住区安保界面管控措施探讨[J].北京规划建设,2017(4):105~107.

[3]侯利文,走向开放的街区空间:社区空间私有化及其突破J].学习与实践,2016(5):103~112.

[4]陈思颖.基于开放街区理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探索——以广东茂名南海片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5]宋伟轩,中国封闭式居住模式的源流、现状与趋势[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會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4558~4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