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开的“召”怎么读?

2018-01-24 03:44高玉林敖玲玲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周公姓氏读音

高玉林 敖玲玲

2017年11月23日下午,笔者在光明网(光明日报)搜索关键词“召开”,共搜索到54827条新闻。这说明“召开”一词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使用量是巨大的。几乎每到开会时,这个词就要被提及。与其使用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的人都把“召开”的“召”误读成了一声,读对的很少。

查“国学大师”网站上的《汉语大词典》,“召”字有两个读音:其一为“zhào”,其二为“shào”。《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也是这两个读音。

下面就分别来说说这两个读音。

一、zhào

1.做动词,召唤之义。如:召集;他已被上级召回北京。

2.名词,为姓氏。注音为“Zhào”,为姓氏注音时首字母应大写。

此外,“召(zhào)”在蒙古语中意为“寺庙”,多用于地名。如:乌审召、罗布召(都在内蒙古)。据史料记载,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誉,这里召庙云集,共有大小庙宇五十多座,多数建于明代,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塞外风情。其中以“银佛寺”伊克召(大召)、席力图召(小召)、五寺连襟相映生辉的乌素图召、“广化寺”喇嘛洞召等最为有名。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特意提示:“召”字表示以上意义时统读“zhào”,不读“zhào”。下面把“zhào”的常见词语列出,以供参考:

召唤、召回、召集、召见、召开

成语中有“召(zhào)之即来,挥之即去”,意为叫来就来,叫走就走。如:这人没骨气!让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部队中有“召(zhào)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说法。源自1968年底,中苏对立,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全民皆兵”“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等一系列关于备战的指示。2017年8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始终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

二、shào

1.周朝国名,在今陕西凤翔一带。

2.名词,为姓氏。

此外,“召(shoo)陵”为地名,在河南。

根据《汉语大词典》,“召(shào)”为古邑名,为周初召(shào)公姬奭(shì)的采(cài)邑,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周东迁后,别受采邑,在今山西垣曲县东。《诗·召南·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先秦时代召南地方民歌,共十四篇。从地理上讲,召南指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召伯巡行南土,布文王之政,曾舍于甘棠之下,因爱结于民心,故人爱其树而不忍伤。后世因以“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实,也作“召伯棠”“召公棠”。召伯树即甘棠。

后来,“召公”成为周朝官名,始于召公姬奭(第一代召公),世代有召公后人繼承。《诗·大雅·荡之什》中说:“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意思是:“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栋梁。”这里的召虎,即周厉王、周宣王朝的召穆公虎,是姬奭后人。“召公维翰”句中的“召公”,才是第一代召公姬奭。

我们学习历史知道,西周末年国人暴动后,周厉王逃亡到彘,众人推举周公与召公联合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在“共和行政”时期,周公(也成为官名)是周公旦的后代周定公,召公是召公奭的后代召穆公虎,而非西周初的周公旦与召公姬奭。

当年,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解读《三字经》时,讲到了周公和召(shào)公。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钱教授竟把“召公”错读成了“召(zhāo)公”。现在多有邵姓者,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

“召(shào)父杜母”指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他们都曾为南阳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人为之语日:“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因以“召父杜母”为颂扬地方官政绩的套语,也省作“召杜”。

还有一个“召(shào)平瓜”的典故。召平,秦之东陵侯。秦亡不仕,隐居长安城东,以种瓜为业。后以“召平瓜”为安贫隐居之典。

“召开”之“召”,差不多可以被评为会议中最容易读错的字了,许多领导人也未能免俗。看了本文,如果你还读错的话,那就不应该喽。

猜你喜欢
周公姓氏读音
有趣的姓氏
字词篇
以老师之道还老师
姓氏拆解
绘画与分享
周公作礼
我是小字典
挑战主持人
熬夜看书也测试
英国人的姓氏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