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与思考

2018-01-24 03:44郑艳葛晓瑜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衣裳杜甫首诗

郑艳 葛晓瑜

一、实录

授课教师:台湾师范大学潘丽珠教授

授课地点:新北市福和国中七年级

授课时间:2017年3月7日下午2:30—3:30

(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甫是谁吗?不知道的,请举手。

师:没有,好。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杜甫,我们说他是诗什么?加一个字。

【几乎没有导入语的课堂,教师开门见山,切入正题。】

生1:师长。

【这学生的回答有点开玩笑的意思。】

师:你认为,杜甫是我们的师长,还是说在诗人的领域中,杜甫是我们永远的师长呢?

【教师机敏睿智。】

生1:诗人的领域。

师:杜甫确实是诗人,一位非常伟大的诗人。中国古代的诗人很多,有一些特别有名的,后人就给了他们称号,比如称李白为“诗仙”,那称杜甫为什么?

生2:“诗圣”。

师:很好,我们称“诗圣”杜甫写的诗为什么?

生齐答:“诗史”。

师:对!关于杜甫其人,同学们课后都会再温习,我就不多讲了。今天,我们把重点放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鉴赏与解读上,看一看这首诗有哪些特征?

【教师对背景的淡化能力何其了得。】

我们先来看一看屏幕,大家说一说有哪些生字词,是你们不懂的?(众生摇头)如果没有不懂的地方,我们来试着念一遍,好吗?

(众生齐读)

师:刚才大家读的时候有一个字的音不对。哪个?(学生没有反应)就是这个“满衣裳(shang)”,你们把这个“裳(cháng)”字读成(shang),这是不对的。理由有二:其一,中国古代衣和裳是有区别的,上曰衣,下曰裳,这里衣和裳连用通指衣服;其二,现代汉语的口语中读“衣裳(shang)”,是读轻声。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并没有轻声,古代汉语的词汇多是以单音节为主,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才逐步产生了大量的双音节,才有了轻声。所以,在这里大家必须要读成“衣裳(cháng)”,大家请跟着我再读一遍。

【不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读音,而是告诉他们读这个音的理由,一个字的读音中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

生: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師:下面请大家看一个视频,大家看时要和诗中的情节相对应。(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由此诗改编的视频动画片)

(生认真观看)

师:同学们看完了,有问题吗?

生3:老师,他们喝酒为什么不用杯子,而用碗呢?

师:谁能帮助他?

生4:杜甫太穷了。

师:对,那时杜甫的生活条件确实太差了,像样一点的饮酒器具他应该也没有。还有一点,中国古人的酒不是像我们现代的蒸馏酒.而是由谷物发酵的米酒,所以,那时酒的酒精度数都比较低,用碗喝才比较过瘾。

师:好,同学们看完这个视频之后,大致能把整首诗歌的情节记住了。现在大家获得资讯,很多都是通过视频图像。学习诗歌除了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获得图像资讯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呢?

生5:听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歌曲。

师:哦,原来你们也喜欢唱啊!老师最喜欢诗歌吟唱了,下面老师带你们唱。(教师领唱,学生跟唱,一句一句,十分认真)

【潘丽珠老师是台湾地区诗词吟唱大家,古典诗词吟唱是她的专业方向之一。这样一首律诗说唱就唱出来,而且唱得荡气回肠,韵味十足,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同学们在和老师学唱的时候,都非常用心,现场气氛令人动容。】

师:同学们,我们唱完了,下面大家再闭上眼睛沉潜回味一下,再一次在心里感受这首诗所传递的韵味与情感。(给学生一分钟的静默时间)

【课堂能动起来似乎并不难,而能静下来,却是需要勇气的。这种无声的涵泳,离心更近。】

师:好,现在老师考考你们:清代有个大人物浦起龙,他在《读杜心解》中说:“此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这里“快”怎么讲?我给你们几个选项:1.飞快;2.痛快;3.轻快;4.赶快。(出示大屏幕)

生6:痛快。与杜甫之前的诗歌比,这是首痛快的诗,杜甫也觉得自己是痛快的。

师:其实这是个比较级的问题,有第一快才有第二快第三快。这是杜甫诗歌里最痛快的诗。这就牵涉到,对杜甫诗歌的评价——“诗史”。他用他的诗歌记录了大时代老百姓的点点滴滴。记录了百姓在动荡时代战乱中的生活。通过预习大家对这首诗的背景应该有所了解。一般来讲,我们读杜甫的诗歌会有什么感觉?比较悲哀、比较沉重,可是你读这首诗时,感觉怎么样?对,情绪就昂扬起来了。所以,为什么是“痛快”?杜甫感觉到国家的领土可以收复回来,他可以回到家乡去了,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快呢?那么,其他的选项还有没有同学选?

生7:我从这首诗中感觉到作者的动作是飞快的。就像“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8:我觉得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也挺轻快的。故土被收回了,心情当然轻快。

生9:我觉得作者也有赶快的意思,作者要赶快回家。

师:天啊,同学们,这是我的“生平第一快课”啊!你们的回答太让老师为之痛快了。你们说得都很好,我也以为这个“快”字,包含了太多的含义。老杜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心情一定是痛快的,这么多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当然无比轻快、欢快。而后呢?他飞快地卷起诗书,唤上妻子,想赶快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洛阳。这几个“快”把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老师轻轻几语,概而总之。】

(二)

师:看来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不成问题,那我们来深入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刚才大家朗读的时候我竟然发现有同学读成“闻军官收河南河北”,题目当中是“官军”,而你们竟然读成了“军官”,把字的次序给调换了.这样可以吗?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反应,现场生成问题,非常灵活。】

生10:不可以,平仄不同。

师:是平仄吗?这两个可都是一声啊!大家再思考下。

生11:“军官”是动脑的,“官军”是动身体的。

师:噢,你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2:“官军”指的是一批队伍,很多人,是官府的士兵。而“军官”是指像少将、将军这类的带兵打仗的将领,一般就是一个人。

【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都很随意,真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毫不紧张,也毫不刻意,课堂上就是你说说我说说。】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老师连总结都多余了。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题,看你们课本的第21页,书本上有哪些句子,可以显示作者快乐的情感?

生13:“初闻涕泪满衣裳”“白日放歌须纵酒”。

生14:“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噢,大家找出来这三句,可是“初闻涕泪满衣裳”句中有一“泪”字啊?这是属于怎样的情感?

生15:喜极而泣。

师:非常好!我们看诗句,杜甫知道“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消息,但是情绪还没有出来,到“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情感开始转折,无法蓄积在心里面,于是他怎么样?忍不住地喜极而泣,掉眼泪。我们看他的妻子在干什么?“却看妻子愁何在”表示愁还是不愁?“愁何在”后面是问号,这哪里有愁的样子啊?妻子也是在喜啊,是不是?

生:是的。

师:下一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回家了,什么感情?当然是喜悦了,前六句当中,五句都有欣喜的感情。下面老师想让你们用四字成语来形容杜甫欢喜的情绪?给你们一个提示:喜上什么?

生:喜上眉梢。

师:很好!还有哪些四字成语跟喜有关?

(生分别答出欣喜若狂、眉开眼笑、喜出望外、兴高采烈。)

师:那除了喜之外,“怒”呢,用四个字形容。

生16:心花怒放。(众生大笑)

师:等一下,老师刚才的问题接着喜来的,所以她回答:心花怒放,这个不怪她。那我修正一下我的问法,表示生气的“怒”,有哪些四个字的成语,知道的举手,比如怒发冲冠.还比如?

生17:大发雷霆、暴跳如雷……

生18:金刚怒目、怒发冲冠……

师:汉语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一件事,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地调动头脑里的词语,我们读那么多书不能白读啊,不要一個词没完没了地用,要尝试着作替换,尽量追求词汇的陌生化。我们再来说“哀”。

生19:喜怒哀乐。

师:“喜怒哀乐”这个不是,不是带哀字就算数,是要表示哀伤的意思,像泪流满面。

生20:欲哭无泪。

师:想哭哭不出来,表示哀伤,很好,要多动这样的脑筋。

学生21:心如刀割。

师:心像刀一样被割,是真的哀。很好,这个地方你们表现得非常好。

【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写作的训练与指导,让学生调动储备,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并试图追求词语的陌生化。】

【三)

师:好了,这个环节我们就到这里。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把这首诗前两联的个别字进行了替换,你们分组讨论,看改完之后的效果和改之前比怎么样?

想一想,如果文字改成这样呢?

请先找出被改的文字。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泗满衣裳。

却看妻子忧何在,漫卷诗书乐欲狂。

白日高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第一组:

学生汇报:我们觉得“传”比“闻”好,因为“传”让人感觉很远,是一点一点把消息传递过来的,而“闻”好像一下子就听说了。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抓住了关键的部分。“传”果然有一种由远及近的一波一波的动态感,给我们一种空间的距离,而“闻”只是主观的听闻和听到。另外还有一点,大家可能忽略了,看下一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故意将“闻”字读重)。

学生抢答: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都有“闻”字,重复了,这样不好。

师:这样一首七律只有56个字,而作者却要表现收复失地、妻子的形态、自己的欣喜,甚至自己如何回家等丰富的内容。如果不是刻意为之,同样的字在一首七言律诗中出现两次,这在古人作诗中是犯大忌的。

【只是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其中声音传递的动态感、空间的距离感、作诗的要求等完全体现出来。】

第二组:

学生汇报:我们感觉“泪”和“泗”应该有一些细微区别吧,但具体的我们说不太清楚。

师:你们的语感非常好。在古代,“自目日涕,自鼻日泗”,也就是说从眼睛流出来的是涕,从鼻子流出来的是泗。汉代以后产生了“泪”这个字,由“泪”代替了“涕”,由“涕”逐渐代替了“泗”,而“泗”一般就不用了。还有一点,我们在读“泪”的时候是不是在发“ei”的音,这个“ei”在读的时候,嘴更能张开些,同时发音长一点,感情也更丰富一些。而发“泗”音的时候,嘴巴比较合拢,不利于感情的抒发。

【老师能从咬文嚼字中传递出如此丰富的信息,叹服!】

第三组:

学生汇报:“忧”和“愁”是有区别的,“忧”好像没有“愁”的程度深。

师: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听过风铃的声音吗?你们想一下,风铃摆动,撞击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给你们几个选项:1.叮叮当当;2.琳琳琅琅;3.凛凛冽冽;4.泠泠亮亮。你认为哪个比较像风铃的声音?

学生齐喊:第一个。

师:为什么是第一个像风铃的声音?因为“叮叮当当”都是一声,一声给我们一种平和畅达的感觉。第二声的字呢?“琳琳琅琅”,通常读书声“琳琳琅琅”,我们说这个人有“雄图大志”,希望他“雄图大展”。我们知道二声的音调是由下往上,对不对?有一种开展的感觉,所以,“忧”是平声字读时音调比较高平,显得平淡,感情没有那么丰沛,所以杜甫选了“愁”字,相对于“忧”就多了一种绵长的感觉。那个“愁”原来是多愁啊?刚才看的影片,我其实是截取了一段,战乱中,杜甫的妻子,差一点就被砍死,他的小儿子就在叫“爹、爹、爹”,景象很凄惨。作者的那个“愁”是很愁的,不是这个阴平的“忧”可以替代的。

猜你喜欢
衣裳杜甫首诗
《上课没人抢》
登高
金衣裳
金衣裳
漂亮的七彩衣裳
石头穿上绿衣裳
绝句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