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拓宽诗歌鉴赏教学途径

2018-01-24 03:20钟安妮
语文建设 2018年5期
关键词:忆江南白居易意象

钟安妮

语文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课程,课时安排不多却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影响深远;其中诗歌教学,恰恰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一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将阅读与欣赏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出要“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根据《大纲》所示,职业院校诗歌教学重点应当由诗歌内容的分析介绍向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感悟诗歌的审美情趣转变。也就是说,诗歌教学重点应着眼于诗歌鉴赏,感受、品味、领悟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了解并思考诗歌的主旨。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移动学习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在实践翻转学习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进入了移动学习时代。那么诗歌鉴赏,又应当如何组织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现代化教学呢?移动学习,赋予了职业院校诗歌教学新的途径,它突破有限课堂容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深度学习。以下笔者结合白居易《忆江南》的教学,谈谈移动学习在中国古代诗歌教学特别是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一、课前:结合学生能力基础,着眼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根据学情做好教学设计,提供学习资料

笔者提前制作了《忆江南》的教学视频、学案,下载了《忆江南》的配乐朗诵视频,分享给学生学习。教学视频中提出设问: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时你会想到什么语句来描写欣欣向荣的春天?视频中突出了本课诗歌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诗歌的意象,以及《忆江南》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微视频、提前预习课文并利用学案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受到一定的启发,对整首诗歌产生初步认知。中职的学生语言基础较差,为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忆江南》描写的意象和写作风格,并且对描写春天的诗歌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笔者将《关于春天的一百首诗歌》共享到课程微信群中,让学生分析白居易的诗歌与其他诗人作品的不同之处。同时,布置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提示将在第二堂课上进行诗歌抢背竞赛。

2.学生建立群组,进行探究性的深度学习

笔者介绍了关于诗歌鉴赏的学习方法之后,提出课堂上可以使用手机,要求学生“面对面建群”,共同加入一个名为“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课程”的微信群。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相关背景资料之后,在课程学习微信群中自由讨论,对诗歌描写的意象进行探究,同时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在学习群里,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与自主性。

微信群学习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前提条件是校园无线网的全覆盖和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在笔者所在的校园里,应用移动学习模式的前提条件已经相当成熟。

二、课中:“线上线下”学习模式,多管齐下丰富教学手段

1.海量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精心设计的教学课件、配乐朗诵视频、教学微视频、电视大型文化节目和诗文欣赏类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多种形式的诗歌学习资源,可以从视听感受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上在线播放富有教育意义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片段,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诗歌学习,帮助学生从诗人生活的时代、诗人生平、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等方面去理解诗歌;课下及时在微信学习群里推送《唐诗宋词》《诗词大全》《搜韵》等诗词学习资料,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教学模式,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拓宽学习视野,加深学生的审美认知。

教学《忆江南》时,笔者播放《中国诗词大会》2017年1月31日第二季第三场、《经典咏流传》梁俊带着学生演唱的《苔》,让学生沉浸在诗歌学习的良好氛围中,感染诗歌爱好者的气息,激起学习古代诗歌的浓厚兴趣。同时,结合《中国诗词大会》这一场节目的开篇诗歌《春夜喜雨》,顺利带入“关于春天的诗歌”抢背环节。

2.诗歌对比、朗诵和竞赛游戏激趣课堂

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学生在课前熟悉了应该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拓展阅读,教师课堂上讲解诗歌内容和语言分析的时间就被节省了下来,可以用来开展比较学习、朗诵竞赛等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活动。笔者引导学生将《忆江南》与《关于春天的一百首诗歌》中的四十多首诗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种题材入诗、不同的意象、相异的语言风格、巧妙的修辞应用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获取的相关学习资源丰富了,对白居易《忆江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开展了诗歌抢背分组竞赛、九宫格识别诗歌比赛。在之前分享给学生的学习资料中,《关于春天的一百首诗歌》收集了中国古代文人吟咏春天的经典诗歌。课前学生已经自学了这一百首诗歌,笔者要求学生齐声朗读这一百首诗歌中的四十首,随后组织开展“飞花令”竞背活动——背诵带有“春”字的诗句。结果发现,全班四个小组,总共可以背出三十多句带有“春”字的诗句,实现了本节课的小目标:让学生随堂背诵三至五首关于春天的诗歌。十道“九宫格识别诗句”的题目中,学生也能够识别出九句诗。同时,学生还通过观看节目、视频学习,初步了解这些诗歌所描绘的意象。线上线下的学习,扣人心弦的游戏、竞赛,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对这些诗歌的特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堂诗歌鉴赏课的学习任务顺利完成——通过学习《忆江南》进而延伸至学习关于春天的诗歌,学会分析不同诗人笔下描写春天的意象。

3.结合教学課件和微视频启发学生思考

在全方位“视听—做学”的体验活动铺垫下,笔者引导学生转入本诗学习,开展小组讨论。由四个小组分别派学生代表讲述自己对《忆江南》的理解和对江南春景的感受,教师并不立即评点,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头脑风暴”式发言,其间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随后,教师总结,结合《忆江南》所描写的春景分析诗歌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教师指出《忆江南》是白居易笔下描写杭州春天的诗歌,并着重介绍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的写作语言通俗浅白,力求让目不识丁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词总共五句,字数不多,可谓是言浅情深,其中色彩鲜明的反差美和互文见义的凝练美,需要反复品味才能够真正领会。学生也表示,在比较白居易与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忆江南》“言浅情深”这一显而易见的特点。可见,学生在深度学习的前提下,具备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对诗歌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

在本次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播放文化节目、诗歌配乐朗诵视频、诗歌教学视频和诗歌背诵竞赛导入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学生视听感官产生了多维刺激,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好学、乐学诗歌,有利于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后:引导学生持续学习,落实目标任务

中国古代诗歌是历经千百年淘沥而流传下来的文化精粹。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带给学生深刻的审美感知。《大纲》指出,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那么,课后如何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呢?

首先,大量朗读、诵读积淀语感。这有助于学生增强对优美语言和诗句的感知,积淀语感经验,领略诗歌韵味。“记忆是理解的基础”。背下来的经典诗歌,可以反复品味,更促进了良好语感的形成。笔者在课堂上进行范读,组织学生齐读诗歌、朗诵诗歌,正是为了让学生积累语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基于这一目的,课前课后引导学生落实读背任务就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过程。笔者要求课后每个学生都要背诵这首词并将录音同步发到课程学习微信群,由班长检查其读背效果。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课堂上就已经能够背诵。其次,碎片化学习拓宽视野。课后引导学生搜集诗歌相关资料,让学生主动探寻诗人与诗歌的相关材料,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培养探究学习能力,丰富其阅读体验,开阔其学习视野。同时,教师在微信群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也鼓励、指导学生自行搜索问题的答案。课上没有详细讲解白居易在唐代文坛和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白居易的其他诗作和主要的写作风格等,学生在自主搜集材料并共享到微信群时,生生间达到良性互动,实现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他们逐渐学会吟咏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意象和知人论世等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为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移动学习拓宽了教学路径,能够有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现代智慧教育时代的学习优势。移动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在诗歌教学课堂上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也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并且能够持续学习。

猜你喜欢
忆江南白居易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忆江南·客居怀思
忆江南·晨游
忆江南·纪念建军九十周年
夜雪
忆江南·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