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反思力
——以“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

2018-01-25 04:31张晓霞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三位数竖式两位数

◇张晓霞

一、合理选材立序,创造反思机会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12×13。学生列竖式计算后,教师组织学生互动交流:

生1∶请问36是怎么来的。

(生答略)

生2∶请问12是怎么来的。

(生答略)

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之前,教师从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入手,花时间让学生说清每一步计算的含义,为即将进行的新课“三位数乘两位数”扫清认知障碍,理清解题思路,这固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笔者思考:(1)有了前面的复习,学生下面的新知识学习就是一种即时模仿,主动调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内需大大下降了;(2)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将会比较顺畅,不会出现“卡壳”“纠结”“困顿”等思维障碍,反思活动自然就不会发生;(3)没有深刻的反思行为的发生,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之间联系的认识就不那么深刻,他们的数学思维就得不到锤炼。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思考在学材呈现的“序”上作了调整。

第一步:出示112×13,组织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第二步:呈现不同学生水平的计算情况,组织学生互动交流。

第三步:让计算正确的学生谈一谈“是怎么想到的”,让计算错误的学生谈一谈“是什么原因导致计算不正确的”。

第四步:出示12×13和112×13的竖式,组织学生对算理、算法进行勾连、对比。

学生的反思总是在特定情况下发生,要么是研究进程受阻,要么是研究结论有误。他们的反思意识往往从最初的被动反思逐步走向主动反思,反思的方法、方向需要教师不断地指引。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选材,合理立序,为学生的主动反思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反思的必要性,假以时日,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的能力。

二、借助问题驱动,形成反思能力

还是从“12×13”的教学说起。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指导学生向在黑板上板演的学生发问)

生1:36是怎么来的?

生:12×3,二三得六,一三得三,所以得36。

生2:12是从哪里来的?

生:12×1,一二得二,一一得一,所以得12。

如果说,第一个学生的发问是一个源于不明白的“真问题”,那么第二个学生显然有鹦鹉学舌、为问而问的嫌疑;对于课堂上两个学生的提问,若没有教师有意识的追问,四年级学生大部分会从算法角度做出回答,很少会从算理角度回答。这样的一问一答缺少了真正的数学思考,学生的反思学习没有真正发生。笔者认为,在这里,教师可以自行设计问题,巧妙地利用有引领价值的问题,把学生的反思活动向前“推一把”。

问题1:这里的两个12(指计算过程中的结果12和算式中的12)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问题2:乘就乘吧,为什么加呢?

问题3:研究12×13时有很多种计算的方法,竖式写法相当于横式中的哪一种?(12×10+12×3)为什么唯独选了这一种?

猜你喜欢
三位数竖式两位数
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三要点
错误的竖式
竖式趣题
摆三位数
巧算两位数加法
竖式填数
积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调换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