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朋友圈中的“不和谐”现象

2018-01-25 16:53李九妹
山西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好友现象

李九妹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一、研究背景

微信自2011年面市以来,截至到2015年9月,注册用户超过6.5亿,成功取代手机QQ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即时通信工具。《2016年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全球总计有8.89亿微信月活用户,其中,94%的用户每天登陆,64.1%的用户一定会刷朋友圈。近两年,由于朋友圈自身特有的结构以及使用的深入,朋友圈中的“不和谐”现象越来越多,和当前中国社会弘扬的价值观相悖,导致很多人都萌生出了“逃离朋友圈”的想法,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微信朋友圈中的“不和谐”现象,旨在寻求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问题分析

(一)人际关系中的逢迎现象

微信中的好友添加方式主要有两种:QQ好友添加和手机通讯录添加。这两种添加好友的方式使之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圈有很大部分的重合。从微信用户的真实信息显示程度来看,仅有15%左右的用户在微信中不使用真实资料(包括真实姓名和真实头像)①这说明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强关系社交机制,是现实生活中的关系的延伸。这也就造成了以下朋友圈中独有的社交现象。

1.点赞现象

微信用户在最初使用“点赞”这个功能时目的是比较单纯的,然而,随着时间的增长,如今“点赞”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并且变成了一个意义不明的词汇,出于礼貌和人际交往的需要,我们会在对方的帖子下随意地点一个赞,点赞成为了“呵呵”之后的又一个“敷衍工具和社交工具。“点赞”的好处在于可以向对方表明“我时刻关注着你”,满足对方分享的需要,然而在朋友圈中互动频繁的朋友,很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失去了联系。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网上互动,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友谊的经营。

2.评论站队现象

微信朋友圈中的好友有超过60%的人是自己现实生活中认识的朋友,出于人际关系的需要,人们通常不会发表自己真正的看法,尤其是与对方观点相悖时。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认为,人和人在相互交往中,总是用平衡的态度组织自己的喜恶——当两个人的看法一致时,两个人会彼此吸引;当两个人的观点不一致时,他们会各自调整对对方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会远离与自己持不同意见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朋友圈中会经常看到一些违心的评论和赞美的原因了。当分享者是领导或利益伙伴时,这种现象就更明显了,出于人际关系的需要,我们可能会“拍马屁”来迎合对方。这样一来,一个原本言论自由的场合就成为了一个“表演”的场所,我们要时刻考虑着自己的言论会给自己现实生活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二)基于拟剧理论的炫耀现象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移动社交网络,我们在此分享个人生活、增强社交联系。乐于分享本无可厚非,但频繁地、夸张地、装作不经意地炫耀自己难免就被人们所厌恶。数据显示,人们在朋友圈分享的主要内容是:心情(19.6%)、照片(18.7%)、生活点滴(15.9%)、美食(10.3%)、阅读分享(10.3%)、旅行(9.3%)、音乐分享(7.5%)以及其他。②而在分享信息时用户总是将个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进行考量,如表达支持或关注、展现独特性和个性、寻求存在感等。分享的信息绝大部分反映了分享者的态度、认知和偏好,而很少顾及接受者的喜好——这是“炫耀行为”的前提条件。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朋友圈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交舞台,使用者为了管理个人在朋友圈的"公共形象",会尽量呈现自己认为观众想看到的样子,运用印象管理的误解性表演技巧,让他人产生假象,营造一种自己想要的效果。所以,朋友圈可能并没有他人展示得那么美好。

三、对策建议

(一)调整心态,理性看待

针对逢迎现象和炫耀现象,我们认为广大用户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方面,朋友圈毕竟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感兴趣的内容就点开看,不感兴趣就划过去,不必在其中投入过多的感情,及时调整心态,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要让他人影响自己;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判断能力,提高心目中对于精神正能量的评判标准,对朋友圈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在文化品位、思想品质、精神格调、信仰价值方面所应有的追求。

(二)关注现实生活

朋友圈互动性再强,可毕竟只是网络,朋友圈里点10个赞,可能也比不上给朋友打电话的一句暖心的问候。把网络和手机从自己的生活中放下,要知道,朋友圈只是个工具,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用户可以通过培养现实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和加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等方法来代替网络世界中的互动,更多地关注于现实生活,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逃离朋友圈”。

注 释:

①CNNIC:关于网民使用微信的调查,http://www.199it.com/archives/146238.html.

②数据来自新浪网调查.

[1]李照.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6.

[2]马玥.论微信朋友圈人际交往的双向功能——以社会学为视角[J].知与行,2016(7).

[3]孙国文.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J].科学导论,2015(10).

[4]郑钰博.微信朋友圈谣言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认知与行动[J].新闻传播,2015(2).

[5]周婕.“点赞”并非真实沟通[J].新闻战线,2014(2).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好友现象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属羊
删除好友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假期归来
雪花特快专递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