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概论》课程的历史沿革

2018-01-25 18:41徐良春
山西青年 2018年8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概论理论课

徐良春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30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使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背景,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处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接班人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属于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大学生普及关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经济政治制度、国家建设方向、国家建设战略以及处理国内外事务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基本目标与基本价值取向,并结合当前形势解读国家政策主张及社会热点等内容,是推动党的理论及国家政策及时“三进”的重要途径。了解建国后这门课程的历史沿革,有助于《概论》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整体把握,更好地进行教学。

从新世纪的课程安排上看,2009年始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与2008年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2005年至2007年的与《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并列开设《邓小平理论》课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1998年至2004年的《中国革命史》课程、《社会主义建设》课程等等是一脉相承的,是一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与国家政策宣讲课程。建国以来,结合不同时期的不同国情和不同的政策方针,其相关课程名称不一,我们总体上可以从两个阶段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改革的历程,并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高校设置《概论》的来龙去脉。

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到1978年,是新中国对高校政治课程的初步建设与探索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着手进行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其一,改造旧德育,在高等院校中展开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的开设。在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前,1949年10月11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1949年6月成立)明令宣布“废除反动课程(如国民党党义、六法全书等),添设马列主义的课程,逐步地改造其他课程”②。《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中明确“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以及“新民主主义论”等为文法学院的公共必修课程,正式揭开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序幕,随后,“马列史学名著选读”、“毛泽东思想方法”、“苏联经济建设”等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课程均正式进入了我国高等学校。其二,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出统一的规划与目的。1949年11月,钱俊瑞在华北区及京津19所高等院校负责人会议指出:“对高等教育应进行坚决的和有步骤的改造,改造的方向是一切服务于国家建设,……当前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加强政治课的学习”③。这一时期,政治课被作为当时首要的必修课,高等教育中的“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与中学开设的“中国革命常识”等课程结合起来,并结合时事在其他课程编制各种补充教材形成教学体系。1950年8月,教育部指出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的目的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④。其三,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正视当时课程开设的问题与困难,进行调整与加强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展开,1953年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标志思想政治课“53方案”正式出炉,加大了总课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课程的所占份额。同时,面对课程开设存在的困难,规定校长和副校长必须有一人亲自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组的工作,解决实际困难。如清华大课委员会在教育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学座谈会的指导下,共同商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教育部制订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并做出相应规定:“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具有高度政治思想性,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贯彻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并结合各门课程批判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⑤。这样,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初步地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正式进入新中国的高等院校,对青年大学生开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教育,引导他们逐步建立起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适应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1957到1960年,因为“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开设“社会主义教育”一门课程。60年代后,由于纠“左”与中苏大论战的背景,教育部决定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哲学”、“形势与任务”、“中共党史”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并提出“政治理论课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把宣传毛泽东思想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把毛主席著作作为最基本的教材”⑥。十年动荡期间,因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破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中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陷入停滞的僵局状态,直至197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恢复正常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做出了规定,统一开设“中国共产党党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三门课程,以及文理科分别开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自然辩证法”课程,结束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混乱。1980年,高校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领导体制、教师队伍的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方针、课程学时、教学方法等内容均在《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文件中规范下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迅速得到恢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为了及时普及新的理论探索成果,在高校开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提上日程。1985年秋,国家教委根据“为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必须进行改革”⑦的精神,出台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建设的“85方案”。即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等四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其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的内容就是从对当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及发展介绍中,向大学生普及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的回答,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探索,力求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紧密地结合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以便更好地培养“四有”新人。90年代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并被及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98方案”将原来的“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中1956年以后的部分等三个内容整合为“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基本上具备了现在《概论》的雏形。进入新世纪,“05方案”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必修课程,并适应当时的学分制明确该课程占6个学分,成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将高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就是我们即现在的《概论》课程。

回顾《概论》课程的历史沿革,可以得出,这门课程的发展实质上展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追求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合不同的国情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探索与创新历程。可以预见的是,进入具有“四个伟大”特征的新时期,《概论》课程的建设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注 释:

①新华社.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http://www.moe.edu.cn/jyb_xwfb/s5148/201612/t20161209_291329.html.

②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N].新华月报,1949.11.

③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钱俊瑞副部长总结报告要点[N].人民日报,1950-01-06(3).

④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N].新华月报,1950.8.

⑤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255.

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1.

⑦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宣发文[1984]36号.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36476.shtml.

参考文献:

[1]孙少平.新中国德育50年[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3]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概论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