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要做好“三个定位”
——浙江省2017年11月政治选考卷38题的启示

2018-01-25 19:12钱楚婧义乌市第二中学浙江义乌322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时政政治课答题

钱楚婧(义乌市第二中学,浙江义乌 322000)

研究选考试题,把握选考动向,充分发挥选考对教学的引领功能,对新一轮的备考复习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阅卷者的视角,对浙江省2017年11月政治选考卷38题作深入剖析,与各位同行探讨。

真题呈现:

2015年,因产能严重过剩、价格低迷,我国钢铁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对此,政府在去产能过程中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实施财政和金融政策:对长期亏损、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清理相关财政优惠政策和压缩退出相关贷款;对市场供应短缺的高端钢材产品,在研发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16年底,钢铁行业实现扭亏为盈,产品结构向好。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政府运用了哪一种主要手段?(2分)

(2)从“价值规律”角度,简析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6分)

一、本题的三个“没想到”

1.没想到考“价值规律”

近十年来,直接考“价值规律”这一知识点几乎没有进入过高考卷和选考卷的主观题中。这个知识点是《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甚至是《经济生活》全部内容)知识中理论性最高的,把这个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特别是试题化有较高的难度,当前市面上的各类教辅书中也基本没有这个知识点的主观性试题。所以,在选考卷中出现这个试题让老师们直呼“没想到”。

2.没想到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的表达不完整判零分

学生答题知识点表述不到位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该题也是如此。如关于价值规律的内容与形式,许多学生只是简单表述为“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表述不到位的回答在以往的阅卷中是给一定的分数的,但在本次阅卷中,只要没有写出“以价值量为基础”“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一律判零分。阅卷要求之严让老师们“没想到”。本题(1)的阅卷要求也是如此,宏观调控的手段多写就判零分。

3.没想到“知识+材料”的答题方式已经过时

对于主观性试题,平时的训练是“知识+材料”,在历届、历次的考试中,这种应试逻辑是有效的,能够获得不错的分数。但从这次试卷的参考答案以及阅卷要求看,学生的答题如果不能围绕问题展开论述,或者论述过程中逻辑不严密、不到位的,失分严重。对于答题的论述逻辑要求之高,老师们“没想到”。

二、三个“没想到”其实是三个“不到位”

1.“思想政治观点”的提炼不到位

对于考“价值规律”没想到,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老师们在教材的解读上不到位,没有从“思想政治观点”的高度把握和处理教材。立足于思想政治观点,我们能看到价值规律是经济生活贯穿始终的内在逻辑线。看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学与复习不可能不到位。否则,这个知识点就会淹没在由无数知识点构成的汪洋之中。

2.“概念内涵”的发掘不到位

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表达不到位判零分,这强调了对理论知识把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要求。等价交换是“价值相等”“价格相等”还是“价值与价格相等”?从影响价格的因素角度看,除了价值还包括供求关系、货币供应量、市场预期心理等方面。“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与“货币供应量”“市场预期心理”的影响是否一样?对这些问题的模糊反映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模糊、对知识掌握的不到位,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内涵缺乏必要的定位与发掘。

3.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不到位

学生答题不能围绕问题展开严密的论述,这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点和社会时政都缺乏基本的逻辑分析,所以不可能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找到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点。在该题中,价值规律的逻辑如何展开?材料中政府调控经济的逻辑是什么?这两者之间的逻辑交叉点又是什么?这些逻辑问题都没搞清楚,又如何有效答题?

高考、选考是我国的人才选拔性考试,作为一名中学生如果没有踏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学科素养和科学的思维习惯,又如何能被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浙江省的选考及其要求,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才选拔标准,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改进的目标。

三、解决三个“不到位”,必须做好“三个定位”

1.“思想政治观点”的定位与提炼要到位

中学政治课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观点”是政治课的灵魂。所谓“观点”其实是基于一定的立场对事物利弊判断性的表达;而“思想政治观点”是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我们需要的“思想政治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通识道理。

关于“价值规律”的观点提炼应该是: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它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这一规律自发发生作用的结果,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对这一规律的自觉利用。观点定位准确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重心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也就明确了,课堂教学与复习也就有了针对性与实效性。

2.“概念内涵”核心点的定位要到位

从逻辑学角度看,概念是所有逻辑关系的起点,概念的内涵定位不准,那么我们判断、推理的合理性就无从说起。我们的政治课虽然不是逻辑学,但必须遵循逻辑。因此,对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点做好概念内涵的准确定位,是课堂教学的起码要求。

还是以“价值规律”为例。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原则,商品交换包括“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等不同形式。在物物交换条件下可以理解为“交换价值”与“价值”的一致;而在“商品流通”条件下,是“价格”与“价值”的一致。但“一致”不是“相等”。因为受“供求关系”这一客观因素的影响,价格是不断变化的,所谓的“等价交换”是指价格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波动趋势与价值的一致,以及价格的波动始终不会背离价值太远。所以,“以价值量为基础”“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就成了该知识点的重要定位点。知识点的把握不是死记硬背,但必须基于理解、对其核心内涵做好准确定位,这是基本的学科素养要求。

3.知识与“时政热点”结合点的定位要到位

知识的内化、观点的培养离不开时政热点,但“知识加上材料”或是“材料加上知识”这种“贴膏药”式的做法并无益处,因为这既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也拿不到考试的分数,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高中政治课的知识点升华了就是思想政治观点,而具体展开就是理性思维过程。思维上展不开的东西都是无道理可言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有着深刻的道理。一个时政热点的出现也是有其逻辑的,否则它就不可能发生。我们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分析知识逻辑、时政热点逻辑,并在两个逻辑展开的交叉点上做好定位,从而为严谨的论述做好必要的准备。

回到38题,关于“价值规律”前文已作逻辑阐述,我们分析材料问题逻辑:钢铁行业因产能严重过剩亏损—实施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清理相关财政优惠政策和压缩退出相关贷款淘汰落后产能;在研发推广应用等方面支持高端产能)—钢铁行业实现扭亏为盈,产品结构向好。可见,“供求关系”是本题两个逻辑的交叉点。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就在于有效解决了我国钢铁行业的供求问题,而供求问题的背后是产业结构问题(这是逻辑的自然延伸)。所以,“落后产能的淘汰”“高端产能的发展”“供求关系的改善”“钢铁行业结构的优化”等就是必然的得分点。

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答案有其客观性,因为,知识观点是确定的,知识逻辑是确定的,问题逻辑也是确定的,因此其答案也是确定的。“主观”在于论述过程的主观和观点呈现的主观。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政治课的教学,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与高考的分数提升是能够实现统一的。

猜你喜欢
时政政治课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邀你来答题
时政要闻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时政资讯
时政